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二次掃盲高潮7

基層幹部狠抓掃盲

在掃盲運動中,全國各地的城鎮、社區、街道辦事處等,也相繼開展了掃盲大行動。

各地基層幹部狠抓落實,加強引導,使掃盲呈現出可喜的成績。

如山東省濟南市的小清河辦事處。

在1956年,小清河辦事處的木帆船運輸合作社便組織起來了。小清河辦事處生產分散,流動性大,流動麵也很大。

工人的生產時間是很不固定的,不管白天或是黑夜,有貨就裝,有風就跑,來貨就卸。

工人、社員大部分來自農村,文盲特別多。在青壯年中,文盲半文盲就占826%。

再加上師資缺乏,時間難以安排,掃盲成效一直不大。

小清河辦事處召開掃盲誓師大會之後,分點分區舉行不同類型的座談,深入職工家庭訪問,出刊了《躍進簡報》周刊和不定期的“捷報”,張貼了宣傳標語770多張,並經常通過播音站,廣播掃盲過程中出現的典型人物。

領導幹部經常深入群眾,進行摸底。通過摸底,了解到不少幹部職工對學習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認為“水上航運流動分散,任務重,哪有工夫學習?”有的認為“小清河河灣水淺,隨時要下水拉纖,哪顧得上學習?”

有的認為“不識字能幹活,沒有氣力不能幹活”;也有的認為“年紀大了,學了好忘”;也有的說“過去學的,現在都忘了,什麼時候能掃盲畢業”。

針對這些思想情況,幹部利用各種會議,進行宣傳動員。

在生產經驗交流會上,不少船隊幹部和職工代表反映“經驗豐富就是記不下來,真是急煞人。”

他們就利用這個機會,說明沒有文化不識字的困難,解決幹部職工的一些思想問題。

裝卸隊支部書記厲廷新,親自到職工家中訪問,召開家屬座談,動員職工入學,動員家屬保證職工的學習時間。

在組織發動過程中,辦事處工作人員堅持耐心、等待、積極動員的原則,爭取了多年不參加學習的工人入了學。

如閻玉桂,當老師去他家裏動員時,閻玉桂說:“你們幹脆別耽誤時間了,我是不能學習的,你們教也是白搭。”

但老師不灰心,從與他拉家常談起,建立感情,用回憶對比的方式,啟發他的階級覺悟。並用辦事處1962年達到機械化的遠景規劃,進行教育,逐漸扭轉了閻玉桂不願意學習的思想。

很快,閻玉桂就成了“學習迷”,滿口袋繩子、卡片和粉筆頭。他隨時隨地念,沒過多久就畢業了。

通過大力地宣傳,也取得了職工家屬的支持,工人李其涸的妹妹,包教了三名文盲,喬潤生由他的妻子包教等。

老師們還隨時提出一些口號,向群眾大力地進行宣傳教育。

在掃盲高潮中,老師做到早晨教、晚上教、休息時教;飯後教、走動時跟著教、有空就教。

學員做到早晨學、晚上學、走著學、站著學、飯後學、休息時學、自己學、互教互學、集體學、找老師幫著學。

走進修船廠,牆壁上、風箱上、木板上、鐵板上和宿舍的梁上、門窗上……到處貼著字,就連木帆船的舵軸上、桅杆上、船舵上,也都貼上了字,真是“大地是課堂,處處讀書聲”。

學員們創造了“晝夜航行,輪班學習;船到碼頭,輪班值日”的學習方法。

船跑風時,編了順口溜“順風跑著船,一人看著帆,趁著不做飯,趕快把書念。”

逆風拉線時,說著“逆風把線拉,也能學文化,肩上扛著線,書本手裏拿。邊拉邊學不覺累,你問我答學文化。”

裝卸工人李其常參加學習前,是喝酒、罵人、曠工。參加學習後,李其常不僅是全勤,而且連酒也不喝了,更不罵人了。

每天晚上,李其常到辦事處,找包教老師學習。再到離家半裏的鹽管處門燈下“借光”學習。

後來,掃盲班畢業後,升入到高小班學習。

李其常的愛人感動地說:“掃盲運動真是好啊,把他整個人都變了一個樣兒!”

成人掃盲運動的廣泛開展,使全國出現了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潮,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新中國各項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成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