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在高帝十一年(前196)春季,封為代王。這時的劉恒隻是一個6歲的兒童。劉恒就封,是燕王盧綰、丞相蕭何等數十名朝中大臣集體討論的結果。《漢書·高帝紀下》寫道:“燕王綰、相國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賢知溫良,請立以為代王。’”
當時代國包括定襄郡、雁門郡、代郡、太原郡。代國的行政中心在晉陽,位置在今山西太原南。
《漢書·高帝紀下》還記載,漢高祖劉邦在洛陽頒布詔書:“代地居常山之北,與夷狄邊,趙乃從山南有之,遠,數有胡寇,難以為國。頗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屬代,代之雲中以西為雲中郡,則代受邊寇益少矣。”劉邦說,代國地在北邊,國土與匈奴鄰接,經常有“胡寇”侵擾,難以施行穩定的統治。於是決定將原先太原之地割屬代國,又將代國雲中以西地方置雲中郡,直屬中央,這樣,代國承受“邊寇”的壓力可以減輕。
周振鶴先生在總結西漢政區地理時指出,“高帝六年,封兄喜為代王,名義上有雲中、雁門、代三郡。七年,更封子如意。九年如意徙王趙,代地屬趙。十一年,分雲中郡東部置定襄郡,以定襄、雁門、代、太原四郡置代國,封子恒。景帝三年,代國唯餘太原一郡,其定襄、雁門、代三邊郡屬漢。武帝元鼎三年,代王徙清河,代國除為太原郡。”漢初在劉喜封代王之前,臨北邊有中央直屬的隴西、北地、上郡、雲中、雁門、代郡六郡和燕國的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封劉喜後,中央直屬十五郡中,臨北邊有隴西、北地、上郡、雲中四郡。而北邊的中段和東段均為代國和燕國所有。
關注漢初曆史的學者不能忽視的曆史事實,是代國長期處於匈奴軍事文化的強輻射區。《史記·匈奴列傳》說,“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單於之庭直代、雲中。”張守節《正義》:“代郡城,北狄代國,秦漢代縣城也,在蔚州羌胡縣北百五十裏。雲中故城,趙雲中城,秦雲中郡,在勝州榆林縣東北四十裏。言匈奴之南直當代、雲中也。”據司馬遷記述,“(冒頓)悉複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匈奴侵代造成的農耕居民及其行政管理者的困窘,在韓王信上書中的表述是“國被邊,匈奴數入”。《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上以韓信材武,所王北近鞏、洛,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乃詔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禦胡,都晉陽。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上許之,信乃徙治馬邑。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劉邦“詔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的動機,是看重他“材武”,又有所王“皆天下勁兵處”的經曆,指望他能夠“備禦胡”。然而不料在匈奴軍事強權的重壓下,韓王信竟然“降胡”,甚至與匈奴合軍攻漢。
劉邦親自率領漢軍主力在代地與匈奴直接對抗。“七年冬,上自往擊,破信軍銅鞮,斬其將王喜。信亡走匈奴。其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苗裔趙利為王,複收信敗散兵,而與信及冒頓謀攻漢。匈奴仗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至晉陽,與漢兵戰,漢大破之,追至於離石,複破之。匈奴複聚兵樓煩西北,漢令車騎擊破匈奴。匈奴常敗走,漢乘勝追北,聞冒頓居代穀,高皇帝居晉陽,使人視冒頓,還報曰‘可擊’。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騎圍上,上乃使人厚遺閼氏。閼氏乃說冒頓曰:‘今得漢地,猶不能居;且兩主不相戹。’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彊弩傅兩矢外向,徐行出圍。’入平城,漢救兵亦到,胡騎遂解去。漢亦罷兵歸。韓信為匈奴將兵往來擊邊。”白登之圍,給漢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留下了沉痛的記憶。其事距劉恒封代王不過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