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傑明·布裏頓:音樂的一生》(1 / 1)

《本傑明·布裏頓:音樂的一生》

音樂書屋

《本傑明·布裏頓:音樂的一生》

(Benjamin Britten:A Life for Music)

作者:奈爾·鮑威爾(Neil Powell)

Henry Holt and Company出版社,2013年出版

這本傳記最早是為了配合布裏頓百年紀念而出版的,現又重新發行。

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鮑威爾並不是專業音樂學者,願意以更多描述性語句而非學術性的措辭來談布裏頓,故而讀起來更為親切可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布裏頓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人物,如歌唱家皮爾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都在書中占有一席之地。

鮑威爾的素材來源除了外界的評論以外,還有布裏頓自己的書信與回憶錄,同時也不回避一些批評的、反麵的聲音,如大指揮家比徹姆對歌劇《比利·巴德》的奚落反而襯托出幽默的語境。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所提供的資料既翔實地覆蓋了布裏頓幾乎所有作品,也著重分析了幾部歌劇的背景情況與內容。

本書的配圖和索引也做得很用心,唯一的小缺點在於注解不夠詳盡,但總的來說,在所有新出版的布裏頓讀物裏,它絕對可以是第一選擇。

《你就是音樂——音樂揭示如何做人》

(You are the Music——How Music reveal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作者:維多利亞·威廉姆森(Victoria Williamson)Icon Books出版社,2014年出版(提供Kindle版本)

你是否知道:當一個男子向他的意中人彈吉他,到第二次時最有可能求愛成功?音樂到底會不會讓人的腦容量變得更大?還有,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到底真的記住了二百五十部交響曲的每一個音符與一百部歌劇的每一個唱詞嗎?這些有趣的話題,都是心理學家威廉姆斯想在《你就是音樂》中為我們呈現的。套用一句西方諺語“從搖籃到墳墓”,其實音樂一直與每一個人相隨。

威廉姆森從科學的角度解讀了莫紮特對寶寶智商的推動力,並以此衍伸開去,依據人類大腦某一部分是由音樂情感所控製的理論,探討了哪一類音樂可以對精神疾患有一定的緩解或治療作用。即便是純然的心理暗示,作者也支持我們適當地使用“音樂的錯覺”營造各類效果,如在跑步機上聽音樂有助於步速與耐力的提高,遇到煩心事時音樂能起到轉移作用等等。

總之,這並不是單調的心理學入門,更是寬泛而有趣的音樂心理百事通。

《埃裏克·薩蒂:音樂、藝術和文學》

(Erik Satie:Music,Art and Literature)編者:卡羅琳娜·波特(Caroline Potter)Ashgate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被稱作奇才的作曲家薩蒂一貫以清簡到極致的譜麵與音響效果示諸世人,但其音符背後卻蘊藏著巨大且活躍的思想容量。此書是一本最新的論文集,用最新的學術成果證明了薩蒂之簡約永不過時。學者奧列格就對薩蒂的邏輯思維方式很感興趣;兩位作者(編者和作曲家斯坎普頓)以對談的形式剖析了薩蒂的芭蕾作品《遊行》,探討了他的作品為何在戰後大受歡迎,也發掘出薩蒂與肖邦之間的內在聯係:“那是同一類型的溫柔和風趣,興許這是人們最希望從自己朋友身上看到的。它的效果借委婉取得,而非靠一味的打壓或者恫嚇。”兩人的談話中甚至還提到了薩蒂與女畫家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的短暫戀情——他們一致認為這對於薩蒂來說是一個創傷(Trauma);漢隆女士研究了薩蒂和漫畫、喜劇之間的關係,非常有趣。書的末尾是長達八十頁的實打實的薩蒂作品目錄。

最複雜的,有時是最簡單的;最簡單的,往往會是最複雜的。這本薩蒂音樂論文集亦不出此規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