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3 / 3)

天師道的符籙齋醮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天師道的科儀,從早期的“三官手書”,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繁衍發展,其後,又經唐五代時的杜光庭、兩宋時的王契真、寧全真、金允中以及明清時代的周思德、婁近垣等,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有關天師道科儀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的認真研究,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在長期曆史發展之中,天師道的符籙齋醮是如何發揮著弘揚道家和道教思想,保存和發揚祖國文化遺產,以及教化民眾等重要功能。

齋醮儀式有經文,經文如同戲劇演出的腳本。經文中的散文部分是法師們念的,詩體部分則是道士們唱讚用的。儀式的經文乃至於儀式的結構都是道家思想的體現。

道教的大型齋醮中都有“分燈”儀,其程式就是取火、分點和念頌。從正午的太陽光中取得“慧火”,點燃壇場全部燈燭,以上照天庭、下照地獄、拔度亡靈。周思德《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十四有“明分燈製器”稱,“凡建大齋,舒張玄範,體乎太極初判,陰陽始象。故分光列炬,以開三氣之光而生三景,鳴金振玉,以和合陰陽而生萬化。當知無形之炁為祖炁,無色之光為惠光,自一生三,從三至九,九九變化而生萬光,煥映三天,照明九壘,內外朗徹,以襲其明。宣科已畢,炬納元始,乃是歸根複命之道也”。觀看儀式的民眾就是從分燈儀中直接認識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以及“歸根複命”之道。

尊重師長是道教的傳統。各種齋儀都有“禮三師”的內容。三師指的是度師、籍師和經師。“禮三師”的程式大約形成於自南北朝至唐代時期。《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十四有“明禮師術靈”稱,“不遵三師,則三寶不降,鬼神魔害。經者,遠也;籍者,因也;度者,進也。度我凡身,進登道品,莫不師師相付,葉葉傳宗,故當禮師不忘本也”。

追求“無冤結”的社會是早期道教的理想。解除世間種種人際冤懟,也是道教齋醮科儀的一項重要內容。唐末五代杜光庭編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等書收有大量道教科儀經文範本,其中就有祈請眾聖“為弟子削除死籍,注上生名,解厄祛災,和冤釋懟,宿瑕清蕩,積過銷平”等內容。南宋以後廣泛流行的祭煉科儀,將人生的冤懟概括為十種,即“十傷”:殺傷、自縊、溺水、藥死、產死、伏連、塚訟、獄死、邪妖、積生等。《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十三有“解冤”稱,“解冤釋結之旨曰:興心發念,是為惡業,則有冤仇之執對;泯心忘物,則為道本,普受解釋之深恩。我執彼亦執,我忘彼亦忘。兩邊不著於物,自然還於無為之天,冤結不待解釋而自解釋”。

各種齋儀的最後部分,一般都有敘說戒律和表達祈願的內容。《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有“補職戒禁品”和“願念品”,其中就有“高功說十戒”以及“十二願”、“十念”和“小十二願”等。“十戒”中包括“守正讓義,不淫不盜,常行善念,損己濟物”,“守仁不殺,湣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等等。“清醮十二願”中包括“乾亨坤順,道尊德隆,君唱臣和,四海混同,萬物茂盛,百穀豐登”等等。這些戒律和願念,既是天師道齋儀的組成部分,又是道教對民眾的道德規範宣傳的重要手段。

天師道的齋醮科儀雖然有統一的經本和程式,但是由於演習中采用各地方言,其唱讚也間雜采用地方民間音樂素材,形式上深受民眾的喜聞樂見,因此,科儀經本中包含的道家思想內容和傳統的道德倫理規範就很容易為民眾所接受。也正是由於找到了道教這樣一個聯係民眾、影響民眾的載體,道家思想才突破了僅在部分士大夫中有影響的局限。可以想象,如果道家思想沒有道教這樣一個實體的張目,那麼道家對於中國民眾和中國文化的影響肯定要小得多,它也不可能與釋儒齊稱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其命運也不會比墨家、名家等要好多少。

常常有人認為天師道派隻會符籙齋醮,不會內修煉養,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因為,在禁欲的內丹修煉功法產生以前,從東漢至宋代天師道派早就有過心齋、守一、存思、坐忘、黃庭乃至於房中術等一係列內修養身的方法。而且,符籙齋醮儀式也包含有內修功夫,更有許多將內修方法和科儀程式結合在一起的內容。

科儀中多有召將和發送的程式,其演習方式往往是焚燒符書,念咒掐訣或步罡踏鬥等。法師演習此程式時總與內修功法相連。《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十四有“明存神發遣”稱,“道法行持,以存神召將為首。其為運念呼吸,咒訣罡步,固各有其說。且靈寶大法,萬法之祖,自非明其先天之道,玄通之妙以合天神明變化之靈者,其孰能與此哉。蓋無極而太極者,虛化神也;太極動而陽靜而陰者,神化氣也。此氣彌綸於天地之間,然後有人焉,有物焉。故人為萬物之靈也”。在存神之時,“當存我靈寶祖氣以為之,次則,中理五氣,混合百神,無施不可”。

南宋以後,天師道煉度科儀逐漸廣為流行。煉度就是一種將高功法師的內修和齋祭亡魂的度化結合在一起的科儀。《太極祭煉內法》稱,“煉度是煉自己造化,以度幽魂。未能煉神,安能度鬼。全仗真心內事,其符其咒乃寓我之造化耳”。王契真認為,高功法師“集陰陽玄元之氣,和合三田之氣”,“運我一點靈光,化為火鈴,上透泥丸,現前幽魂皆隨我一念而生天”,以生者妙無真陽之氣,度化亡魂,使亡魂具無質之質,全真中之真,煉成聖胎法身,度化自然成真,達到以生度死、以己度人之目的,這些就是祭煉幽魂的最緊要之處。《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十四有“明煉度”稱,“靈寶大法,有受煉更生之道。外置設水火,內則交媾坎離。九氣以生其神,五芽以衛其氣。合三光而明景,周十轉以回靈,以我之知,覓彼之知;以我之覓,覓彼之覓。則自然一真澄湛,與道合真。天上人間,無往不可。煉之而複度之,故總謂之煉度也。”我們且不問煉化陰魂之類事是否實有,但是,天師道派的道士在科儀中,除了唱念做以外,還必須有內修的功夫要求則是十分明確的。

天師道的符籙齋醮有專門的壇場,壇場裏旌節旗幡,木雕錦繡,富麗堂皇,有大量的美術方麵的因素。從事科儀活動的天師道派的道士,要會唱、會念、會做。對於一部分道士,還要求會拉、會吹、會敲敲打打。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天師道派的道士,同作為中國地方戲曲的演員一樣,都要有藝術活動的基本功。因此,天師道的齋醮在形式上,包含著大量的中國傳統藝術的要素,並且相對穩定地不斷傳承著這一傳統的藝術要素。當然,中國的地方很大,各地各山的道教徒生活在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圍之中,因此,各地各山的道教徒在科儀方麵各有特色、各有發展。不過,這些變化都是植根於天師道科儀的共同源起,無論其程式、結構和思想內容等都是如此。

以上,我從三個方麵解釋天師道齋儀在思想、內修和文化等方麵的豐富內容,目的是想說明天師道齋儀雖被部分儒生認作下品,但是從文化人類學和宗教人類學的角度而言,天師道的齋醮正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它聯係群眾、發揮其宗教功能的重要手段,當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從知識界的立場出發,天師道的齋儀是應該得到充分重視的,同時,擅長齋醮符籙的天師道祖庭——龍虎山也理應得到充分的肯定。

一些外國傳教士的文章常常將張天師的地位與羅馬教皇相類比,其實很不相同。由於中國曆代王朝一直采用中央集權下的郡縣管理製度,從不允許在這一行政管理體製中,另有一套平行的宗教組織,因此,中國的佛道教雖有宗派之分,祖庭和分支之別,但是祖庭和宗派屬下的各廟既無行政的隸屬關係,也無經濟和人事的密切聯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認為張天師類同於教皇是不確切的。張天師隻是天師道派即正一派的精神領袖,龍虎山的嗣漢天師府也並非是天師道派內的“教廷”。張天師、龍虎山的嗣漢天師府隻是通過授籙、出版、傳道和齋醮等活動,仍然統領著天師道派,並且對天師道派的活動發揮著傳承和規範等作用。

在當代中國道教全麵恢複和發展的過程中,道教作為一個宗教實體,它的跨宗派和跨地區的組織已經建立,並且正在健全地發揮著它的實體組織的功能。龍虎山的道教因為得到江西省和鷹潭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所以它的恢複和發展是走在各地的前列。也正因為如此,龍虎山在天師道即正一派內的祖庭作用也自然在恢複之中,並且得到了正一派特別是江南各地道教徒的精神上的敬仰,得到了人力上的支援乃至於物質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