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因材施教(2 / 3)

從此之後,顏回變得謙虛好學,更加用心思考老師的每一句話,最終達到了“聞一知十”的境界,成為家貧好學的典範。

【子曰】

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

【啟示】

孔子的學生顏回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但他卻不幸過早去世了。孔子歎惜道:“可惜呀!我隻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學習與思考。”顏回謙虛好學,勤於思考,在生活方麵幾乎沒有什麼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方麵,最終達到了“聞一知十”的境界。孔子經常以顏淵為榜樣要求其他學生。

三、巧引子貢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歲初,五十二歲的孔子就任司空,主管國家建築、設計、規劃,但仍不輟教學。

一天晚上,子貢向老師請教:“今天下午,您講完課之後,一些學生問這問那,唯有顏回獨自站立一旁,似乎神情呆滯。您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子說:“不錯,顏回聽我講課,從不提出疑問,不談反對意見,乍看來,似乎有點愚笨。後來發現,他經常獨立思考,不但能夠完全理解我講的內容,而且還有所發揮、有其獨到的見解,可見顏回好學,不愚,聰明過人。”孔子弟子端木賜

“老師說得好!的確,顏回是一個聞一知十的人,我不過聞一知二罷了。”子貢佩服地說。

孔子直截了當地指出:“顏回的天資,不是一般的人能夠比擬的。可以說,你不如他。”

子貢問:“顏回聰明的根源是什麼?”

“他上進好學、從不停止;他安貧樂道,樂於苦讀。比如,一碗飯,一碗水,住在窮巷裏,這種生活別人憂愁得受不了,而顏回自得其樂。……顏回聰明的根源大概就在這裏吧!”孔子對顏回的苦學精神作了客觀評價。

子貢誠懇地請老師對自己指導:“老師,你看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答:“廟宇裏有一種盛糧食的器具,叫瑚璉,很尊貴。你好比是這種器具。”

子貢聽了,麵露悅色。

孔子接著說:“君子不器!子貢啊,你應明白,作為君子,是不應該像某種器具一樣,隻有一種用途的!”

“老師,我確實想做個君子,但不知應該怎樣做。”子貢謙誠地說。

孔子說:“多做少說,先做後說,或隻做不說。這樣,你就可以做君子了!”

“老師,我聽明白了,你說的做君子的意思,是引導我改正鋒芒畢露、偏激多言的毛病。”子貢的自我批評,包含著幾分睿智。

孔子看到子貢如此虛心、坦誠,欣慰地笑了。

【子曰】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啟示】

孔子說,君子不是器具。即作為君子,不能隻有某一方麵的才能,而應該是一個多麵手。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但也不能僅僅滿足於一項才能,而是要注意全麵發展,成為一個全才,尤其是對於自己的短處,更應該有意識地注意彌補,防止它阻礙你的發展。

四、指點曾參

曾皙、曾參父子倆都是孔子的學生。曾皙為人脾氣暴躁,性格狂放,有詩人氣質。曾參與父親迥然相異,為人處世謹慎恭敬,有孝子美名。

孔子弟子曾參

一天,曾參和父親曾皙在瓜地裏鋤草,曾參不小心把瓜秧鋤斷了,曾皙看見了,怒氣油然而生,不能自持。他從地上抄起一根木棒,朝曾參氣勢洶洶地走來,曾參看見父親兩眼冒火,怒氣衝天,並不驚慌,而是平靜如常,沉默著,既不辯解,也不逃跑。曾皙掄起木棒猛擊曾參後背,曾參應聲倒下,人事不省。過了好久,曾參蘇醒過來,他慢慢地從地上爬起來,脊背上仍然感到陣陣疼痛,但他臉上顯出高興的樣子,走到曾皙麵前說:“剛才我鋤斷了瓜秧,惹得父親生氣了,父親用力教導我,您不會累病吧?”曾皙沉默不語。

曾參回到屋裏,仍舊像往常一樣彈琴唱歌,他想用琴聲和歌聲來告訴父親,自己雖然被打得很重,但身體很好。魯國人知道了這件事,都稱讚曾參是孝子。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情,卻非常生氣,他對弟子們說:“曾參再來,不要讓他進我的門。”

曾參自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為什麼老師不讓進門呢?他請同學說情,要麵見孔子。曾參恭敬地問道:“先生,弟子做錯了嗎?”

孔子不滿地瞥了他一眼,說道:“你聽說過嗎?過去,一個瞎眼老頭的兒子叫舜,舜非常孝順父親,為了讓父親隨時叫自己能夠聽到,無時無刻不在父親身邊;但他父親想要殺他時,卻找不到他。他父親拿著小棍子打他時,他就站在那裏等待父親懲罰,要是看見父親拿起大棍子時,他就趕快逃跑,所以瞎眼老頭沒有犯過不行父道的罪過,舜也沒有失去純厚的愛心。如今你孝順父親,卻交出自己的身體等著父親暴怒毒打,甚至被打死了也不躲避。你以為這是孝順嗎?如果你被打死了,就是使父親陷入了不義的境地,這就是大不孝!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嗎,殺天子的百姓,是什麼罪過呀?”

曾參聽罷孔子一席話,茅塞頓開,滿麵慚愧,他說:“曾參之罪太大了。”

【子曰】

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裏仁》)

【啟示】

孔子說,侍奉父母要委婉進言,即使他們的想法與自己的不一致,不想聽從,也要尊敬長輩,不可冒犯,為父母所付出的辛勞也不要抱怨。基於孝道,每個人都應該尊重自己的父母,當看法不同的時候,更要注意敬重父母。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做得明顯不對的時候,甚至是要傷害自己的時候,還任由父母錯誤下去而不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宰予之言

孔子有個學生叫宰我,又名宰予,字子我,魯國人。

宰予說起話來,言辭美好,妙語連珠,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宰予,認為他將來能有所作為。時隔不久,宰予的毛病暴露了。

一天,上課時間,宰予無故缺課。孔子一向重視課堂紀律,不準隨便缺課,便讓一學生去找宰予。那弟子回到課堂報告老師:“大白天,人家宰予在房中睡得正香呢!”同學們哄堂大笑。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子心怒,傷感地說,“腐爛的木頭是不能雕刻的,廢土築的門牆是不可粉刷的,對於宰予,我們還能再批評他什麼呢?”孔子又說:“從前,我聽了一個人的話,就相信他言行一致;現在,聽其言而觀其行。我聽了一個人的話之後,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個改變,是宰予給我的啟發。今後看人,就應聽言觀行!”

聽到嚴厲批評之後,宰予認為老師的話是在生氣的情況下說的,是愛護性的批評,而不是要拋棄自己。於是,主動找老師承認錯誤,表示請老師對自己“聽言觀行”。

宰予確實能夠正確對待、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從此之後,把老師的批評教育化為力量,刻苦學習,注重德行修養,不斷進步,終於成為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

宰予以“言語”著稱。孔子把自己的教學內容分為四科,並對四科的優秀生予以公示:“德行:顏淵、閩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可見,宰予的言辭表達能力很強,竟被排在能言善辯的子貢前麵。

宰予能力出眾。他在出使楚國時,楚昭王要向孔子贈送一輛華麗的馬車。宰予以孔子“言不離道,動不違仁”為由,代表孔子拒受如此大禮。……楚昭王通過與宰予接觸,並聽楚國官吏評價宰予,驚讚道:“在我的官吏中,沒有一個能趕上宰予才能的。”孔子對宰予使楚甚為滿意。

宰予還有很好的德行。陳蔡絕糧是孔子周遊列國期間最困苦的階段,宰予非但不叫苦,還鼓勵同學們堅信夫子之道、努力克服困難,堅定不移地跟隨老師,聽老師講課,幫老師做事。

從宰予虛心接受批評,不斷進步中,孔子得出一條結論:“不能以言取人,也不能以貌取人,隻有‘聽言觀行’,才能正確評價一個人。”

【子曰】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啟示】

孔子說,起初,我對人的判斷,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做的事;現在,我對人的判斷,不僅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做的事。我是從宰予這件事後改變了態度的。這就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存在言行不一的情況,所以我們對一個人作出判斷的時候,就要做到既聽其言,還有觀其行,這樣才夠全麵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情況,作出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