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兵家智聖蒙冤元戎——韓信(1)(1 / 3)

韓信(?—前196),出生於淮陰(今江蘇淮陰市)一個平民家庭,自幼家境清貧,卻喜讀兵書,胸懷大誌。“受辱胯下”的故事,足以說明他抱負遠大。他在逆境中忍辱負重,待機而起。秦末大亂,韓信仗劍從戎,先隨項梁、項羽,不得重用;後改投漢王劉邦,在漢相蕭何的極力推薦下,登壇拜將,從此成為楚漢之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輔佐漢王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重定關中。此後,他作為側翼戰場的統帥,獨立作戰,馳騁疆場,接連取得了伐魏、平代、破趙、降燕、定齊的赫赫戰果,憑借其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多次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為漢朝打出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麵。韓信又指揮了圍殲楚霸王項羽的垓下之戰,為西漢的開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韓信畫像韓信的軍事天才,使他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同時也招致了漢高祖劉邦的疑忌和防範。項羽剛滅,劉邦就將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一年之後,劉邦又以“謀反”之罪,誘擒韓信,廢其王位,貶為淮陰侯,軟禁於京師。最後韓信蒙受著撲朔迷離、真偽難辨的“二度謀反”的罪名,被呂後和蕭何誘捕處死,慘遭滅門之禍。

韓信的軍事天才,受到當時人及後世人的一致推崇。蕭何說他是“國士無雙”;張良說他是漢軍將領中唯一可以獨當一麵的人物;劉邦說他是“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人傑”。唐代尊韓信為兵家“十哲”之一;宋代有人稱讚他的用兵之道為“千古一人而已”;明代更有人盛讚他為“兵家智聖”、“兵家之仙”。

韓信不僅是百戰百勝的沙場名將,而且是精研古代兵法並且加以繼承和發展的傑出軍事家。他與張良一道,對古代的傳世兵書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他本人撰有兵法著作《韓信三篇》;他還曾主持整理、頒布“軍法”。韓信對我國的軍事理論、用兵之道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韓信名垂青史,當然首先是由於他的赫赫戰功與傑出才華,但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由於他的悲慘結局,引起了後人的廣泛同情,於是,為韓信的“謀反”之罪辯誣、鳴冤,就成了持續兩千年而不衰的曆史文化現象。“勝者王侯敗者賊”的常規,在這裏被否定了,人們運用了史論、劄記、詠史詩、楹聯等多種方式,對韓信寄予無限的同情和惋惜。

一、從“受辱胯下”到登壇拜將

懷安“韓侯釣台”韓信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布衣百姓之家。他自幼家境貧寒,品嚐了世態炎涼。家中沒有足夠的資產,鄉裏間對他沒有好評價,自然不夠“推擇為吏”的條件;他又不從事經營牟利的商賈活動,在缺乏經濟來源的情況下,他時常到別人家中“混飯吃”,難免招致眾人的白眼。在貧困與歧視之中,他內心卻有著不同凡響的追求。他喜讀兵書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母親不幸去世之後,按照他家的貧困窘況是無法依禮安葬的,但是心高氣傲的韓信,卻偏偏選擇了一處高大空曠的墓地安葬母親,在其周圍可容納萬家百姓。這個“窮小子”的舉動,在常人眼中看來,難免有異想天開的嫌疑。

貧困之中的韓信,無奈之下在一條河邊以釣魚勉強維持生活。有幾位年長的婦人在河邊漂洗衣物,其中一位老婦人注意到韓信時常衣食無著,出於憐憫之心,將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給韓信充饑,連續數十日天天如此。史家稱這段故事為“寄食漂母”。韓信極為感激,對她說:“我將來必定會重重報答今日的恩情。”未曾料到,這位漂母卻發怒了:“你身為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填飽肚皮,我可憐你才給你食物,難道我還貪圖將來的報恩嗎!”隻說得韓信慚愧不已,點頭稱是。

淮陰市井中,有個以屠狗殺豬為業的“惡少年”,對落魄的韓信橫加淩辱。他在集市中攔住韓信,戲謔說:“你雖然長得身軀高大,喜愛佩帶刀劍,其實卻是個懦夫。你韓信如果不怕死,就拔劍與我搏鬥;如果你貪生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此語一出,人們都來圍觀。韓信冷眼凝視對手,幾次想利劍出鞘,刺死這個屠夫,但如此一來,自己就成了罪犯,遠大前程會因一時的意氣之爭而毀於一旦!韓信沉思良久,在眾目睽睽之下,俯身從屠夫胯下鑽了過去。圍觀者轟然大笑,譏責韓信膽怯。韓信卻自有定見: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在眾人的哄笑聲中,韓信心定氣閑地整理好自己的衣物,昂然向前走去。他的眉宇之間,分明流露出鄙夷之情,似乎在說:世俗庸人,怎能理解英雄豪傑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