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少女的問題
在上一章裏,小珠的遭遇雖然不能算是家常便飯,卻也是現今社會裏不時有所聽聞的。這個社會現象和小珠的典型反映,反映了兩個現實:一是時下青少年對於性滿足的處理實在過於草率,常常未能顧及後果;二是她們在懷孕後通常隻懂得墮胎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案,其中最困擾她們的往往不是墮胎之道德與否,而是墮胎是否有後遺症,以及父母會不會知道。
人之所以會那麼草率地、不顧後果地滿足自己的性欲,並不單單因為好奇和無知,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不善於延遲滿足。他們隻關心有沒有後遺症和父母的反應,卻甚少考慮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顯示了“自身未來的快樂淩駕一切價值之上”的價值觀。這絕不單是青少年的特征,實在是現代商業社會中生活的人的普遍特征。成年人與青少年的分別不在於延遲滿足的能力和價值觀,而在於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成年人一般比較有經濟能力和社會經驗,比較可以避免問題的發生,並且比較不用依靠會責怪自己的父母來處理問題,所以他們的壓力比較小,但這並不表示成年人便不會因為上述理由而遇上困擾。若果成年人與少年人的分別隻是如此,成年人實在沒有資格責怪如同小珠一樣遇上麻煩的少年人。成年人愈來愈不被少年人尊重的其中一個理由,可能便是少年人實在看不到成年人在品格上和操守原則上比他們高明多少。
這個時代的人怎麼會變成這樣?無他,就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價值迷失。
“價值迷失”——活在現代商業社會的普遍困境
“價值迷失”就是:不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因此便不知道人生該追求些什麼,甚至感到生存本身沒有價值,有著強烈的虛無感。為了填補這種虛無,人們隻好不斷滿足自己的欲求,再加上科技的發達,使得人們更容易得到即時的滿足,這就養成了人們不善於延遲滿足,並隻會關心自己快樂的價值觀。
價值迷失是人類自古以來都存在的問題,而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則顯得特別嚴重。根據一些美國社會學家的觀察,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開始,傳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受到質疑,而新的、廣泛被人接受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卻沒有被建立起來,所以自那一代人起價值迷失的情況便日益嚴重。或許人們會說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便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價值觀,那是主張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一個人都隻為自己負責,為自己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這思潮有其正麵的影響,人們自由思想的空間大了,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意義,不必要硬生生地接受自己不一定認同的傳統,如此,人們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真誠地生活。不過,這種單單崇尚個體自由的思想,本身是空洞的,它把尋找價值及其意義的責任交給了每一個人,卻沒有提供任何尋找的途徑、內容和方向。這是因為它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選擇最有價值的,也唯有個人才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最有意義的。然而這個信念與事實有點距離,若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選擇最有價值的,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最有意義的,現實中便不會有多不勝數的迷惘,以及無窮無盡的懊悔。
荒謬的是,在這種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時代精神影響下,社會上流行鼓勵人們為自己訂立人生目標,就連學校裏的老師們也叫學生們多作反省,要計劃自己的未來,為自己訂立一個人生目標,就好像一旦能為自己訂立人生目標,一切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便都解決了。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思維。在價值迷失的情況下,人們根本沒有憑據去判斷怎樣的人生目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好些人在這種信念下花了無窮的時間尋尋覓覓,卻感到這也不是,那也不對,最終還是感到空虛沮喪。
又有更多的人,幹脆接受了以現代商業社會的“成功模式”為人生目標。他們從小已打算讀好書,找份好工作,跟自己喜歡的人組織家庭,過著理想的中產生活。他們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失敗者自然感到沮喪和空虛,但成功的一群也不見得能夠擺脫沮喪。他們自小已不斷努力為日後成功做準備,讀書、考試,再讀書、再考試,找工作,再讀書、再考試……這些“準備”一直做到人生再沒有前景為止,而這個地步通常是到達一個自己既不擅長也不喜歡的職位(因為凡工作表現出色的便會被擢升,一直升到一個他表現得不怎麼出色的位置為止,這是著名的彼得定律)。這個時候,他們的生活上軌道了,目標即使不是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事實上也沒有所謂最理想),也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大程度上達到了。然而,接下來的便是在失業的憂慮和因循刻板的生活中等待退休。正是這個時候,他們發現一切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隨著目標的達成而消失了。換言之,愈早達到目標的,便愈早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他們駭然發現大半輩子以來一直在預備的“美好生活”,原來空洞無物,每天的工作鮮有讓自己興奮的。他們都曾經以為,到了不用再“準備”的那一天,就會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所以他們才願意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為了“更高價值”而犧牲培養自己興趣和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有興趣的事都得先行擱置,總是告訴自己:“現在忍耐一下,過了這關再說。”結果便錯過了培養和發展的時機。到了不用再為目標準備的時候,大部分的熱情已經冷卻了,興趣喪失了,潛能也好像從來就未曾擁有過。如此,也就再沒有什麼真正發自內心想要做的事了,這就是空虛。這時候,所謂有興趣的事,也不過是一些現成的消費品和娛樂而已,跟個人生命的發展毫無關係。他們並不是不想擺脫這空虛,隻是身處高度發展的商業社會中,休憩的時間和空間實在有限,根本不足夠讓人再去培養和發展一些什麼興趣和潛能。社會所給予的閑暇隻足夠讓人去“享受”消費而已。結果,成功人士們一方麵在重複又重複的電視、電影、流行歌曲、華衣美食、小說和卡拉OK的麻醉中忍受著那再明顯不過的生命空洞,另一方麵卻憂慮著有一天連這些都會消失。
還有一些人,直接把滿足欲求視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他們從來不覺得“人生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是一個問題。然而,他們依然因為價值的迷失而感到生命空虛。
追求滿足欲求的人心裏總是充滿著厭煩和焦慮,他們厭煩一切阻礙滿足的事(諸如學習和工作),同時焦慮賺不到錢,以致無法常常獲得滿足。最吊詭的是,他們厭煩阻礙滿足的事,但他們同時也意識到不容忍這些事便無法確保將來的滿足。所以隻要他們還認為學習和工作這些“沉悶的玩意”能帶來高收入,那他們還是會容忍的。他們還會鼓勵自己說:“愈是能容忍厭煩、延遲滿足的人,便是情緒商數愈高的人,便愈有機會成功!”然而正是這種人最不能延遲滿足,因為他們既以滿足欲求為他們所追求的價值,那麼他們隻能在欲求得到滿足的那一刻感到充實和有價值,這時刻一過,又要馬上追求下一刻的滿足。滿足與滿足之間,便是需要容忍的無聊時光,他們對這些時光感到厭煩,極力希望盡快獲得下一刻的滿足。換言之,他們的生活便是“忍受厭煩”與“被滿足”的不斷交替,而他們最大的希望是:需要容忍的時間盡量短,被滿足的時間盡量長。
除此以外,他們知道愈富有便可以工作得愈少,享樂得愈多,所以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加“義無反顧”地要求爭取高收入的生活,更願意為這美好的將來“發奮”,但對自身生命的成長、潛能的發揮、興趣的培養這些需要時間與耐性的事情,卻會感到厭煩而不去理會。
然而,人類的官能是會慢慢適應外來的刺激的,漸漸地他們對官能刺激的要求會愈來愈頻密,刺激度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愈來愈少事物能令他們得到滿足,直到再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們感到滿足為止,如此便陷入絕望的無聊與厭煩之中。到了這個地步,這類人就會發現內在生命空虛,外在世界亦事事無聊,沒有新鮮有趣的刺激,時時刻刻都不知道幹什麼才好,就連吃飯往哪裏去都不知道,因為哪裏都試過了,哪裏都一樣。簡言之,再沒有事情值得做了,連忍耐厭煩的事也顯得再無意義了,這就是絕對的價值迷失。
由此可見,要解決價值迷失的問題,不能訴諸空洞的自由主義及個人主義,也不能單靠欲求的滿足。對價值和意義的問題作充分的理性反省,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其實在人類悠久的文明中,不論東西方,多不勝數的賢者哲士都為此作過深刻的反省,留下了無窮的智慧遺產,隻是在高唱自由自主和強調官能滿足的社會風氣下,卻被過度忽略了。當中,中國哲學的傳統有著相當適時、深刻和獨到的智慧,是我們對人生價值和意義作出反省時所不可錯過的資源。接下來,讓我們先看看儒家思想在這方麵的反省。
孔子一生所學
談論儒家的價值理論,最好還是由孔子開始,他的思想是後來一切儒學的根基。
現代哲學家談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不是“這意義和價值是什麼”,而是“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和價值”。孔子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正麵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根據孔子的自述,他的人生是慢慢進步的,而進步的意思就是從較低價值的層次晉升到較高價值的層次。也就是說,孔子確實認為自己的人生是有價值的,不是可有可無的。那麼他認為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呢?根據上麵的引文,我們可以說他的進步是由求學到完成所學的過程,那麼要了解其對人生的價值觀,便要先了解他所學的是什麼,因為他所學的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
在《論語》中,有兩段文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孔子及其門人對“學”的理解: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第一段引文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內室(即麵對父母)時能孝順,出了自己的房間遇到兄長能尊敬他,說話謹慎且誠實可信,愛護眾人,並親近仁者。這些都做到了而還有餘力的話,才去學習文學。可見,孔子認為學習專門的學問例如文學,並不如能夠在各種處境下,麵對不同的人都行為正確合宜來得重要。所以人的品格的培養,比學習具體專門的學問更為根本。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合理地認為,孔子會要求人先學好如何處世得宜,才讓人學習專門的學問。第二段引文則把這個意思表達得更為明確。孔子的學生子夏認為,一個人若能重視妻子是否賢德而不重視其外貌,侍奉父母會竭盡所能,侍奉君主有豁出性命的準備,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他就算說自己未曾學習過,事實上已經是學習過了。這表明,學習的目的根本就在於讓人能在麵對不同處境及人物時行為正確合宜,也就是說,孔子的“學”就是要學如何去成為一個正義的人。因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即其內心的動機欲望與外顯的行為舉止均正確合宜,其學便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