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主流媒體新媒介對外傳播發展情況分析(2 / 3)

近年來,隨著網絡傳播技術和形態的發展,傳統媒體對新媒介的應用正朝著立體化發展。傳播內容從單一的圖文發展出音頻、視頻、互動內容等多個種類。除了在自身網站發布外,還積極“走出去”,在其他社交媒體平台上擴散。語種上,越來越多元化。每個媒體在網絡時代都形成一個對外傳播的方陣。全媒體、媒體融合、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等潮流在新媒介對外傳播中都有明顯體現。

2.從國際傳播的“我說你聽”逐漸變為全球傳播的多層次互動。

我國主流媒體利用新媒介進行傳播的初期,仍然是強調“我說你聽”、目標明確的國際傳播模式,主要從一國角度向另一國發聲,少有互動與反饋。但隨著網絡應用的不斷深入,跨境傳播不再是簡單的國對國的傳播,更多的是一國媒體與另一國受眾、各類組織、機構直接交流,既要“請你聽我說”,更要“我也聽你說”,交流更加多層次,同時也更加複雜。境外一些媒體借助互聯網與中國用戶互動,在中國國內培養撰稿人,傳遞符合其意圖的文章和觀點,樹立其自身品牌。我國主流媒體除了要想辦法把代表中國的聲音用更加人際的方式傳遞給海外用戶,而且還要想方設法與國內用戶互動,對境外媒體散布的消息去偽存真,取得國內用戶的信任。因此,對內傳播與對外傳播史無前例地密切結合在一起,不可分割。

3.對外傳播陣地無限前移,“緩衝地帶”已經消失。

全球傳播時代,時間與空間急劇壓縮。我國主流媒體順應潮流發展,在境外媒體不斷滲入我國輿論空間的同時,也在想盡辦法將對外傳播陣地前移,在對方的空間裏進行采訪報道,在對方的社交平台上活動,充分利用對方的本土資源,既讓對方感受到中國媒體的存在,又讓全球受眾體驗到國際重大事件中國媒體所帶來的現場感。在社交媒體與移動互聯網交織的新時代,理論上,全球受眾關注的是哪家媒體能夠用最快捷手段帶來最新、最全、最生動的報道,而不會首先顧及這是由哪家媒體來報的。此種情況下,中國主流媒體與國外媒體都形成了競爭關係。以往靠國境和時差形成的物理“緩衝地帶”已經在融化之中。全球各地的媒體雖然無法讓受眾去相信他們播發的任何一條消息,但卻可以用其報道吸引受眾,進而培養起他們使用該媒體的習慣。

問題

我國傳統媒體利用新媒介技術發展對外傳播已經取得了明顯成績,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對外宣傳存在的老問題以及對新形勢、新技術不適應而誕生的新問題交織在一起,可以被概括為下麵三對矛盾:

1.“全”與“好”

新媒介形態不斷翻新,為了與時俱進、滿足用戶需求,主流媒體強調人有我有、人無我有,在語種、新媒介產品、覆蓋範圍上求大求全,但卻忽略了對這些產品的經營和關注。如同一座大型的超市,貨架很多,但架子上的貨品稀稀落落,難以聚攏人氣,無法幫助國外用戶形成明確的關注點,更無法形成互動。與此同時,我國從事對外傳播的人才相對缺乏,他們的精力被消耗在填補各個空間內容上,疲於奔命,無法形成對某個國際問題或對外傳播領域的專業積累,限製了他們在國際問題上的判斷力和說服力,以及對傳播形態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少主流媒體的對外傳播網站轉載內容過多,欄目更新不及時,甚至被荒廢。當一個欄目都被其編輯置之腦後的時候,怎麼能指望外國用戶會主動找到並喜歡上它呢?所以,要兼顧“全”、“好”,必須有效率地加大向對外傳播部門的投入。在人力和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應該先有重點地把某個語種或欄目的對外傳播做好,再向“全麵”發展。

2.“多”與“少”

對外傳播能力是國家軟實力的表現,理應作為戰略資源被高度重視。但重視方式不恰當,也會讓“軟實力”變得僵硬而無法施展。例如,在主流媒體利用新媒介進行對外傳播中,仍然存在多個“婆婆”共管現象。特別是一些媒體走出去後,要按對方國家的社會、文化方式運作,但因為管理多過放權,凡事要向多個部門請示,要麼造成“貽誤戰機”,要麼形成“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違規操作。此外,各媒體在發展對外傳播時,往往采用項目製,相比以往無規劃的對外傳播固然是個進步,但是也造成一些問題,如各媒體隻關注自身項目與完成時限,無法跳出視野限製,從更長遠、合作的角度來思考項目建設。所以,我國從事對外傳播的媒體不少,但橫向合作很少,也部分造成了新媒體對外傳播內容數量多,但特色少的現狀。互聯網是一個融合平台,講求合力和協同效應,各搞各的顯然與之不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