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二次掃盲高潮6
鞏固工人掃盲成果
在1955年興起的第二次掃盲高潮中,工人掃盲教育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在1957年以前,濟南第二機床廠就進行了掃盲和普及初等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文盲職工占65%的落後局麵。
隨著掃盲成果的出現,機關幹部隨即放鬆了對掃盲工作的要求,多多少少出現了回生的現象。另外還出現了一些新文盲。
在這種情況下,該廠盡全力掃除剩餘的文盲。
在這一時期,濟南第二機床廠,除了不斷地進行調查活動外,還進行了三四次的普查,重點摸清各類人員在生產上和工作上對學習的要求,以及他們對教學的要求。
職工的情況不一樣,他們對學習的要求也不一樣。老工人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骨幹,具有比較豐富的生產經驗,但是他們多數文化水平較低,缺乏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大部分處於寫不了,算不了,畫不了的狀態。生產上隻知道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
工人出身的工程師張誌華說:“零件進行熱處理,我看看火色就知道加熱的溫度高低了,可是金屬變化都是看不清、摸不著的東西,沒有技術理論知識,很難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
老工人徐增春,憑經驗聽聽機器的運轉聲,就知道有沒有毛病,毛病出在哪裏。但是,機床要做負荷測驗,就不得不請技術員。因此,他們迫切地要求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
老工人譚明甫找到夜校教師說:“我在生產上想了很多革新的事,不會製圖就是畫不出來。夜校開個學習班吧,我們係統地學學。”
機床廠在調查研究、摸清情況的基礎上,根據生產和工作上的需要,對各類人員的學習做了全麵安排,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對生產上的輔助工人,如運輸工、勤雜工和一部分技術性不強的生產工人,如清砂工、行政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組織他們走文化學習的道路。沒有達到掃盲要求的要繼續掃盲,已經掃盲的,要繼續鞏固已有的學習成果。
對技術性較強、學習專業技術的要求較迫切的技術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和會計、計劃、統計等,在組織他們進行文化學習的同時,走專業的道路,重點放在技術學習上。
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和鞏固,全廠職工基本上都掃脫掉文盲的帽子,而且提高了文化水平。在進行文化學習的同時,通過互相學習、討論,提高了他們的技術水平,使生產有了很大的提高。
淄博礦務局洪山煤礦,在這一時期也組織職工上業餘學校。教師都當了機動幹部,職工下班後幹什麼的都有。
礦黨委指示,重新開展掃盲運動,把分散在各井的教師集中起來,到宿舍開展業餘教育。
煤礦工作是地下作業,勞動強度高,工人每天除8小時的緊張勞動、8小時睡眠外,還有兩小時的井口學習,1小時的班前班後會,再加上領安全燈、換窯衣、洗澡、吃飯等,剩餘的時間不多。
為了不影響工人們的休息,確定每周學習6次,每次1小時,並提出學員隨到隨學。
此外,考慮到學員勞動一天的確很累,於是發動教師到宿舍走訪、叫班、給學員打洗臉水,女教師幫學員補襪子。
教師們的行動深深感動了學員,不少工人說:“老師對咱這麼好,再不好好學習能行嗎?”
采煤隊老工人楊仁慶,每逢雨天雪天都早到校,他說:“省得老師再跑一趟。”
全體教師基本上都做到了一交,即和工人交朋友;兩幫,即幫助學員安排日常的瑣事,幫助學員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一些實際困難;三勤,即勤排隊、勤分析、勤走訪。
工人楊明林,突然生產、學習情緒低落。經過了解,原來是患了胃病,吃不上飯,下井後常胃疼,到後半班就無力支持了。
班長不知真情,看他情緒不高就批評他。待教師將情況向班長說明後,班長說:“老師不說,我還認為他落後哩。”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人的平均出勤率達到824%,評出優秀學員97名,較好地帶動了其他人,基本上掃除了文盲。
從工廠的整體情況來看,像這樣進行掃除文盲的工廠並不多見。大多數工廠文盲較少,因而沒有大規模地開展掃盲運動。
工人提高了文化知識水平,為開展技術革命創造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