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會議將由上述5國政府聯合發起,而由印度尼西亞政府榮幸代表他們充當主人。發起的政府已經決定該會議在萬隆舉行,為時約一星期,即自1955年4月18日至24日。
至於亞非會議的目的和其他詳情,請閣下參閱我所榮幸地附上供你考慮的備忘錄。我特別願意提請閣下注意在該備忘錄第八、九段中所提出的我們對該會議的一般態度。該會議本身將決定它自己的議事程序和議程。
我相信備忘錄所包括的情況將使閣下對亞非會議的目的和性質有一足夠清楚的概念,因此,我榮幸地代表會議的發起人根據備忘錄的第五段邀請閣下的政府派代表出席該會議。
如蒙閣下能盡早地、最好是在2月中旬以前將有關閣下的政府參加該會議的決定通知我,則會議的發起人將深為感激。
假如像我所深深希望的那樣,閣下的政府決定參加的話,那麼如蒙您同時將組成貴政府代表團的人數通知我,使我能為他們的住宿等作必要的安排,則我表示感激。
在雅加達成立的聯合秘書處將隨時提供與會議有關的進一步詳情,以及那些為參加會議者所需要的其他情況。
請允許我借此機會向閣下致以崇高的敬意。
印度尼西亞總理
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博士
1955年1月15日於雅加達
1月22日,周恩來接見印尼駐華大使莫諾努圖,接受他代表印尼政府提出的參加亞非會議正式邀請。
2月10日,周恩來複電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總理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接受參加亞非會議的邀請。
周恩來在電文中說: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總理閣下:
1955年1月15日閣下代表緬甸、錫蘭、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五個發起國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亞非會議的邀請書和隨函附來的關於亞非會議的目的和性質的備忘錄都已經收到了。
亞非會議是曆史上第一次為了促進亞非各國間的親善和合作、為了探討和促進他們相互間的和共同的利益和為了建立和增進友好和睦鄰關係而召開的會議。這個會議的召開反映了最近時期以來在世界的這個地區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反映了亞非各國要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同時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堅強的願望。這個會議的召開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使得具有不同社會製度的亞非各國,在任何一國的政府形式和生活方式不受另外一國幹涉的原則下,和平共處並為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作出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意亞非會議的目的,而且對於能夠有機會同其他亞非國家一起為這些目的而努力,也感到榮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應邀派遣代表團出席1955年4月18日在貴國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
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團的人數,我將盡早通知閣下。
閣下,請允許我借此機會向您,亞非會議的倡議者、發起人和主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周恩來
1955年2月10日於北京
這樣,中國出席萬隆會議最終確定下來。
從中方表示願意參加會議,到中方正式收到會議邀請函,中間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0那還是在1954年12月28日,緬甸、錫蘭、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五國總理在印尼的茂物開會,會議的一個議題,就是要不要邀請中國參加會議。
會議從1954年12月28日至29日,會期兩天。
亞非會議的籌備會議很有代表性,它由印尼、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和錫蘭5個發起國組成,巴基斯坦是美國主導的東南亞條約集團成員,錫蘭是反共反蘇的積極分子。
五國總理在幽靜的茂物植物園印尼總統行宮中關起門來舉行。會議開始時比較順利,在總的會議宗旨上,參加國比較一致,對會議日程很快達成協議,一致同意亞非國家加強團結,為共同利益而努力,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麵加強合作,為維護世界和平共同奮鬥。
討論到亞非人民的特殊的問題,包括維護國家主權、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等,出現分歧。
最大的爭議出現在是否邀請中國的問題上。
會議最後一天,會議爭論激烈,各方幾乎不歡而散。反對邀請中國最堅決的是美國的軍事同盟國巴基斯坦,其次是錫蘭。
另外三國主張邀請中國。印度總理尼赫魯力主邀請,但態度比較和緩。印尼總理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也支持中國,但作為東道國,一心想開成會議,不願把事情鬧僵。緬甸總理吳努為爭取邀請中國,態度最為鮮明。
當雙方爭吵相持不下時,吳努發表聲明,宣布中國如不被邀請,緬甸將退出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風起雲湧的亞洲和非洲國家粉碎了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亞非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亞洲各國人民開始站起來,非洲國家已經覺醒。
亞非會議當然會招致殖民主義國家的不安和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千方百計施行挑撥和破壞,妄圖使它胎死腹中。
幸而當時亞洲國家一些英明領袖,如印度的尼赫魯、緬甸的吳努、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和總理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不為所動,強調中國參加大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