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研成就

●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歸國後,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最高技術負責人和重要領導人之一。

●1958年,時任中科院力學所所長的錢學森,與副所長郭永懷先生等著名科學家親手創辦了科大近代力學係,並擔任係主任長達20餘年。

●錢學森在《麵向新世紀的數學》一文中指出:“我國數學家的同仁必須看到科學技術以至世界的新變化……所以數學科學的研究和教學也將有相應的根本性變化。”

● 科研成就

中國航天事業開創者

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歸國後,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最高技術負責人和重要領導人之一。

翻開共和國的年譜,人們清楚地看到,從1956年到1968年,短短的12年間,中國在一無資料、二無技術,經濟基礎薄弱。外國專家突然撤走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因難,自行設計、製造,試驗並成功地發射了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取得了進入世界軍事強國行列的入門券,令世人刮目相看。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創造的近乎天方夜譚式的神話。

“兩彈一星”,石破天驚!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歡欣鼓舞,帝國主義膽戰心驚。

這一偉大成就是巨人的決心,偉人的籌謀,將軍的指揮和廣大指戰員與工程技術人員團結奮鬥的結晶,是火箭、導彈和衛星的總設計師錢學森精心繪製的傑作。

他最先提出建立中國自己的導彈和航天工業,他最先提出我國人造衛星工程的頂層設計方案,並安排了深空火箭和氣象火箭研製計劃。

在他的建議下,我國衛星研製工程正式啟動,他受命擔任了首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

在錢學森的主持下,我國製定了“三星計劃”,首先保證“東方紅1號”衛星成功發射,隨後將返回式衛星列為重點,然後發展同步軌道衛星。這一技術路線使我國衛星事業取得巨大進步,為載人航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宣告成立,錢學森任研究院院長。

錢學森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

在他的具體領導下,自1960年,我國研製成功了第一枚導彈之後,他又親自主持我國“兩彈結合”的技術攻關和試驗工作,於1966年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

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時機已經成熟,並於1968年兼任空間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新中國終於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兩彈一星”不僅為我們建立戰略導彈部隊提供了裝備技術保障,增強了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禦能力和作戰能力,而且帶動了我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

“兩彈一星”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杆站起來的重要標誌,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鬥誌,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激發了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

正如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的那樣:

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錢學森先生不愧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導師、開創者和奠基人!

錢學森對科學技術的重大貢獻是多方麵的,他以總體、動力、製導、氣動力、結構、計算機、質量控製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組織領導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發展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錢學森心裏,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錢學森——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感動著億萬人民。

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

錢學森是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係統工程科學家。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1958年,時任中科院力學所所長的錢學森,與副所長郭永懷先生等著名科學家親手創辦了科大近代力學係,並擔任係主任長達20餘年。在近代力學係的創建以及發展過程中,錢學森嘔心瀝血、事必躬親。多年來,他不僅為我國直接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獨特的人才培養體係;而且始終以科教興國為自己的崇高使命,長期熱忱地關注著中國的教育事業,並為之同樣傾注了大量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