從1956年11月底到1956年年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
按照這個約定,1956年底,中緬兩國完成撤軍工作。這就在邊境上先造就了良好的和緩氣氛,有利於雙方冷靜地研究和解決其他問題。
在1956年底,周恩來訪問緬甸期間,雙方談到已定界問題。吳巴瑞說:“已定界的一部分是以瑞麗江為界,而瑞麗江時常改道,使一些原來在緬甸的村莊到了中國那邊,又有一些原來在中國的村莊到了緬甸這邊。當緬甸村到了中國那邊時,緬甸政府的行政統治並不延伸過去,而當中國村莊到了緬甸這邊時,中國的行政統治就延伸過來。”
當時,周恩來建議可以確定一個原則:
凡進入對方國境的村莊就算作對方的領土。但如果村民不願加入該國國籍,也可允許他們回來,但這樣他們就得拋棄原來在該村的財產。
吳巴瑞表示同意。
1956年11月5日,周恩來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同吳努會談的情況後,雖然得到會議的批準,但有些人還提出了相當尖銳的意見。
當時,周恩來正忙於做出訪前的準備,沒有來得及充分研究這些意見。
一位人大代表曾反映:“根據地圖,我感覺很大的不安。”對地圖的這種變化,周恩來指出:地圖的變化“說明我們地圖是一件事,實際的情況是一件事,交涉又是一件事。這三件事並不吻合”。“製圖時要把實際和交涉之間有一個交代,可是我們過去的地圖——沒有交代的,所以愛國人士看到這樣的地圖當然很高興”。
關於解決邊界問題的根據,周恩來認為:我們應該把清末時候的情況仔細研究一下,作為根據。這是我們研究邊界問題最主要的根據,曆史的根據。
周恩來讚揚在中緬邊界問題上同英帝國主義作鬥爭的愛國主義立場,認為“與帝國主義必須寸土必爭”,但也指出:“現在兩個國家的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兩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在這個基礎上來解決問題不能相同。”
周恩來說:
我們提出的解決北段的要求不能過高。我們的曆史根據和政治理由必須結合起來,取現實的態度來解決。
同時,他指出:“我們的目的是求和緩,而引起一個很大的緊張,這很不利。”
在後來的日子裏,中緬雙方協商中難免存在分歧,周恩來總是平靜自若,堅持睦鄰友好的原則,用包容大度的作風感染對方,贏得了緬甸朋友的尊敬和信任。
中緬邊界保持和平穩定的局麵,為兩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中緬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也變得更加親密。中緬舉行邊民聯歡活動
1956年12月16日,芒市城區萬人空巷,德宏各族人民及來自保山、臨滄、怒江、紅河、西雙版納等地州的公眾領袖和各民族代表、新聞記者15萬多人,紛紛湧上芒市廣場,參加邊民聯歡大會。
芒市(鎮)是潞西縣的縣城所在地,也是德宏州州府所在地。相傳“芒市”是佛祖到了此地剛好天蒙蒙亮而取的名,意即“黎明之城”。
芒市城區占地約10平方公裏,居民6萬,有製糖、機械製造、橡膠加工等民族工業。規劃有序的大街兩旁,高樓鱗次櫛比,木棉、芒果、扶桑等花木綠樹成蔭,一派漂亮迷人的熱帶風光。
16日這天,大街小巷四處洋溢著歡快的氣氛。芒市廣場上懸掛著“中緬友誼萬歲”、“世界和平萬歲”的大幅標語,中緬兩國國旗迎風招展。當中緬兩國總理步入會場時,穿著節日盛裝的各族群眾熱烈歡呼,芒市廣場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兩國長達2185公裏的邊境線,不僅連接著山川,還聯係著兩國人民的情感,兩國的邊民民族同源、語言同彙、宗教同宗、民情同俗。
多年來,兩國邊民彼此通婚,一天之中,因農作、“趕擺”等穿梭於兩國邊境的情景十分平常。
1956年2月7日至8日,緬甸政府在緬中邊境重鎮八莫縣雷基召開邊民大會,會議氣氛非常融洽,取得了很大會談成果。
同年2月21日,吳努總理在給周總理寫的信中提出:
在我看來,每年舉行這種會議將會有助於促進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總理先生,如果您同意明年在雲南舉行同樣的會議的話,我將非常樂於派遣緬甸代表團前往參加。
對於吳努總理的提議,周恩來極為重視。1956年5月20日,周恩來複信吳努總理,對他為增進中緬友好關係所提出的建議表示感謝。他指出:
為增進兩國邊民友好往來和和睦相處,我同意總理閣下關於召開邊民大會的建議。我國將於1956年的適當時機在雲南邊境召開一次邊民大會,屆時一定會邀請緬甸代表團參加。
經過中緬兩國友好協商,最後決定於12月15日至17日在中國邊城芒市舉行邊民聯歡大會,屆時由兩國政府總理率領代表團參加。
“周總理要到芒市趕大擺”的喜訊,像春風瞬間傳遍了村村寨寨。
各族群眾滿腔熱情地投入大會準備工作中。有的清潔住宅、糊裱裝飾自己的房子,要讓緬甸來的“胞波”住進煥然一新的住宅;有的參與紮製中緬兩國的小國旗、小彩旗和燈籠;有的舂米、備菜,準備接待從緬甸來的親戚朋友。
芒市的街道、附近的村寨都裝飾一新,迎候著四方賓朋。
一位50多歲的傣族老大媽激動地說:“這麼多緬甸人來中國做客,是從來沒有過的事,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辦得到。我這樣的年紀還能參加這次大會,真是幸事啊!”
1956年12月15日,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各族群眾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四麵八方彙聚到芒市,準備和緬甸邊境人民一起歡聚一堂,一起歡迎兩國總理率團到來。
當天,正在緬甸訪問的周恩來陪同緬甸總理吳巴瑞及其他貴賓從畹町入境,赴芒市出席中緬邊民聯歡大會。
15時30分,周恩來和吳巴瑞一起步行走上畹町大橋,這時,2000多名邊民爆發出持續、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在中國一側的橋頭,吳巴瑞總理經周恩來總理介紹,會見前來歡迎的雲南省代省長劉明輝、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州長刀京版等領導,並與他們一一握手。
接著,兩國總理檢閱儀仗隊。
檢閱完畢,雲南省代省長劉明輝致歡迎詞。吳巴瑞總理接著講話。稍事休息後,兩國總理一行前往芒市。
1956年12月15日19時許,周恩來和緬甸貴賓一行到達芒市,從畹町到芒市沿途村寨,各族群眾紛紛在道路兩旁手舉中緬兩國國旗夾道歡迎。
數萬名各族群眾站到芒市時從三棵樹到緬甸貴賓住地芒市賓館的街道兩旁,他們載歌載舞,熱烈歡迎兩國總理的到來。
早在14時許,芒市通往畹町的街口就擠滿了人群,3公裏長的街道兩旁人頭攢動,小夥子們打著铓鑼、敲著象腳鼓,婦女和孩子們手持鮮花和兩國的小國旗。晚8時許,人群中發出歡呼聲:“來了,來了!”
當周恩來、吳巴瑞同時在紅色拱門前下車,肩並肩通過由3000盞小燈籠照亮的1公裏長的大街,走向迎賓館時,夾道歡迎的中緬兩國邊民熱情沸騰,人群中不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兩國總理不斷地向群眾招手致意,還欣賞矯健活潑的傣族象腳鼓舞和景頗族姑娘們的民族舞蹈。
這是一個美妙的晚上,腳鼓聲、铓鑼聲一直不斷,響徹芒市。到處是興高采烈的人群,到處洋溢著中緬友誼之情。
1956年12月16日,在溫暖的陽光下,中緬兩國邊境人民聯歡大會召開了。
16日上午,兩國總理參加在芒市小禮堂裏舉行的中緬兩國邊境少數民族公眾領袖座談會,這是聯歡大會中的一項重要議程。
兩國總理和副總理進入會場後,就分別與應邀出席座談會的人一一握手,相互交談。來自兩國邊境地區的代表有著相同的民族語言,有的還是親戚和故友,能在這裏重逢,心情非常激動。
德宏州副州長司拉山和緬甸克欽邦邦長吳讚塔信曾是早年的同學,兩人又都是克欽邦議長杜瓦藻朗的學生。周總理和賀龍副總理在和他們交談中獲悉此事,都以杜瓦藻朗有這樣的光榮而向他祝賀。
有著親戚關係的滄源縣佤族班老王子胡玉堂和緬甸民族院議長蕭恢塔夫人在暢敘著親情。見此情此景,同座的緬甸駐中國大使吳拉茂說:“我在緬甸看見鳥群從中國飛來,又從緬甸飛向中國,兩國的人民也應如鳥一樣地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