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2 / 3)

政治鬥爭、思想鬥爭在長征中也很複雜。在教條主義長期統治下,黨內宗派主義盛行,隻有專製,沒有民主,加之軍事上的接連失利,使黨內和軍內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鬥爭,如紅軍的戰略轉移方向和具體作戰方針的分歧,山頭主義者對紅軍領導權的爭奪並發展成為分裂黨和紅軍的分裂主義等。被西方學者所誣稱的“擔架上的陰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黨內鬥爭的反映,它也是正確領導取代錯誤領導、正確路線戰勝錯誤路線的客觀過程。

經濟問題在長征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長征在脫離根據地而向西南、西北轉移的過程中,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如何在偏遠、貧窮的情況下搞好後勤保障和經濟補給等問題,不僅是取得長征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當前長征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

總之,長征充滿了軍事與政治、思想鬥爭,如果不解決政治、組織和思想路線問題,長征就難以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在長征最初的一年中,召開了二十多次重要的會議,幾乎每一次會議都經過了激烈的鬥爭,並形成了許多事關長征勝敗、事關中國革命勝敗的重要決議。長征在解決了軍事路線和組織路線的基礎上,事實上改變了黨的政治路線,成為長征勝利的關鍵。軍事、政治和思想鬥爭交織在一起,使長征顯得更有魅力,因此,把政治鬥爭、思想鬥爭與軍事鬥爭統一起來研究是科學認識長征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center(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結合起來,指導並形成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理論,進而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不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對象、任務、道路以及革命前途等一係列有關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長征作為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麵有著突出的貢獻,但是,以往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很少。長征處於中國革命特殊的曆史時期,這就決定了長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說,長征處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特殊的曆史時期,這就決定了長征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雖然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黨就開始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但在實踐上初見成效,而且在理論上進行了初步的總結,使中國革命出現了曙光,但黨的指導思想總體上看是教條主義,不是右傾機會主義就是“左”傾冒險主義,毛澤東等“山溝裏的馬克思主義”基本上處於受排擠和打擊的地位,占主導地位的教條主義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

教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敵,而長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貢獻正是從破除教條主義開始的。長征的原因和長征初期的失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上實行教條主義的結果,而長征的勝利則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必然結果。長征是馬克思主義第一次中國化的轉折點,主要表現在:以遵義會議為標誌,長征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凸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初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傑出代表毛澤東同誌的領導地位;初步清算了長期困擾我們的教條主義,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實事求是的實際指導地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了道路;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在於獨立自主;在極端的情況下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並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長點。長征實現了黨的實際領導者從“外國人”到“中國人”的轉變,對馬列主義的運用實現了從“教條”到“靈活”的轉變,中國革命也由此實現了從“低潮”到“高潮”的偉大轉變。長征主要地從實踐上清算了教條主義,為延安時期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六屆六中全會則進一步從思想上清算了教條主義,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長征勝利以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center(五)

毛澤東思想從形成到成熟的轉變經曆了一個非常曲折的曆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長征偉大實踐的作用絕不可忽視。長征促使了毛澤東思想由形成時期向成熟時期的轉變,是毛澤東思想從形成到成熟的轉折點。長征豐富的實踐從多方麵為毛澤東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

長征對毛澤東思想的偉大貢獻主要表現在:長征結束了舊的“左”傾領導,初步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成為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前提;長征破除了教條主義在黨內、軍內長期的統治地位,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不可動搖的指導地位,是黨在延安時期把它進一步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前提和基礎;長征以實際行動,在根據地外和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長征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完全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重大問題,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成熟,為正確處理黨與黨、國與國、國內與國外等方麵的關係提供了經驗,為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反對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抵製蘇聯的民族利己主義提供了經驗,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和毛澤東思想的成熟;長征克服了“關門主義”錯誤,堅定了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實現了統一戰線由策略到戰略再到政策的轉變,並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使毛澤東的統一戰線思想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武裝鬥爭方麵,毛澤東同誌繼承了井岡山時期的行之有效的武裝鬥爭方式,破除“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製定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進一步形成了實事求是、聲東擊西、靈活主動的戰略戰術,取得了偉大勝利;在黨的建設方麵,科學、準確地概括了黨的性質,使黨由“一個先鋒隊”變成“兩個先鋒隊”,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正確開展黨內鬥爭,戰勝了張國燾分裂主義,初步形成了“團結——批評——團結”模式,維護了黨的團結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