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夢的解析:《時代》周刊“我有一個 夢想”50周年傳播項目啟示(1 / 3)

夢的解析:《時代》周刊“我有一個 夢想”50周年傳播項目啟示

國際視野

作者:金苗

2013年初,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中國網絡電視台等機構發起的年度漢字評選中,“夢”字以最高票穩居榜首,成為中國的年度漢字。如何在“民族夢”與“個人夢”的互動中,於中國建設“中國夢”,向世界傳播“中國夢”,引發了中國新聞界的思考。特別是在2013年5月的中美首腦“習奧會”中,習近平主席善意地提出“中國夢、美國夢相互通融”的積極信號時,透視“中國夢”與“美國夢”的傳播便成為一個中國媒體人倍加矚目的議題。2013年8月,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我有一個夢想”演講50周年,全美上下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時代》周刊以紀錄影片與紀念特刊相組合,門戶網站與社交網絡相配合的傳播項目向這位“美國夢”的代表人物致敬,提供了一個解析網絡2.0時代傳統媒體“美國夢”傳播的全新範例,或許能夠為中國夢的傳播帶來全新啟示。

一、築夢: “重現夢想光輝”的建構策略

2013年8月11日,美國《時代》(Time)周刊宣布,《時代》開設了一個全新部門“紅框電影(Red Border Films)”,同時公布了它的第一部紀錄片計劃——“與《我有一個夢想》50周年有關”。當月26日,紀念特刊由《時代》周刊推出,紀錄片則在《時代》網站同期播出。關注到這一舉動的中國業界,大多為其探尋紙媒新模式的膽識叫好。其實,不盡然。通過厚重手筆重現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光輝,為正待走向經濟複蘇的美國社會“築夢”,是《時代》用心所在。

(一)發掘遺產,塑造價值

與以往將雜誌作為單一傳播介質的紀念特刊不同,“我有一個夢想”50周年紀念的主題挖掘實際由三種媒介產品共同支撐:紙質特刊、主題網頁和紀錄影片。媒介產品的多樣化為主題建構的立體性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紀念特刊以《奠基之父(Founding Father)》為封麵標題,由“一個男人(One Man)”、“一場遊行(One March)”、“一次演講(One Speech)”和“一個夢想(One Dream)”四個標題創意漸近實現報道意圖,即發掘曆史遺產,塑造夢想價值。封麵突出強調的四篇文章,《馬丁·路德·金:21世紀的建築師》屬於第一個主題,實際是對金博士的一種“地位賦予”;《華盛頓遊行記憶》為第二主題主打文章,17位親曆者的訪談是對這場大遊行的“價值賦予”;而其餘兩篇,《今天的夢想》和《金的演講對我意味著什麼》均屬於第四主題,也就是夢想的現實境況與現實意義。可見,察往彰來,重築夢想是《時代》的終極關照。主題網站與紀錄影片加重了這層深意,盡管兩種媒介產品的內部結構有所不同,但兩者的共同之處非常明顯:前者以“一個夢想”為核心標題,後者更直接以《一個夢想》為題。

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從前,曆經千辛萬苦來美國的移民,一看到自由女神像就熱淚盈眶,他們滿懷激情認同這個新的國家,因為它給他們提供了自由、工作和希望。”①。讓美國人重新認識到,以工作和自由為主旨的華盛頓大遊行,特別是金博士以夢想為主題的演講在“美國夢”的夯築進程中具有何其珍貴的價值。這正是《時代》試圖在今天為美國人重新築夢的建構策略。

(二)彙聚共識,映照個體

《時代》的創建者盧斯篤信,製造新聞的是“個體的人”,因而要予以充分重視。小人物、大主題是這份周刊立文的傳統,在紀念這一大事件上,它依然成為重現夢想光輝的關鍵建構策略。為了共同紀念這篇滔滔雄文,紅框電影攝製組在25萬遊行人海中鎖定了17人作為訪談對象,有站在金博士講台旁的遊行領導者,也有在台前用歌聲激起人群沸騰的歌手,還有號召好萊塢名流加入隊伍的演藝明星,有大學生,更有青少年,有現場攝影師,還有演講撰稿人。他們被邀請到鏡頭前,在深邃的黑色布景前和純淨的特寫鏡頭下,在一幀幀黑白影像和現場回響間,娓娓講述金的演講,講述那場激發金慷慨陳辭的遊行,以及這一切留給美國人的寶貴遺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講述,卻在遊行還原、得失總結、演講認識、精神升華和遺產價值中彙聚了共識。在此基礎上,紀念特刊和主題網站采用了不同的素材建構策略。紀念特刊擷取了訪談紀錄作為整體框架的一部分,即第二主題“一場遊行”的內容,並由資深攝影師為17位年華已逝的親曆者一一拍攝藝術照刊出。主題網站則以紅框電影的架構為基礎,增加了大量曆史素材和圖片故事,將17人的講述擴展到了更大範圍的個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