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點是反對無條件的產權。由布施的觀念出發,加上上述佛教宣揚的寡欲原則,佛家的哲學傾向於反對私產,尤其不讚成私產的無限累積。理由很簡單:財產的無限累積,與布施的原則相違背。再者,因為寡欲,財產的無限累積也沒有意義。所以在印度,僧人甚至規定不得擁有任何財寶,隻能以乞食為生。可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因為中國人不忍見佛教徒長期乞食,改而捐贈金錢、寺院或田地。結果,中國的僧人就漸漸舍棄了乞食的規矩,後來甚至有不耕則不食的主張。如果我們不堅持乞食為唯一可取的謀生途徑(事實上也不可能普天之下人人行乞),那麼,正如儒家的價值可以孕育出儒商的傳統,佛家也應該可以容下商業活動。結果是,佛家一方麵會支持一套有效的福利製度,一方麵也會要求企業擔負起更嚴格的社會責任。
第六點是生命價值。在慈悲和布施的大原則下,我們還可以順佛家五戒的方向,探討一套佛家政治學的具體內容。所謂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在佛教史上一直獲奉為具有普遍效用的倫理原則。將這些原則應用到政治領域,我們就可以推出一係列政治原則。第一個是珍視生命的原則。不殺生的戒條,表明了佛家珍視生命的基本精神。所以佛教反對戰爭,反對墮胎,也反對無理殺害動物。天台的智者大師說:“以仁慈矜養不害他,即不殺戒。”(《摩訶止觀·第六》)因此佛教主張素食,反對為了無謂的享受而以動物進行實驗。可是,如果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拯救人類,佛教卻不一定不能通融。
第七點是珍惜環境。不殺生的戒條,除要求我們不主動殺害生命之外,還要求我們珍視生命賴以孕育的環境。因此,環保思想和佛家的思想可說是一拍即合的。
如果一個人具有對人類的責任感,他自然會照顧環境,包括減緩工業發展與人口成長。
地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我們的母親。
此外,寡欲的人生觀也會促使我們抵抗消費主義的影響,這同樣是環保的先決條件。與通俗的環保論調不同,我們不是為了環保,所以才去寡欲;相反,寡欲的生活本來就是好的,隻是一旦欲寡了,地球也就得到了喘息的空間。從反麵講是寡欲,從正麵講就是愛護環境。
第八點是寡欲文化政策。我們在上麵說過,佛家以多欲為苦。為了實踐布施之德,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少私寡欲的文化環境。
為了充分運用人類的才智,我們需要寧靜。
正如某活佛所說的,不論是教育、媒體,抑或是家庭生活,都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培養正覺,而不是無止境地縱容——尤其不是挑動——人的欲望。同理,對於西方的性解放風潮,乃至於所謂的情欲革命,從不邪淫的戒條出發,佛家顯然不會同意。佛教認為貪欲乃是痛苦之源,沉淪欲海是大苦事。因此佛家不但不同意解放人的情欲,相反,佛家倒要從情欲之中解放人。
第九點是言論責任。我們上麵一再提到,佛家對於傳媒和文化政策有很高的要求。結合不妄語的戒條,我們可以斷定,言論自由必須受到道德的製約。佛家不可能接受今日社會裏流行的所謂言論自由。受到道德中立的風潮影響,今日的言論自由基本上是保障了人有發放不道德言論的權利。這一點,佛家是無論如何不能同意的。
第十點是毒品管製。依然是因為道德中立的流風影響,現代社會(不論東西方)有一股思潮,認為應該將毒品解禁。理由很簡單,因為政府應該對道德問題采取中立的立場,而吸毒與否,純粹是個人的道德選擇,與人無涉。但是佛家之所以有不飲酒戒條,明顯是因為酒精有亂人心智的力量。關大眠提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嬉皮士以為吃迷幻藥就可以進入禪家明心見性的境界,這當然與佛教的精神背道而馳。可是由於西方文化具有長遠道德中立的傳統,佛教的觀念傳入西方之後,往往會被演繹並誤解為道德中立的意思。結果,佛教戒律裏所包含的道德原則往往被淡化,甚至演變為縱欲的借口。這一點,在東方社會日趨自由化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同樣小心,不能曲解東方人自己的傳統智慧。
(本章作者:楊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