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詔書所謂“與夷狄邊”,“數有胡寇”,反映了代國嚴峻的形勢。劉恒正是在這種“難以為國”的形勢下艱難堅持了16年。
司馬遷在《史記·孝文本紀》中,詳細地記錄了代王劉恒前往長安即皇帝位的具體過程。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派人迎代王。代王谘詢左右郎中令張武等人如何回應。張武等人說: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其真實意圖很難判斷。今已誅諸呂,京師剛剛發生流血事變,在這樣複雜的情勢下,名義上是迎大王,其真意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則進言:群臣之議,都是錯誤的。當年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人人自以為可以得天下的實力派人物大概可以以萬計,然而最終登上天子之位的,劉氏也,天下於是絕望,這是第一條。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製,構成了堅如磐石的強固政權,天下服其強,這是第二條。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勢難動搖,這是第三條。以呂太後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製,然而太尉周勃入北軍,振臂一呼,軍士都願意為劉氏效命,叛離諸呂,最終平定了呂氏之亂。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即使有心顛覆劉家天下,百姓不會被他們利用的,他們怎麼可能結成牢固的集團呢?方今內有朱虛侯、東牟侯等劉家宗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等諸侯國之強。方今高帝的兒子隻有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年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不要多疑。
代王又與太後商議,依然猶豫不定。
又問卜於龜,得大橫之兆。占曰:“大橫庚庚,餘為天王,夏啟以光。”代王說:寡人已經是王了,怎麼又說什麼“王”?卜人回答說:所謂“天王”者乃天子。
於是代王派遣薄太後的弟弟薄昭往見絳侯周勃。絳侯周勃向薄昭詳細說明了為什麼迎立代王的原由。薄昭回報說,大臣們的誠意可信,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代王笑著對宋昌說:果然像你說的一樣。於是命宋昌同行,與張武等六人乘傳車前往長安。走到高陵(今陝西高陵)停了下來,讓宋昌先行,到長安觀察形勢。
宋昌行至渭橋,丞相以下百官都在這裏迎接。宋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周勃跪上天子璽符。代王辭謝說:到代邸再商議吧。代邸,就是代國的駐京辦事處。車隊來到代邸,群臣隨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禦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皆再拜,說:我們與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已經議定:“大王高帝長子,宜為高帝嗣。”願大王即天子位。代王再次推辭。群臣伏地固請。反複推辭之後,代王說,既然宗室、將相、王、列侯都以為隻有寡人適宜,寡人不敢辭。
代王劉恒於是即天子位。
西漢曆史自此進入到文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