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因材施教(3 / 3)

六、子羽之貌

澹台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性格內向,體態粗矮,麵目醜陋。

孔子弟子澹台滅明奉家父之命,澹台滅明投入孔門,施禮拜師。孔子將子羽引進書房,讓他談談家庭情況、此前學業、拜師求學的目的。他神情緊張,心跳臉紅,顯出一副窘態,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麵容更加難看,言談平淡無奇。他給老師的第一印象:資質低下,才薄欠敏,難以成才。孔子雖然同意收他為徒,但從孔子談及子羽的語意中,對他的發展前途並沒有抱什麼希望。

成為孔門弟子之後,子羽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早起晚睡,廢寢忘食,勤奮讀書,認真思考,不懂就向老師或同學們請教。同學們都認為子羽是個靜思好問,苦學超常的好學生。

後來,孔子的學生子遊(即言偃)任武城宰。孔子問言偃:“你在武城當父母官,發現人才了嗎?”

子遊說:“學兄澹台滅明便是一個人才。他行走大路而不走捷徑小路,為人光明正大,不投機取巧;沒有公事,從不進我衙署。凡來官府,都是為了公事,不假公濟私,不巴結官府,不利用同學關係辦私事。”

孔子聽子,點了點頭。

孔子晚年。一天,子遊回家探親回魯後,即去看望七十歲高齡的老師,並彙報說:“這次,我回老家吳國看望父母,聽說子羽南遊至長江一帶,跟從的弟子達三百多人,招生有原則,教學有製度,形成了勢力很大的學派,名聲大,威望高,各諸侯國都傳頌著子羽的名字。可見,他入孔門求學之後,學業成就是很大的!”

孔子上次聽子遊介紹了子羽的品德表現,這次又聽子遊介紹了子羽學業方麵的成就,感慨地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有錯就改,是孔子一生的美德。孔子多次向同學們檢討當初對子羽認識失誤。他說:“‘人不可以貌相’,以貌相去判斷一個人的德才,往往會有錯誤。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能力,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就錯了。”

【子曰】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啟示】

孔子說,君子不會因為某人講得好聽就舉薦他,也不因為不喜歡某個人而否定他的言論。人們在作判斷時,對某一個人的過去言行的看法,很容易影響現在的判斷,孔子就告訴我們,不要根據既往形成的印象,主觀地對一個人下結論,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對事不對人。

七、詩禮傳家

一天,陳亢與學兄孔鯉談論家教。

陳亢對孔鯉說:“你父親是天下聞名的聖人,你真是十分幸運呀!”

孔鯉說:“你的父親也很好啊!他老人家勤勞善良,對你十分關愛,千裏迢迢,把你從陳國送到魯國來讀書。”

“我父親對我的確十分慈愛,但他老人家沒有文化。父親對我的家教遠不如老師對你的家教。”陳亢問孔鯉:“在智能培養等各方麵,老師對您是否有特別的與眾不同的傳授、輔導?”

孔鯉回答:“沒有。隻不過有一次,他一個人獨自站在院內,我從院中經過,看見父親就快步走開,父親讓我止步,問:‘你學習過《詩經》沒有?’我回答:‘沒有。’父親說:‘你不學《詩經》,不可能把話說得好。’我退下之後,就去學習《詩經》;又有一天,仍是父親一個人站在院子裏,我從父親跟前走過時,他叫住我,問:‘你學習禮了嗎?’我回答:‘還沒有學習。’他老人家教訓我說:‘不學禮,無以立。’於是,我就刻苦學禮。我隻得到父親對我這兩次教育。”

陳亢聽了孔鯉的回答,十分高興地說:“我隻問了老師對兒子是否有特別教育這一件事,卻知道了三件事:懂得了學習《詩經》的重要性,懂得了學習‘禮’的重要性,而且還懂得了聖人教育人無私心,老師對自己的兒子和對其他弟子一樣,沒有任何偏私。”

陳亢又問孔鯉:“近來,老師對你說過什麼沒有?”

孔鯉告訴陳亢:“近來,父親曾對我說:‘你研究過《周南》、《召南》了嗎?如果不研究《周南》、《召南》,就如同麵對牆壁站立,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

陳亢是個悟性很高的學生,他對孔鯉說:“我聽了你前後講的兩段話,明白了老師教子的做法,是從做人的根本——道德品質的培養教育入手的。”

從此,孔子教子的故事首先在弟子中傳開了。弟子們稱讚老師教子的方法是”詩禮傳家”。

【子曰】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與?”(《論語·陽貨》)

【啟示】

孔子對伯魚說,你研究過《周南》、《召南》嗎?一個人如果沒有研讀過《周南》、《召南》,那不就像麵對著牆壁而呆立嗎?孔子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可以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思想,甚至人生,讀者在閱讀了這樣的作品後,可以從中汲取到巨大的能量,催人思考與奮進。反之,如果沒有閱讀了這樣的優秀作品,就像一個麵對牆壁呆子,即無用的人。

八、教導原憲

孔子發現弟子原憲很會理財,就讓他做了學館裏的總管。

有一年春節,原憲準備回去與家人團聚。孔子見原憲平日十分辛苦,便決定給他一些小米帶回家過年,原憲卻堅辭不要。

孔子就說:“不要辭退了,如果你家用不完,就送給你家鄉的窮人吧!”這樣,原憲才接受了孔子送給的小米。

原憲學習刻苦勤奮,孔子的許多思想都被他全盤接受了。

最後因為孔子的一句話,決定了他終生安貧樂道,矢誌不移。

那是一次師生間的閑談,原憲問孔子什麼是可恥?

孔子告訴他:“你要堅守自己的信仰,國家政治清明時,就出來做官領俸祿;如果國家政治黑暗,就躲開不幹。”

原憲把孔子的話,銘記在心。孔子死時,他才三十多歲,正是精力旺盛,年富力強的時候,可他看到四方各國都是壞人當道,好人遭殃的形勢,找不到一處清明的做官場所,於是隱居到衛國的草澤之中,過著自食其力,孤燈苦讀的清貧生活。

十幾年之後,子貢做了衛國國相,當他打聽到同學原憲的住處後,便乘坐十分豪華的馬車,率領大隊人馬,來到草澤之野。子貢見沒有通向原憲住處的道路。就派隨軍砍伐荊棘,清除地麵上的草藤汙泥,鋪設出一條寬闊的道路。然後,子貢乘車,前呼後擁地來到原憲的茅舍。子貢下了車,趾高氣揚地嚷道:“屋裏有人嗎?”

原憲手捧書本,衣衫破爛,鞋帽不整地從低矮的茅屋裏鑽出雙眼無神地盯著子貢。

子貢見狀,驚奇地問道:“原憲你怎麼了?不是有病吧?”

原憲鄙視地說道:“我先前聽咱老師說,沒有多餘的財富是貧窮;學習了仁義道德,而不行仁義的人才是病態呢。我原憲雖貧窮,但樂於孔子之道,不是我病了,而是你病了吧!”

子貢聽了,想起老師的教導,知道自己的德行不如原憲,無話可說,不禁慚愧而又尷尬地向原憲告辭走了。

【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

【啟示】

孔子說,富有與顯貴,是人人都想擁有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合乎道義的手段來獲得,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棄的。但是,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手段擺脫它,君子也不是接受的。君子如果放棄了仁德,又何以稱其為君子呢?君子不應有片刻背離仁德,即使在是倉促、急迫的時刻,或受困於顛沛流離的境地,也必定謹守仁德。孔子在這裏講明了做人的基本原則。追求成功與財富,是人之常情,但追求的手段一定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否則,不僅會受到人們的譴責,更可能會受到法律的製裁,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