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負有執行和監督國際裁減軍備的義務,但它完全沒有履行這項義務。相反的,聯合國卻容許好些國家大量擴張軍備和準備戰爭。重整軍備所引起的全部經濟負擔已經落到許多國家人民的身上,因而降低了某些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使另外一些國家人民受到無限的窮困和苦難。

……

聯合國憲章遭到破壞,聯合國沒有能夠維持和平,這都不是聯合國一切會員國的責任。破壞憲章的主要責任在於以美國政府為首的極少數幾個國家的政府。

這種情況,引起了許多國家的政府和全世界人民的深切關懷。因此,有37個國家的404個代表及列席代表參加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代表著本區域16億人民要求和平的共同意誌,向聯合國提出下列建議:

(一)聯合國應譴責扶植日本和西德的軍國主義複活的行為。聯合國也應當譴責與日本和西德締結旨在準備戰爭的片麵和約,並應運用其影響,促使有關各國與日本和德國締訂公平和真正的和約。為了確保和平,聯合國應支持日本人民建立一個獨立、民主、自由、和平的新日本,支持德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統一、民主、自由、和平的新德國。

(二)聯合國應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立即促使朝鮮停戰協定實現。美國停戰談判代表片麵中止朝鮮停戰談判的無理行動,必須停止;雙方全部戰俘,必須依據1949年日內瓦公約的規定,實行無條件遣返;一切外國軍隊,包括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內,必須撤退;朝鮮人民,必須讓其自由地用他們自己的方法來解決他們的內部問題。

……

(七)聯合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恢複各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正常的經濟和文化關係。一切阻隔正常的經濟關係的障礙,包括禁運與封鎖在內,應加以撤除。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各國人民,相信不同社會製度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特號召聯合國各會員國家保證並執行聯合國憲章的各項原則。隻有這樣,聯合國才能恢複它已失去的威信,而成為維持世界和平的權威機構。

人民堅決要求聯合國拯救人類免於戰禍。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

1952年10月12日於北京

《致聯合國書》表達了亞洲人民熱愛和平的精神。

這次盛會能取得圓滿成功,充分顯示出亞太區域的人民愛好和平、自由、要求民族獨立的願望。毛澤東、劉少奇重申睦鄰友好政策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奪取了全國政權,並且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後召開的。

出席正式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名黨員,候補代表86人。

這次會議的基本任務是:總結從“七大”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鬥。

大會開始後,毛澤東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講台致開幕詞。他說:

同誌們:

從我們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11年間,在全中國和全世界,為了共產主義和人類解放事業而英勇奮鬥和辛勤工作,因而付出了自己生命的同誌和朋友,是很多的,我們應當永遠紀念他們……

我們必須爭取同一切願意和我們和平相處的國家,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以及世界上一切國家的和平運動和正義鬥爭,我們都必須給以積極的支持。我們堅決支持埃及政府收回蘇彝士運河公司的完全合法的行動,堅決反對任何侵犯埃及主權和對於埃及實行武裝幹涉的企圖。我們必須使帝國主義的製造緊張局勢和準備戰爭的陰謀徹底破產。

在熱烈的掌聲中,毛澤東結束講話。

接著,劉少奇在這次會議上作政治報告,他在報告中闡明了中國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

劉少奇說:

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但要團結國內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而且要爭取國際上的一切有利條件,團結國際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

……

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的成功,許多亞非國家獨立運動的新發展,特別是最近埃及把蘇彝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的震動世界的事件,證明了民族獨立運動已經形成為一種巨大的世界力量。在過去,亞非大多數國家都曾經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是他們準備和進行戰爭的後方,但是現在卻變成反對殖民主義、反對戰爭和支持和平共處的力量了。同時,在拉丁美洲的國家中,反殖民主義的鬥爭也在發展。帝國主義者正在竭力阻擋民族獨立運動的潮流,但是這個潮流是阻擋不住的。它最後必將席卷整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從而永遠結束殖民主義的統治。

……

我們同鄰國發展和建立友好關係,既符合我國的利益,也符合我們鄰國的利益。

11月10至15日,中國共產黨八屆二中全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出席會議有中央委員84人,中央候補委員65人,列席147人。

劉少奇在會議上作《目前時局的報告》。

劉少奇談到埃及問題、波蘭問題、匈牙利問題,以及黨對這些問題所采取的政策和應記取的教訓。

在這兩次會議中,中央領導三番五次重申中國獨立自主、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共中央一貫堅持並付諸實踐的政策。

睦鄰友好政策符合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的利益,是解決國際爭端問題的良方。

早在1954年4月29日,中印雙方簽訂《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及交通協定》。周恩來提出的五項原則寫進該協定的前言,成為指導兩國關係的準則。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一次寫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簽署的正式文件。

同年6月,周恩來在出席日內瓦會議回國途中,訪問印度、緬甸。6月24日至28日,周總理應印度總理尼赫魯的邀請訪問印度。其間,和尼赫魯進行了6次正式會談。

會談中,周恩來提出:

我們應該以我們共信的原則給世界建立一個範例,證明各國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6月28日,中印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聲明指出:

最近中國和印度曾經達成一項協議。在這一協議中,它們規定了指導兩國之間關係的某些原則,這些原則是:甲、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幹涉內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處。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並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各國之間,而且適用於一般國際關係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而現時存在的恐懼和疑慮,則將為信任感所代替。

緊接著,周恩來應緬甸總理吳努的邀請,於6月28日至29日訪問緬甸。

在會談時,周恩來對吳努說:“世界上的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不論社會製度如何,隻要以五項原則來處理相互間的關係,是可以和平相處的。”

並指出:“新中國的政策是和平政策,我們願意按照五項原則與世界上一切國家友好相處,何況緬甸和中國還是有親戚關係的國家。”

1954年6月29日,《中緬兩國總理聯合聲明》發表。宣布五項原則“也應該是指導中國和緬甸之間關係的原則”。

聲明還說:

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製度不同的國家的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和幹涉內政的威脅和對於侵略和幹涉內政的恐懼就將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國同周邊20多個國家相鄰或相近,周邊的環境直接影響到中國能否和平崛起。

新中國領導十分重視同周邊國家改善和發展關係,努力爭取周邊國家的認同和接受。

中、印、緬三國共同倡導的睦鄰友好政策,是發展中國家對當代國際法準則和國際關係理論的重要貢獻。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始終堅持睦鄰友好政策,這項政策為維護世界和平局勢和國家利益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