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新加坡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文獻綜述(1 / 2)

關於新加坡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文獻綜述

宏觀經濟

作者:林錚淩

【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席卷著整個世界,在危機麵前,新加坡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應對,有力地降低了危機帶來的後果,對此,不同地學者從不同的方麵進行研究,綜合他們的觀點,新加坡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時主要是從產業結構調整、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以及勞資政三方共同合作增加就業三方麵入手來緩解危機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新加坡金融危機就業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隨著區域以及全球經濟形勢的惡化,世界各國再次經受了一次緩慢的經濟衰退。在國際金融危機麵前,新加坡政府及時采取有力的應對措施,團結社會各界,避免了因經濟衰退導致的社會緊張和社會分化的威脅,保持了整個社會的和諧,使得它在2009年迅速恢複元氣,其成功的國家治理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對於在金融危機下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及其政府所采取的相關措施,不同的研究人員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薑衛平(2009)研究認為新加坡應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成功做法包括:鼓舞國民堅定信心,正確對待危機,加強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勞資政通力合作製定正確的指導原則,安排受危機影響的員工去接受培訓,提升受雇能力;成立經濟委員會,重新檢討未來經濟發展策略;促進社會和諧,為應對危機構建良好環境;加大援助力度;保住工人飯碗,減少裁員;堅持“新加坡哲學”,加強長期競爭力等。

王茜(2009)研究認為,在遭受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的衝擊下,新加坡獨特的勞、資、政三方機製積極應對,提出了發展和培養具有全球競爭性勞動力的任務目標,實施技能培訓和提升計劃,提升勞動力素質;建立良好雇傭關係行為規範,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建立;實行全麵彈性工作安排及彈性薪酬體係,采取負責平穩的裁員辦法等措施,以獲取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另一方麵,新加坡通過勞、資、政三方分工合作推出適合於月薪在2500元左右人群的職業再造計劃,目的在於減弱危機後失業的影響,同時通過職業形象的提升、環境的改善以及工資的提高等措施來吸引更多的人進入該種職業。

何惜薇(2009)研究表明新加坡政府麵對全球金融危機時采取積極應對的態度,充分發揮新加坡在高科技、可靠品質、城市規劃等方麵的優勢,並向發達國家的優勢產業爭取更多機會,或在亞洲的新興經濟體中開拓新市場。另外,著重經濟的重組、轉型,並為此設定發展新目標,以期獲得長期、持續的發展。正如李顯龍總理所說的“那恰恰是新加坡的哲學,正是我們竭力在做的事情。”

謝燕燕(2009)研究認為在麵對經濟衰退時,新加坡的勞資政三方通力合作,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為維護工人利益和發展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主要做法是:鼓勵雇主推動每月可變動薪金機製;在縮短工作周時讓雇主有更大的靈活性;無薪假期的運用。另外,新加坡政府接受工資會新的指導原則,呼籲公司削減成本,保住工人飯碗。此外,政府也呼籲雇主要對員工負責和公平對待員工,員工則要適應並接受目前的經濟環境,願意自我調整,並嚐試不同的工作。

李雪靜(2010)研究認為麵對金融危機,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推出總值205億新元的振興配套計劃,並首次要求民選總統批準動用49億新元儲備金;此外推出了“特別風險分擔計劃”,計劃公開給所有本地公司及落戶新加坡的海外中小型企業申請。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自2003年以來第二次放寬貨幣政策,將新元彙率政策區間中心調整至新元名義有效彙率主要水平,同時升值速度維持在零。同時該局也宣稱,新元沒有理由出現任何不恰當的貶值,新元區間波動幅度保持不變,新元名義有效彙率水平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