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論道小鑼山(3 / 3)

道長停頓了一下,又講道:“我覺得,從以上四個方麵來把握,則與道德一經,庶幾無惑矣。 當然,僅僅從理論上明白了“道”,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要“修證”。 所謂修證,就是體道、合道。 而要想體道、合道,隻有清靜無為才可以做到。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歐陽雅晴道:“《大學》裏說 知之而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就是這個意思 。”

道長又對眾人接著講道:“所以道德經中反複重申少私寡欲,清靜無為。” 歐陽姑娘可以舉一反三了。 因為隻有“無為”才可以體於道、合於道。

歐陽雅晴道:這就是儒釋道三教中的異中之同

聖陽道長鼓勵地說道:“所見極是,高明 。” 老子與莊子,都主張“絕聖棄智” ,其所真正反對的“智” ,我覺得應該是人的各種私心私欲 。是佛家所說“貪嗔癡”的“貪欲” ,並不是要人們都成為無知無識的“傻子”。

道長看了一下眾人又道:“莊子認為,有機事必有機心 。有機事必有機心嗎? 我看不一定 。”

趙震南道:“我覺得是先有而後能棄之 ,才可以達到物我兩忘的道境 。就象過河需要乘船 ,但是到達了彼岸 , 船就可以舍棄了 。”

道長解說道:“他們的觀點,其實都是為了體道合道才說出來的。

趙震南道:”我自無我 , 何須有知 ”

聖陽道長越講越來了精神,他又滔滔不絕地說道:“修證的方法,就是第一章中所說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妙,指的是道,須去除人心之私欲才可能觀得到,而觀道之法也必須“無欲以觀之” 。 竅,指人們在修道時意念守照之處 。即玄關一竅 與道合一時,必須以無欲觀之,觀其天地萬物生成演化之妙 。”

眾人似乎感覺道長所講道理越來越精彩,聽後如大徹大悟般。

道長接著說道:“而當你真正做到與道相協和時,就叫作“得一”,那可就不得了了。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得一而萬事畢。”佛家講:製心一處,則無所不為。 佛家講:製心一處,則無所不能。 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 到了“得一”的地步,便會生起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之心了 ,因為聖人是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的。“

聽到這精彩之處,,溫婉婷不由得豎起大拇指對道長說道:“佩服,真的佩服道長,竟然將佛道儒三家講得如此明了。”

道長微笑著繼續講道:“ 關於合道之修法,道德經中說了很多,如“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

還有一句與日月合其明的吧 嗬嗬,記不真切 -

文卓稱讚地說道:”已經夠清楚的了!” -

道長又道:“這也是修行之法,還有很多,不細說了。道德經,其與世人之益處有很多的 。我等若果能以此應世接物,就會“常樂”一生了 -

溫婉婷道:“嗬嗬 , 知易行難啊 。”-

道長點頭笑道:“但有諸多之苦處,究其原因,也正如書中所雲:“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者常樂 。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歸結起來,人們所求的也隻是名與利二字。這兩個字,其實也都是因為我有這麼一個“身”。 -

文耀武道:“ -正所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道長點頭道:“嗬嗬,是的。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好好讀讀《道德經》 不僅會讓你學識上有增進,而生活也會覺得幸福的多了。”-

文卓道:“知足則常樂,這麼說來,激流通退也是明智之舉。《易經》中的乾卦,講出了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高潮和結束的規律。其於人而言,則有韜光養晦、才能初顯、升騰、鼎盛階段、盛極而衰這幾個階段。在鼎盛階段時不要得意忘形,而應該思考如何功成身退。 否則,最終就有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的歎息了。”

眾人聽了,皆大喜道:“解得妙極了。”

各位看官,欲知後事如何,請看第三十三章 感傷千佛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