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一節 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代中國道教》序言
當今的時代已經進入21世紀。中國的一些學人已經提出了“21世紀道家文化發展戰略”和“麵對21世紀的中國道教”等課題。
正是為了研究和探討這樣的新課題,人們會特別關注已經過去的“20世紀”的道教發展的軌跡,也就是道教在近現代發展的過程。而關注“20世紀”的道教文化,人們就不得不要認識陳攖寧、了解陳攖寧和研究陳攖寧。因為,陳攖寧是20世紀中國道教文化的為數不多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書就是一本介紹陳攖寧的生平以及他對於20世紀道家和道教文化發展的曆史貢獻的專著。
陳攖寧出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即19世紀的末年,幼年習儒,還中試秀才。不過從少年時代起,陳攖寧就萌生問道學仙的思想。道教文化十分廣博,關係到哲學、政治學、社會學乃至於神學、醫學等領域。陳攖寧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封建帝製覆滅,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國內軍閥混戰,日本軍國主義大舉侵華的時代。當時的中國社會急劇動蕩,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道教文化既不被主流社會所重視,更麵臨多種外來文化的無情擠壓,因此,20世紀上半葉的道教文化呈現出衰勢,道教的宮觀廟宇香火凋敝,隻是依靠紮根民間的中華文化的深刻底蘊以及中華民眾的信仰傳統才得以艱難維係。陳攖寧並不是一個在社會風雲中搏擊的弄潮兒,也不是一個扛道教文化大旗的吹鼓手。他的人生哲學就是“達則兼利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因此,既然道教文化暫時沒有在天下施展的餘地,陳攖寧就隻能在“其身”的範圍內發揮自己傳承中華文化的作用。
陳攖寧的曆史貢獻大致有五個方麵:
第一,因為在少年時代陳攖寧得了“童子癆”,即肺結核,於是,通過尋師訪問,研究《道藏》中的文獻,在道教的養生和內丹修煉方麵,整理道教文化的曆史遺產,並且直接使用於自身的養病和指導民眾的養生健身的實踐。
第二,在翼化堂主張竹銘先生創辦《揚善半月刊》以後,即出任該刊物的主筆。有人統計,陳攖寧所寫的文字幾乎占到《揚善半月刊》全部文章的二分之一以上。在這些文章之中,陳攖寧闡述了他的學道、修道的主張。這些文章成為20世紀中國道教文化的主要代表作品。
第三,道教是傳統宗教,其哲學思想來源於道家,是道家的直接繼承。在道教受到主流社會鄙視,道教文化呈現衰勢的社會條件下,陳攖寧一方麵積極參與和支持“中華道教會”和“中華全國道教會”的組織籌備工作,擬訂複興道教的規劃,另一方麵則提出了“仙道”學說,企圖“把仙術立於宗教之外”,將道教的修身養性之術,以障人耳目的方法,保存下來,發揚光大。
第四,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和團結了一批學道、修道和從道的弟子和同道,使得中國道教及其傳統文化在20世紀的國家多事、人民多難的環境裏也未曾中斷其傳承的脈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在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以後,陳攖寧起初出任中國道教協會的副會長。建國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的道教文化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由於教條主義的思想框框又限製了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包括道教文化作出客觀、公正、科學和全麵的評價,直到爆發“十年動亂”。陳攖寧在如此的環境中出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和會長,他沒有再避嫌道教而舉仙學的旗幟,而是盡其所能在道教協會內建立道教研修班,編寫教材,出版道教協會的機關刊物,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介紹道教文化,宣傳道教養生功法,協助各地道教協會或者道協籌備委員會開展工作,做了大量工作,維係了道教文化和道教組織的傳承,貢獻巨大,直到他孤寂地離開人世。
實事求是地說,在陳攖寧的一生之中,他畢生從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研究一直沒有得到時代應有的重視,他的聰明才智也一直沒有得到過充分的發揮。陳攖寧的一生,始終是不得誌,始終處在“獨善其身”的境地之中。
曆史對於陳攖寧先生是不公平的,但是,曾經受到曆史這樣不公平待遇的,又何止陳攖寧先生一個人啊!
曆史限製了陳攖寧先生為中華道教和道教文化作出更多的貢獻,但是,曾經受到曆史的局限,將一生的聰明才智最後默默帶走的,又何止陳攖寧先生一個人啊!
陳攖寧先生去世以後十餘年,中國出現了20世紀曆史上的第二次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政策,給中華大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勃勃的局麵。中國傳統文化盡管麵臨著社會現代化的巨大衝擊,但是,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獲得了近百年未遇的發展機遇。中國的道教文化和道教組織,在近三十年中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被稱為是近百年來的最佳時節,是黃金時期。也正是有這樣的時期,才會有今天生氣勃勃的道教文化研究,才會有許多研究陳攖寧的著作問世。
本書作者吳亞魁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專業,是北大第一屆宗教專業的畢業生。從北大畢業以後,來到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就讀碩士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後又在香港中文大學宗教係,就讀於黎誌添教授門下,獲得博士學位。20年來,吳亞魁不計浮利,不務虛名,踏踏實實,一直寒窗苦讀,專心積累,治學認真,厚積薄發,在青年一代學人中間,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吳亞魁和他的夫人都在上海就讀和工作,可是吳亞魁的父母和手足都遠在新疆,吳亞魁夫人的父母和手足都在山東和江蘇。夫妻二人又要成家,又要立業,薪資微薄,無依無靠,最後都能夠取得博士學位,從事研究工作,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有自己的成就,博得許多青年知識分子的羨慕。可是,其中的艱辛又豈為人知!
這本《陳攖寧傳》原是吳亞魁以他的碩士學位的畢業論文為基礎,應吉林大學劉國梁教授的要求寫作的。後來由於吉林方麵出版計劃的變化,被擱置了好多年,現在得到了上海浦東欽賜仰殿道觀出版道教文化叢書的資助,才得以麵世。
上海欽賜仰殿目前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道教》雜誌主編丁常雲道長主持工作。丁常雲從入道起,就關心和研究道教文化,在近二十年中,與吳亞魁建立了君子之交。他們經常一起切磋道學,交流心得。吳亞魁在清苦的研究生涯中,在收集資料、整理編寫乃至打印文稿等等方麵,都曾經得到丁常雲的無私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在吳亞魁被推舉為上海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以後,吳亞魁對於當代中國道教的現狀以及上海道教的活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促使他更加關心和支持“21世紀”的道教文化發展事業。
陳攖寧先生已經羽化近四十年了。
陳攖寧先生生活過的艱難時期也已經過去了。
當我們滿懷信心地迎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到來的時候,當我們意氣風發地要振興中華文化、開創“21世紀”道教文化的前景的時候,我們會更加緬懷陳攖寧先生和許多道教前輩在艱難的歲月中所做過的一切,倍加珍惜今天我們麵對的條件、機遇和事業,更加努力地去完成曆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第二節 儒佛道三元一體格局的由來》序言
據說在西班牙舉行的一次關於中國的學術研討會上,在討論到中國有沒有宗教的問題時出現了激烈的爭論。一位來自中國著名高等學府的教授認為中國沒有宗教,而西方世界的學者則認為中國自古就有宗教,這是一個客觀存在而不容爭辯的事實。於是,雙方爭論得麵紅耳赤,其激烈程度十分罕見。
去年春夏之際,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了有來自中國和世界各主要國家及地區的宗教學者參加的“宗教與中國社會國際研討會”。這個會議並沒有爭論中國有沒有宗教,而是爭論如何認識中國宗教。許多西方的漢學家和中國的宗教學者都指出,不能以西方宗教學的觀點來認識中國宗教。
兩個學術會議都有西方和東方學者參加,也都有中國學者參加,而且都討論到中國宗教問題。兩次學術會議爭論和討論的焦點,就是:中國有沒有宗教,如果有宗教,那麼中國宗教的曆史和現狀與西方國家的宗教又有哪些不同。盡管研討會上有許多分歧意見,但是也有共識,那就是,不承認中國有宗教是不妥當的,以為中國宗教雷同於西方宗教也是不妥當的。
中國有宗教,而其宗教又不同於西方的宗教。這一共識是正確認識中國宗教的關鍵。因為宗教是一個包含眾多要素的結構體,宗教又與它滋生的社會土壤密切相關,加上其中又有太多的曆史積澱,所以,中國宗教自然不同於西方宗教。“三教合一”正是中國宗教特點的集中體現。
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著作,討論的就是中國的“三教合一”。著作耙梳了中國的三教形成的過程,探討了三教合一格局的形成根據以及發展軌跡,研究了這一格局對於中國國家變遷和民眾性格形成的深遠影響。作者鍾國發先生,在武漢大學從學於已故的史學家唐長儒先生,獲得碩士學位。師門嚴格的史學治學傳統,加上對於過去一段時間史學方法的深刻反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風的恢複,開拓鍾國發先生視野,他思想深邃,敢講真話,說實話。畢業以後,鍾國發先生就職於新疆師範大學曆史係,出任係主任,從事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教學工作。後來因為合家東遷而加盟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專門從事宗教研究。因此,任何讀過鍾國發先生著述的人,都對他從廣闊的曆史背景上觀察和思考中國宗教的曆史和現狀的論證方法印象深刻,都為他的理論勇氣和耿直坦率折服。這一課題的研究和這本著作的寫作,鍾國發先生整整用了五年時間。讀了本書的人,都會感覺到他在書中將自己的治學長處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