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場,周恩來向報界發表書麵談話,向印度尼西亞人民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府熱烈地致意。
周恩來說:
在參加萬隆亞非會議之後,我能有此機會應印度尼西亞總理的邀請訪問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感到非常榮幸和高興。我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向印度尼西亞人民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府致熱烈友好的敬意。
亞非會議建立並增進了亞非各國之間的了解,肯定了亞非人民反對殖民主義、擁護世界和平和促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友好合作的共同願望。
亞非會議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同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是完全符合的。這個宣言為亞非兩洲乃至世界各國和人民間的友好關係再一次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貫遵守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原則。我們兩國間友好的關係不斷在發展。
在亞非會議期間,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簽訂了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解決了舊時代長期遺留給我們的問題。這樣就更加增進了我們兩國的友好關係。
正在為維護自己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鬥爭的中國人民深切同情並支持印度尼西亞人民恢複對西伊裏安的主權的正義要求。中國人民願意同印度尼西亞人民一起為維護各自的民族獨立和保障和平的偉大事業而共同努力。
我祝賀印度尼西亞國家繁榮和興旺。
隨後,周恩來總理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總理坐在一輛汽車裏向獨立宮總統府進發。街道兩邊都站滿了歡迎的人。他們熱忱歡迎來訪的中國總理。
一個印度尼西亞官員說:
在雅加達曆史上,很少有比今天更狂熱的盛況了。有幾十萬雅加達人今天是在大街上。雅加達人將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1955年4月28日早晨8點,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團員們到獨立宮向蘇加諾總統辭行。從大使館前的馬渣加達街到總統府前的獨立街又已經站滿了歡送的人群。
他們一直等到看著蘇加諾總統把貴賓們送出獨立宮。在瑪腰蘭機場上,大家等待了很久的一個消息得到了證實:在兩天的會談之後,中國、印度尼西亞兩國總理已決定要發表一個聯合聲明,現在準備簽字。
在機場的接待室裏,地麵鋪著紅色的地毯,一張橢圓形的大桌子上擺好了文具,其中有毛筆和硯台。
8時45分,周恩來總理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總理在桌子的兩邊就座,在聯合聲明的中國、印度尼西亞文本上分別簽下自己的名字。
中國和印尼的聯合聲明指出:
一、兩國總理重申,他們將共同努力以實現亞非會議所肯定的共同願望和所通過的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
二、兩國總理對於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兩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的原則的基礎上作為良好的鄰邦和平相處,表示滿意。兩國總理深信,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兩國間的友好關係將會進一步發展。
三、兩國總理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的簽訂,表示滿意。他們認為,這是以友好協商的方法解決國際間繁雜問題的一個良好的範例。他們聲明,在這個條約得到批準後,將嚴格遵守條約的文字和精神,促成條約中各項條款的實現。
……
簽字儀式結束後,兩位總理互相握手道賀。周圍人們熱烈鼓掌,迎接這一個不但對兩國友誼而且對世界和平都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文件的誕生。周恩來一行告別印尼返京
1955年4月28日上午7時,周恩來總理和代表團的其他團員前往總統府,向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和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告別。
當周恩來在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總理陪同下在8時20分離開總統府前往機場時,成千的雅加達市民排列在總統府前夾道歡呼。
在離開以前,周恩來總理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總理在機場上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前往機場歡送的有: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外交部長蘇納約、司法部長龔多古蘇莫、交通部長幹尼、農業部長薩茄烏、土地部長拉克、印度尼西亞駐中國大使莫諾努圖、雅加達市長蘇迪羅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其他高級官員。
前往歡送的還有,蘇聯、印度和巴基斯坦駐印度尼西亞的大使以及埃及和緬甸等國的外交官員。
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黃鎮、中國大使館和中國駐雅加達總領事館人員以及雅加達的華僑代表也到機場歡送。
機場外成千的群眾向周恩來總理歡呼並揮手和他道別。周恩來不時微笑著向他們揮手致意。
在臨別前,中國代表團人員向在場的記者們散發周恩來總理的書麵談話。
周恩來說:
我們現在就要離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美麗的首都了。我願意向蘇加諾總統閣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政府和人民致以誠摯的謝意。在我們訪問的期間,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府和人民對我們的熱烈歡迎和親切接待,使我們深受感動。這種熱情誠意充分地表現了我們兩國人民的友誼。
在訪問期間,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總理就增進兩國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和平的各項問題進行了會談,並且即將發表聯合聲明。我相信,兩國總理的會談和聯合聲明是符合於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同時也是對實現亞非會議所達成的一致決議的一個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這次訪問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得到了極深刻的印象。印度尼西亞人民的熱情和智慧和他們對中國人民的友情,將會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裏。我祝賀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友誼日益發展,我祝賀兩國為世界和平而進行的友好合作獲得更大的成就。
再會!
9時15分,引擎聲響起,飛機從跑道急馳而過,騰空而起。中國代表團在飛機上從窗口回望那一片美麗而熱情的土地,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當天17時,周恩來一行抵達仰光,29日早上8時離開仰光返回祖國。
周恩來等一行在到達和離開仰光時,緬甸聯邦總理吳努到機場迎送,
29日14時15分,周恩來一行乘飛機到達昆明。
到機場歡迎的有:雲南省省長郭影秋,副省長劉明輝、劉岱峰、龔自知、吳作民;中共雲南省委員會第一書記謝富治,第二書記於一川,副書記馬繼孔;昆明軍區副司令員秦基偉;省政協和各民主黨派雲南省組織的負責人白小鬆、蘇鴻綱、謝崇文等,政府和各人民團體的負責幹部共100多人。
5月7日,周恩來一行乘飛機回到北京。
到機場歡迎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劉少奇,副委員長林伯渠、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黃炎培,國務院副總理陳雲、鄧小平、賀龍、李先念,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董必武,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鼎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陳叔通,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葉劍英、張治中、傅作義、龍雲,外交部副部長張聞天、姬鵬飛,以及北京市市長彭真。
在萬隆期間,周恩來除參加安排得很緊張的會議外,還以超乎常人的精力開展了大量的會晤和宴請活動,他的這些活動早的在清晨7時30分就已開始,晚的竟至淩晨一二點鍾還未結束。
周恩來很重視出席其他國家代表舉行的宴會與會晤,邀請其他國家代表出席自己舉辦的宴會和會晤,作為消除隔膜和融洽感情、增進了解與友誼的一種好形式。
因此,他總是盡可能多地出席一些宴會,同時,他也在短短幾天內盡可能多地舉辦一些宴會。他不是出席各種會議,就是與其他代表團進行交往活動。在與各國代表交往和接觸中,周恩來結交了一大批朋友,在國際上樹立了平等待人、自尊自信的崇高形象,並使人樂於與他交往。世界各國盛讚亞非會議成就
1955年4月24日18時35分,亞非會議最後的一次全體會議召開。
會議主席、印度尼西亞總理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請會議秘書長魯斯蘭·阿卜杜加尼宣讀會議聯合公報,提請會議通過。
會議在長時間的、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中一致通過了聯合公報。
亞非會議勝利閉幕後,蘇聯的《真理報》在萬隆的記者伊·普利歇夫斯基評論亞非會議的成就說:
亞非會議已通過了重要的決議。這些決議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們表示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二十九個國家的意誌。
印度的印地文《公理》周刊在一篇關於亞非會議的結果的評論中說:
在若幹年以前,有誰能夠想象,最近兩世紀來一直遭受著帝國主義剝削和壓迫的亞非國家能夠在國際舞台上這樣顯露頭角呢?
評論說,召開亞非國家萬隆會議的決定受到全世界的熱烈歡迎。
《緬甸新光報》在4月27日發表社論,擁護亞非會議的聯合公報。社論說,亞非會議的成果是令人滿意的,在反對殖民主義問題上取得的協議,是特別值得重視的。
社論著重說,會議關於禁止使用核子武器和發展核子能的和平用途問題的決議,不僅符合亞非29個國家的人民的要求,而且也是全世界人民所歡迎的。
社論說,擁有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亞非兩洲的29個國家進行這樣的會議,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巴基斯坦的《今天報》在4月28日發表社論說:盡管某些帝國主義國家企圖破壞,亞非會議終於在團結友好的氣氛中勝利結束,這一事實使得亞洲和非洲廣大人民歡欣鼓舞。亞非各國能夠撇開彼此間的差異,共同為爭取自由、和平和繁榮的生活而努力,這是對殖民主義者的一個警告。
法國《人道報》在4月25日以《各國人民團結的勝利》為題發表評論,歡迎亞非會議的成就。
評論說,亞非會議的聯合公報是一個勝利的總結。盡管有破壞者屢次試圖挑起同討論的問題無關的思想意識的衝突,但是會議在一切重大問題上都達成了協議。評論說,到萬隆去一心指望看到亞非各國破裂的美國觀察家、記者以及冒牌的記者們,結果是白費了力氣。
西德的《德國人民報》於4月30日說,亞非會議的勝利結束是對實力政策的一個有力的打擊,同時也是對西方的一個教訓。報紙認為,亞非會議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將在不久的將來表現出來。
報紙說,會議對德國的一個教訓是,德國也應該象亞非國家一樣進行協商,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奧地利共產黨機關報《奧地利人民之聲報》說,美國擴大與會國之間的分歧、破壞會議的企圖失敗了。會議的公報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承認,同時也是反對實力政策的一個聲明。
報紙說,亞非兩洲第一次作為獨立行動的因素聚集在一起,這件事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會議上所表現出來的亞非人民的和平意誌和團結要比美帝國主義的陰謀強大得多。
亞非會議為所有與會國家提供了難得的自由接觸交往的機會。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辛勤地播下的友誼種子,在後來終於結下累累碩果。在會後的短短數年中,中國同亞非會議與會國之間的關係有了迅速發展,先後與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錫蘭、柬埔寨、伊拉克、蘇丹、加納和老撾等10個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奠定了新中國和平外交的堅實基礎。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團結出版社
《共和國五十年珍貴檔案》中央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開城風雲》羅銀勝著團結出版社
《周恩來生平》南山南哲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
《周恩來與日內瓦會議》錢江著中共黨史出版社
《中國政治》詹姆斯·R·湯森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中國現代名人演說精粹》洪安南主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周恩來外交學》裴默農著中央黨校出版社
《外交案例》吳建民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紅牆大事》張樹德著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蘇關係重大事件述實》何明羅鋒著人民出版社
《周恩來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外學者論周恩來》劉焱編南開大學出版社
《周恩來選集》周恩來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