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聖陽道長神采奕奕,容光煥發,著一繡有八卦圖的白色道袍而更顯超塵脫俗。他對眾人道:“《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什麼是“道”,道可道,非恒道。可心會而不可言述,可神通而不可語表,品其韻味而無窮盡。一個“道”字,它遠比“理”、“天”、“心”、“無極”、“太極”等言詞更為完美。”淺顯地講,道就是“本”就是“|根”,天地由道而生,萬物由道而化,先天地之生而生,後天地之存而存,這就是道。”道“具有不生或無待的特性:萬物皆是被生的,而“道”則無所從生,是獨立固存的。“道”具有 不化或常住的特性:萬物皆流,而“道”不變。“道”’具有 不偏或不滯的特性。它是周遍一切,無所不容,無所不包,沒有偏執 。可以與佛家《心經》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相通之處,與易學中之無極、太極有相通之處。道”’具有 無形或形而上的特性。
聽得這些話語,眾人似耳目一新。以前書上深奧的話語令人百思不解,今天卻被聖陽道長講得如此明明白白。
道長接著又道:“什麼是德呢,德者得也。我覺得,其實質就是一個人“道行”高低的標準而已。也就是一個人對“道”的體悟程度。“在《道德經》一書中,我覺得有四處精華。自此可領悟全書要義。
其一便是第一章開篇的那兩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欲讀道德經,須先弄清道、心、欲(人的精神與各種要求)、名(主觀意識)、器(有形的物質現象)、德(道在精神方麵的體現與標準)等等諸多關係與概念。道是本體,在天地這個層次上來看,萬物是萬物。而在道這個層次上來看,天地也是物。 因為天地是由道生成的,在道的狀態下,它是一種混然不分的狀態,是沒有天地人及世間萬物的概念的。有了天地之後才有了人。 而人則是有思維有意識的。人們出於自身的生產與生活需要而對天地萬物予以認識研究,並且為天地萬物等都定了一個“名”,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認識。而在道的狀態下,是沒有這些主觀的精神活動的
梅慶書道:“ 所以人理解道就帶有了人的主觀看法 把道當成了 自然的人化 或者 人的自然化 道長覺得覺得呢
聖陽道長道:”名與其所要表達的對象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也就是說,名並不能完全表達對象。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嘛 。”
梅慶書道:“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以名之 ,強字之曰道。
道長點頭道:“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不得已而垂象示民。但“道”可以“意盡”而不可以“言說”。故得意忘象可矣。”
聖陽道長又道:” 名的另一種含義就是道的具體體現,而無論是道本身還是其具體體現則都是難以言表,難以盡述的。無名,就是那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天地就是由此而生成的。
在天地之前,我們稱之為先天,有了天地之後,我們稱之為後天。有名,則是指後天,則是指後天人的一種主觀精神活動。人對天地萬物分別予以命名以示區別。所以,換一種說法,就是有了人,才有了世界等等。
眾人聽得如茅塞頓開,聖陽道長又道:”
第二處精華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句話講的是天地萬物生成演化的規律。天地萬物化生之理 ,道合而為一,散為萬殊。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氣清輕,上升而為天,陰氣重濁,下凝而為地。 天一地一,共為二。此道生一,一生二之義。
趙震南道:“
這也就是《易經》中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聖陽道長點頭道:”是的,看來你聽明白了。“
丁香蘭道:”這樣看來,世間萬物皆可歸為陰陽兩類了吧?“
道長臉露微笑道:”孺子可教也,看來咱們老祖宗的陰陽學說你就可以漸悟了。世間萬物都脫不了陰陽範疇,人分陰陽,有男與女,動物分陰陽,有雌與雄,剛鍵為陽,柔和為陰。這世間分陰陽,就成了什麼?
苗疆女子道:“豈不是陰世間和陽世間麼?”
溫婉婷笑道:“老百姓通俗的話是陰間與陽間吧,哈哈。”
聖陽道長又道:“有天地而後有萬物,其萬物之生,在於天地陰陽之相合之交泰,如男女之合而生子女。
文耀武道:”道教的這個理論就是源於這裏吧,
道長點頭又道:“故“三”就是交,就是合。相交相合而生成萬物。 這個理論是極其重要的,對於參悟諸子百家大有裨益
趙震南問道:“
那老子強調的無為而無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