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韓信率領兵強馬壯的齊軍,趕到楚漢兩軍對壘的固陵前線的時候,項羽率領的十萬楚軍,實際上已經是無後方依托作戰的孤軍了。接踵而至的消息,對項羽而言都是雪上加霜的:英布誘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在楚地攻占要隘、屠戮守城的楚軍,然後與活動於江淮之間的劉賈、彭越合兵,到達了漢王軍前。漢軍及其盟友雲集,共同對付項羽。
陷入困境的項羽自知無力取勝,隻好向東南方向撤退。
苦盡甘來的劉邦適時地將全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齊王韓信。
意氣風發的韓信立即調兵遣將,指揮漢軍陣營大約五十萬將士,對項羽的十萬撤退之師,展開尾追。兩大陣營的金戈鐵馬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聚集,驚天地、泣鬼神的垓下之戰,在這裏爆發了!韓信承擔了指揮全軍殲滅項羽的重任。
漢軍將士都知道,這是消滅項羽最好的機會,不容放過。但是,猶作困獸之鬥的楚軍,依然有著令人敬畏的作戰能力。正是這支返歸後方的軍隊,在兩個月之前,還在固陵之戰中把毀約尾追的劉邦嫡係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韓信深知,想要製服神勇無敵的項羽,正麵與之敵對者必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韓信作為此次戰役的最高統帥,再次展示了他的大局意識和克敵製勝的指揮天才。他毅然地把自己率領的齊軍,擺放到與項羽正麵衝突的位置。因為他了解漢軍陣營各支軍隊的實際作戰能力:漢王劉邦的嫡係部隊,在與項羽作戰時,多次失利,難免有畏敵如虎的心結;彭越、英布、劉賈的軍隊,擅長於遊擊作戰,而且他們的部下,有相當一部分是剛剛招降、整編的楚地子弟,讓他們與項羽的主力當麵惡戰,萬一戰敗或出現意外變故,都會使漢軍陣營陷入被動。隻有韓信親自率領的三十萬精兵,可以承擔與項羽正麵交鋒的重任。這支軍隊,在韓信的指揮之下連戰連勝,士氣高昂,韓信對它的指揮得心應手;從其組成來看,既有原來隨漢王劉邦征戰的骨幹力量(尤以灌嬰所率的騎兵戰鬥力最強),又有韓信從原趙、燕、齊三國軍隊中改編的精兵強將。從各個方麵考察,這支軍隊的作戰力,在漢軍陣營中是首屈一指的。
韓信把攻堅戰的任務,留給了他本人直接指揮的軍隊,不僅說明了他有不畏強敵的勇氣,而且也表明了他對漢王的真誠擁戴——甘願為漢王拚死奮戰,力克大敵。
在攻堅方向上,第一梯隊是韓信所部,第二梯隊韓信安排了漢王帶領所部坐鎮,可以隨時策應第一線上韓信的軍隊。韓信的忠心,由此得到進一步的證明。韓信給劉邦安排的位置,實在是最佳位置。在名義上,劉邦處於主攻方向上,但是隻要韓信的軍隊能夠抵禦住項羽的攻勢,劉邦實際上是不必參加惡戰的。劉邦所率的第二梯隊,無異於是後備軍或督戰隊。為了保證劉邦及其首腦部的安全,韓信還特意命令勇將周勃、柴武,率領一支精兵為其後衛。
韓信對項羽的驍勇善戰,同樣心存敬畏。他在主攻方向的安排,是以“正奇並用”的方式,力求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韓信將三十萬的嫡係軍隊,分成正麵與左右兩翼。正麵以灌嬰的精騎為先鋒,韓信親統大軍為其作戰主力。左右兩翼的軍隊,則由韓信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孔〖〗(後封蓼侯)、陳賀(後封費侯)統領。
對於項羽列為左右兩翼的鍾離〖〗、季布的軍營,韓信也分派諸將加以圍攻,務求割斷楚軍兩位勇將與項羽的聯係,使他們無法協同作戰。
慘烈的垓下之戰開始了。項羽苦戰灌嬰的騎兵之後,遭遇韓信的主力。又是一輪的血肉橫飛。韓信按照預定作戰方案,佯敗而退。項羽乘勢追擊,不料,韓信埋伏下的左右兩翼精兵突然殺出!韓信、灌嬰返兵再戰,在戰場的縱深處,形成了對項羽追兵的三麵包圍之勢。對項羽而言,戰場形勢的突然逆轉,是完全出乎意料的。項羽和他的軍隊,本來就是以少敵多屬於被動性作戰,他們是憑著一腔激憤,支持著他們拚死作戰的,此前經過連番苦戰,似乎獲勝而追擊敗逃之敵的喜悅,轉瞬之間已經被誤入敵軍圈套的殘酷現實所擊破,代之而來的一種無可言狀的恐懼——韓信用兵,神鬼難測!楚軍人心大亂,項羽隻好吞下戰敗的苦果,退守大營。
項羽不可戰勝的神話,被韓信所打破。在韓信指揮之下,漢軍對項羽的圍困和進攻,還在進行之中。
此後,發生了四麵楚歌、霸王別姬、項羽自刎等一係列悲慘壯烈的曆史場景……
項羽無論如何神勇,在韓信的多麵埋伏、反複截殺麵前,回天無力,隻好慷慨赴死。項羽由此成為悲劇英雄,而韓信的將略兵機也得以盡情展示,漢家開國元戎的地位,因此而更加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