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神是“道”的化身,“道”的體現,所以,道教神仙的事跡和行為等等也都是符合“道”的內涵的。這裏的內涵除了是哲學意義上的“道”以外,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道”的倫理學意義上的內容。道的倫理學意義上的內容主要就是人的行為順應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以及人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各項行為規範。道教的神仙既然是“道”的化身,那麼,神仙的行為也必然是道的社會倫理內容的具體的體現,自然,神仙本身就是道的社會倫理內容的具象的化身。
已故的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道教全真派宗師傅元天道長,生前在1990年北京白雲觀律壇傳戒的時候,曾經開示說過,“自古至今,沒有不愛祖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講社會道德的神仙”。傅大師的話明確指出了道教神仙的道德倫理的含義,告訴我們,道教的神仙都是“道”的至善的化身,也是道教為人處世、修真學道的榜樣。
六十甲子太歲神是道教倫理的群像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道教宮觀在修複、重建和恢複開放之際,都仿效北京白雲觀,安排有元辰殿的建製,並在其中供奉有六十甲子太歲神的群像。這些太歲神都是有名有姓,圖像也有頭有臉。可是,現存的道教文獻對於這些太歲神的來曆卻沒有記載。
2003年春節以後,上海城隍廟住持正一派宗師陳蓮笙和香港蓬瀛仙館永遠館長黎顯華先後受到本命太歲的啟示,要他們將啟示的內容編定為六十位太歲神的傳記。在兩位道門前輩的指導下,多名學術界人士,經過半年多的辛勤工作,搜集、整理、研究,終於將六十位太歲神的傳記編寫完成,並且在9月5日在重慶紹龍觀舉行了《太歲神傳略》的拜授儀式,由上海城隍廟陳蓮笙道長、香港蓬瀛仙館黎顯華道長和南昌萬壽宮住持張繼禹道長共同拜授簽署編定。
從陳蓮笙道長和黎顯華道長獲得的啟示中,人們不難發現以下三點:
第一,太歲神的地位在道教神仙體係中間並不高。因此,他們降生到塵世,一般也都降生在縣官以下的百姓層次之中。降生後地位最高的太歲神是丙申太歲管仲大將軍,但是管仲的地位也不過是相當於今天的副省部級領導的地位。正因為如此,六十位太歲神降生的事跡,比較貼近百姓的生活,也對百姓有比較強的感染力。
第二,太歲神大多降生劇烈動蕩的時代。時代潮流出現了某種需要,迫切需要有主流力量來扶正,來教化,以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因此,太歲神都是這些時代主流力量的代表。例如,社會盜賊橫行,太歲神降生就捕殺盜賊,穩定社會。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太歲神降生就守衛疆土,保護百姓。社會官吏腐化,太歲神降生就是清正廉潔,堪作典範。他們一生的事跡都是普通百姓生存、奮鬥的榜樣,也是百姓向往和欽敬的對象。
第三,太歲神是社會和個人命運的主宰,但是,他們的降生告訴道教徒,“我命在我,不屬天地”(《西升經》語)。命運雖然不可抗拒,但是人能夠以自己的後天努力,揚善積德,勤奮勞動,改善自己的命運,創造美好生活。
在陳蓮笙道長和黎顯華道長的主持下,編定的《太歲神傳略》就是六十位太歲神替天行道的生動記錄。這裏從六個方麵略作簡介。
忠於祖國。道教是中國土地上產生的宗教。道教植根於中華大地和中華文化之中,因此,道教的枝葉裏流的是中國人的血液。信仰道教的人,在曆史上主要也是中國人。因此,道教的神仙就都是忠於祖國、忠於中華、忠於中華民族的典範。例如:
壬子太歲邱德降生於北宋末年。當時,北宋麵臨著金元的入侵,國勢垂危,朝廷中主戰和主和兩派鬥爭十分尖銳。每個人都要麵對是否忠於朝廷的考驗。壬子太歲降生於國家患難之際,在建炎三年(1129)隨著洪皓出使金朝,為副使。金朝用高官厚祿,誘使洪皓和邱德等投降金廷,洪皓和邱德等堅決不從。於是金廷就把洪皓和邱德等流放到了北方的冷山,讓他們住在泥土和木板的房子裏,柴火燒光了,隻能靠揀馬糞當燃料,燒點麵糊充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邱德等被拘禁在冷山整整十五年,胡須和頭發都熬成雪白,但是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和親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直到紹興十四年(1143)才被釋放,回到宋朝故鄉的土地上。
辛醜太歲楊信降生於漢代。漢武帝為了求得社會安定發展的局麵,曾經派遣了許多使節出使周邊國家,以修好鄰國,爭取發展的時機。眾所周知的“蘇武牧羊”就是其中一個使節的故事。蘇武忠於祖國、不辱使命,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教育了一代代中華子孫。辛醜太歲楊信也有類似蘇武的經曆。楊信在元鼎(前116—前111)時,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單於看見楊信既非王族又非大臣,隻不過是一介書生,就屢加刁難。但是,楊信忠於朝廷,剛強正直,忠貞不貳。單於要召見楊信,楊信手持高高的使節,不肯離手,進不得單於的帳幕。於是,單於沒有辦法,隻能把座椅搬出自己的穹廬來麵見楊信。雙方在談到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的條件的時候,單於提出漢朝要送大量絲綢和食物給匈奴,而楊信則寸步不讓,提出要將單於的太子送到漢朝作為人質。楊信的出使和談判,雖然沒有結果,但是,為漢武帝爭取到了征服四鄰的時間。漢武帝向東征服了貉和朝鮮,向西打通了通向月氏和大夏的通道,阻斷了西域各國的聯絡和往來,分裂了匈奴同其他國家的關係。這樣就為漢代的強盛創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匈奴眼看漢朝越來越強大,這樣才無奈地將楊信送回了中國。
守衛疆土。中國從秦漢時期起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幅員遼闊,有很長的邊境線。因此,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全,守護國土不受侵犯,曆來是中華兒女的神聖職責。眾所周知的“嶽母刺字”,勉勵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就是千古傳誦的寧死不屈、保衛祖國的佳話。在六十位太歲神中,有不少武將,其中有不少都是守衛邊疆、平定叛亂、保護百姓安居樂業的英雄,他們有的在沙場建立了豐功偉績,加官晉爵,有的則英勇犧牲,為百姓世代崇敬。例如:
壬申太歲劉旺降生於明代,身為都指揮使。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韃靼兵騷擾邊境,使得邊疆民眾惶惶不安。劉旺率兒子塔斯就在古城堡設置埋伏,準備伏擊入侵者。韃靼兵來侵犯的時候,劉旺和他的兒子英勇出擊,同韃靼兵大戰,但是因為寡不敵眾,援絕矢竭,突圍又不得出,情勢危急。韃靼兵脅迫劉旺父子投降。劉旺說:我是為國家鎮守邊關的,發誓要同邊關同存亡。於是劉旺父子都英勇地犧牲在戰場上。
己酉太歲程寶在五代十國時降生在南漢,忠於國家,勇猛不屈。當時有個楊廷藝密謀叛亂,就收養徒弟三千餘人,準備奪取交州。而交州守將李進因為收受楊廷藝的賄賂,明知情況異常,也不加防範和舉報。長興二年(931)冬,楊廷藝起兵叛亂,圍攻交州。李進嚇破了膽,逃回京城,被南漢皇帝誅殺了。南漢皇帝就派程寶帶兵去救助交州,但是,為時已晚,沒有抵達,交州就被楊廷藝攻陷了。程寶在交州城外攻打楊廷藝,因為長途行軍,兵力疲憊,不敵而死。後來,楊廷藝被鎮壓,程寶的英勇業績也得到了朝野的稱誦。
清正廉潔。中國從秦漢時期開始就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體製。這個體製擁有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朝廷通過這支隊伍管理國家。這樣一支官僚隊伍,自然就會有清官和貪官之分。中國的百姓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塑造了無數個清官形象,把管理國家、維係民生的希望寄托在包拯、海瑞等清官身上。降生的太歲神也有許多是為人傳誦的清官。例如:
庚子太歲盧秘降生在明代,又名盧熙。盧秘任睢州同知。明代經過元末的社會劇變,動亂剛剛平定,人民極需休養生息。盧秘減輕百姓的賦役,讓百姓生活恢複生機。當時正巧有禦史銜命,搜羅舊軍籍的人充當工役。睢州百姓中間符合充役條件有上千人。盧秘為了百姓的生計就隱瞞了實數,隻上報了幾個人。禦史大怒,就將睢州的功曹抓了起來,一定要睢州按照實數充役。睢州其他官吏都害怕了,想照數實報。盧秘說:我是百姓的父母官。百姓都沒有了,我還當什麼睢州的父母官。於是,盧秘就親自去見禦史,對禦史說:睢州應召的舊軍籍的人就是這幾個,你一定要強製招募,百姓就會離散,隻剩下我一個同知在,那麼,你就把我抓去充當工役吧。禦史大怒,斥罵盧秘。盧秘堅定地站著,不離開。禦史無奈,不得不接受盧秘的報數。盧秘在任中間不幸逝世,居然連發喪的錢也沒有,隻得由官府為他舉行喪禮。開喪的那一天,睢州的官吏和百姓哭著為他送行,睢州的大路上擠滿了人。此時,天亦為之動容垂淚,大雨傾盆,可是,為盧秘送行的百姓沒有一個退避躲雨的。
丙辰太歲辛亞降生在隋代,又名辛公義。開皇初年,辛亞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醫藥還不普及。當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裏的人就會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滅。辛亞為了改變當地的風俗,就讓有病的人用車輦送來衙門聽事廳的廊上,以至於廊上都睡滿了病人。辛亞自己設了一個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並且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藥品,免費給得病的百姓服用。於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後,辛亞就將病人的家屬招來,勸說他們要事親至孝,友愛同胞,諸病家子弟也都慚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稱辛亞是“慈母”。
勤奮好學。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國。中國又是一個從兩千年以前就有了文字的國家。中國自古就積累了大量文獻材料。文字和文獻需要一代代的傳承,因此,中國自古就有教育的傳統,尊師重教。知識傳承,代代不止。特別是以學問高下作為選拔官吏的標準以後,中國更是造就了一代代一批批的知識分子。在太歲神中間,自然也有許多勤奮好學,並且能夠以所學指導所行的典範。例如:
壬午太歲陸明降生於明代,少年聰慧,習儒有成。中了舉人,終身好讀書,沒有一天釋卷。做官的時候也以道守官,不獻媚於上司。當時有兩兄弟爭奪財產,陸明就耐心勸說,幫助他們辨別是非曲直,最後說得他們覺悟,彼此相互忍讓,得以繼續同居。陸明為官嚴格堅毅,措施有方。凡是官衙內有所舉措,百姓還沒有感覺疲累,事情常常就辦成了。
庚辰太歲董德降生於宋代,又名董德修。董德從小學習儒家經典,老實寡言,不喜歡玩耍嬉戲,立誌苦讀,勤勞忘倦。長大以後,三次參加考試沒有中舉,於是,隱居起來,努力學問。他說:我們家族自然會因為有學問而顯赫起來。何必一定要做官呢,真是庸俗啊!董德曾經到過陸九淵門下學習,終日靜坐,潛心探究理學。跟隨他學習的人中間,很多人都立德成名了。
路不拾遺。路不拾遺、嚴於律己等等都是中國社會的傳統的倫理美德。其中,路不拾遺是指個人的道德修養,嚴於律己則是對個人行為的自覺約束。在中國傳統倫理美德中,讚揚路不拾遺、嚴於律己,以此為善,又譴責欺貧愛富、忘恩負義等等,並將這樣的行為視作“惡”,世世代代譴責有這樣惡行的人。在降生的太歲神中間,也有一些是中國傳統倫理美德的榜樣。例如:
乙亥太歲謝太降生於明代,又名謝廷輔。謝太在山路上拾到一個包裹,裏麵有銀子四百兩。他就用衣服將包裹覆蓋在地上,坐在山路上,等待失主來取。一天過去了,失主沒有出現。他就將包裹收拾回家,擱置在房子的梁上,怕別人再來偷取。第二天,謝太再去山路上守候,結果看見一個人邊騎快馬,邊大聲叫喊有沒有人拾到包裹。謝太主動上前邀請騎馬的人回家,一邊用飯菜招待他,一邊詢問他有關包裹的種種。在問清核實以後,謝太就將梁上的包裹取下來,交還失主。失主感動地說:我是為主人管理官家之事的。這次東西丟失,如果找不回來,那就性命難保了。現在承蒙你救了我的性命,我願意拿出一半來作為酬謝。謝太不接受這筆錢。失主又說要將此事告訴官府,給以表彰。謝太也不同意。謝太路不拾遺又不求報答的善行,後來得到了好的報應。他的子孫都升官直至翰林。
壬辰太歲彭泰降生於明代。彭泰幼年就聰明伶俐,中了進士,為官剛介樸素,勤於政務,常常以古人的品質自勵。小時候聘了同村的窮人家的女孩子為妻,後來,彭泰家發跡以後,彭家就想悔婚,解除婚約。彭泰不同意。又稱那個女孩子相貌醜陋,要彭泰另娶,彭泰仍然不同意。於是彭家不得不讓做官的彭泰同窮人家的女孩子結了婚。彭泰同妻子一輩子相親相愛,相濡以沫。
隱逸終生。中國在五千年的曆史中,社會有時蒸蒸日上,有時問題叢生。在複雜的社會環境裏,自古就有許多懷有誌向的能人,他們抱著“達則兼利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安身立命的態度。他們不合於社會潮流,卻又無力去扭轉乾坤。他們不願隨波逐流,不願入仕為官,混同世俗,也不能毀傷父母交給自己的血肉之軀。於是,他們懷著滿腹才學,選擇了隱跡草莽的道路,例如:
乙未太歲楊仙降生於宋代。楊仙年幼時習儒,聰慧有才,但是,他淡泊名利,好仙術,隱遊諸山。在山中,楊仙同虎豹同處,就像同小鳥在一起一樣。郢州朱司戶仰慕楊仙的才學,留他在家裏居住了好多年。楊仙平時話語不多,但是,說話料事如神。有一天,楊仙在喝酒以後,對朱司戶說:我要辭世而去了,果然,不幾天楊仙無疾而終,被葬在山裏。後兩年,朱司戶去京師,忽然在路上看見楊仙,說話談笑同生前一樣。朱上前問楊仙,楊仙不予回答。朱司戶回家以後,打開楊仙落葬的墓穴,發現其中空空如也,於是,朱就在墓邊修建了一座塔,以誌紀念。
乙酉太歲蔣崇降生於元代,又名蔣尚。元代社會中,漢人書生大部分得不到重視,難入仕途。蔣崇淳樸、嚴謹,不說假話,為人含蓄,毫不浮誇。碰到人也話語不多,像怕說話一樣。鄉裏之中,如果碰到糾紛,蔣崇常常說幾句勸導話,然後又不說了。他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糧食,有時候還會斷餐。他住的房子也難以遮蔽風雨,不過蔣崇都能坦然處之。但是,鄉裏中人,如果有了患難,蔣崇就竭力幫助。甚至有人向他借田耕種,他也毫不吝嗇。因此,蔣崇在鄉裏之中有很高的威望,得到眾人的崇敬。晚年時,蔣崇得病,探望和問候他的人終日不斷。蔣崇逝世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不悲傷。
以上列舉了六個方麵十二位太歲神降生的事跡,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降生的太歲神都是愛國家、愛民族、守護疆土、熱愛百姓、清正廉潔、勤奮學習、路不拾遺、嚴於律己、不與社會濁流同流合汙的正人君子。他們雖然是神,但是他們降生以後,就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現在畢生的思想和行為之中,因此他們自然是受到道教徒敬仰的神靈,也是道教徒安身立命的榜樣。
以道德的力量引導太歲神崇拜的健康發展
《太歲神傳略》的拜授問世,有著深刻的意義。其最直接的現實意義就是能夠引導太歲神崇拜的健康發展。
近二十年來,由於海內外道教宮觀廣泛建造了元辰殿,按照北京白雲觀元辰殿的畫像和塑像,供奉了六十甲子太歲神,因此,崇拜太歲神的道教信徒人數越來越多。而且人們已經注意到,在參加拜太歲的道教信徒中間,有大量的中年和青年道教信徒。
同道教宮觀太歲神崇拜發展趨勢相應的是,一些從來不拜太歲神的佛教廟宇,也在近年來迅速增加拜太歲的內容,舉行拜太歲的法會。
對此,道教界的前輩們指出,太歲神崇拜的流行,可能是當代道教貼近社會生活的一個結合點,也可能是新的道教信徒的一個增長點。
分析近年來太歲神崇拜流行的原因,從道教自身來說,元辰殿的廣泛建造無疑是一個原因和基礎條件。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新建的元辰殿,道教信徒就沒有地方去崇拜太歲神。除此以外,太歲神崇拜逐漸流行,無疑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個人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得到關注。大陸社會在改革開放以前的幾十年中間,一直是一個計劃經濟的社會。社會的主流思想是集體主義,強調個人的一切都要服從集體。對於個人的理想、習慣、愛好等等,動輒冠以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帽子,加以批判和否定。李素菊和劉綺菲在《青年與“宗教熱”》一書中說道:“改革開放迎來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春天,過去單一死板的計劃經濟體製,逐漸被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所代替,由此引發了價值觀念、社會信仰的多元化趨向。過去計劃經濟體製下,那種千軍萬馬步調一致、齊聲歡呼、共同高唱的景象不見了。人們開始談論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利益的合法、人生追求的目標,價值取向出現了多彩的畫麵。”個人的能力和作用得到重視,個人的理想、愛好和習慣得到尊重,於是個人的命運也得到了光明磊落的、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太歲神正是關係人的一生命運和一年流年的神靈,於是道教信徒都要來崇拜太歲神。
其次,個人希望在現代社會中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香港社會同大陸社會不同。在香港,社會一向重視個人的能力、作用和命運,個人的自由、理想、愛好和習慣也一直得到尊重。但是,香港的現代化的市場經濟社會也是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的社會也出現了類似香港的動蕩。李素菊和劉綺菲在《青年與“宗教熱”》一書在說到市場經濟社會時稱,“社會各個領域競爭機製的運轉,使人們麵臨著社會對其優勝劣汰的選擇”,“公司倒閉、企業停產、崗位優化、職工下崗等現象,造成人們生活節奏的變化和工作環境的遷移,由此產生了人們精神上的無形壓力和過度緊張”,至於金融風暴、股市風險、房產漲低,更是讓人覺得社會飄搖不定。因此,人們常常希望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太歲神正是關係人的一生命運和一年流年的神靈,於是近年來海內外的道教信徒都關心太歲神和關注崇拜太歲神。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深層次的原因,形成了海內外太歲神崇拜的流行基礎。這兩個原因,估計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太歲神崇拜流行的勢頭不僅不會縮減,而且可能還要擴大。這樣一個形勢的出現,對於中國道教來說,也正是一個服務社會、服務信徒的良好機會。抓住這個機會,用好這個機會,已經引起所有道教界人士的重視。
道教是承認社會和個人都各有天運,要求人按照天命來運作的。但是道教又主張“力命”,就是不消極地對待自己的天命,而是主張用後天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命運和處境。這一重要的神學思想在其他宗教中是罕見的,也正是我們引導道教徒正確對待命運和現實社會和處境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弘揚六十位太歲神的事跡,讓道教徒體悟太歲神降生的作為中所包含的啟示。引導道教徒信命而又不聽憑命運的擺布,引導道教徒積極地麵對生活,積極地在現實生活中奮鬥搏擊,積極地維護社會的正義,不與邪惡的思潮同流合汙。
陳蓮笙道長在《道風集》中曾經《以道德之力振興道教》作為一篇文章的標題,認為“如果能夠自始至終堅持行道,那麼‘道’就在修道人的心中和身上了,換言之,那個修道人應該說就是‘得道’了”。六十位太歲神,在天界是完美無缺的神靈。他們降生人間,又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長有短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傳記記載的是他們在人間社會的作為,因此,其事跡是貼近人的生活的,也是讓人感覺可親可學的。以太歲神降生人間的品格,教化道教徒,引導太歲神崇拜的健康發展,必然能夠使得道教為鼓勵道教徒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積極投入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複興大業貢獻力量。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道教也能使自己的宗教活動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獲得自己健康的發展。
第五節 道教的神學及其時代特點——以劉一明的《道書十二種》為例
問題的提出:關於道教神學的一般理解
宗教有神學是宗教與其他社會實體的主要區別。任何一種宗教都是由人組成的社會團體,也可以稱作是社會實體。宗教實體中的人都持有神論的觀點,他們和非宗教的持有無神論觀點的人,作為生活於現實社會中的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他們都首先需要生存,因而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和人際關係。他們的思想認識由於都是詮釋同樣的事物,所以,他們的理解、說明和感情等等有可能存在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持有有神論的思想的人和持有無神論觀點的人的思想是可能相通的,隻是他們在詮釋時,在關係到神的主宰和非神的主宰時有顯著的區別而已。所以,將宗教中的人與持無神論觀念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截然對立起來是不符合生活實際的,如果據此作為一種政治導向,那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