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創業艱難百戰多——漢高祖劉邦(9)(2 / 3)

第二,大封功臣,安頓內部。劉邦分做兩批分封“大功臣”為徹侯(以後為了避諱漢武帝的名字,“徹侯”改稱“通侯”)。第一批受封者十人,其中有:平陽侯曹參、戶〖〗侯陳平、汝陰侯夏侯嬰等人;第二批受封者十七人,其中有:留侯張良、〖〗侯蕭何、舞陽侯樊噲、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人。曹參、陳平受封徹侯的時間早於張良、蕭何,其中是否有特別的原因,我們已經無從考查了。“大功臣”二十七人受封已畢,其餘功臣竟然出現了“爭功不決”的局麵,如果不把他們盡快安撫下來,也可能激起變亂。張良為劉邦設計了先封雍齒為侯的策略,因為雍齒早年間有背叛劉邦的一段經曆,兩人“交惡”是大家共同知曉的事情,雍齒受封,意味著其他人都會得到封侯之賞。於是,中小功臣們吃了“定心丸”一般,穩定了下來。這是張良協助劉邦安定大局的妙計之一(詳見“張良”部分)。在封侯先後問題上,表現出劉邦的“心理”問題,最為明顯的是“王陵後封”。王陵在漢初的開國功臣集團中,是很有個性色彩的人物。論及他的忠心耿耿,有一事為證。在楚漢之爭中,王陵的母親不幸被項羽俘做人質,項羽要挾王陵歸降。王陵是著名的孝子,這必將對他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通曉大義的母親,在漢家使者麵前,毅然選擇了伏劍自殺,並且囑咐使者傳語王陵“善事漢王”。王陵為了漢家開基,付出母親的生命。僅此而言,王陵的地位在劉邦的功臣集團中應該有其獨特性。但是,王陵受封卻是相當晚的。直到八月間,劉邦才封王陵為安國侯。已經比封曹參等十人晚了八個月、比封蕭何等十七人晚了七個月,甚至比封雍齒為侯還要晚。“王陵後封”的原因,《漢書·王陵傳》記載得很清楚:“以善雍齒,雍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以故後封陵,為安國侯。”其間涉及人事關係,需要稍做梳理和說明。王陵本是沛縣的豪強人物,劉邦在起事之前,以待兄長之禮與王陵相交。王陵性格直率,敢於直言,劉邦本人也對他有所忌憚。劉邦起兵於沛縣之後,許多豐沛故交前往依投,唯有王陵,自重兄長身份,不願依托於當年的小兄弟麾下,他聚眾數千人,獨立成軍。直到劉邦從關中東征項羽時,王陵才加入了漢軍陣營。再加之,王陵與雍齒交情甚篤,而雍齒曾經利用鎮守沛縣之機,背叛過劉邦,給劉邦造成過被動。事後,劉邦為了顧全大局,沒有處死雍齒,但雍齒是劉邦的仇人,卻是漢初統治集團中盡人皆知的事。偏偏王陵是任氣的長者,他不願為討好皇帝而中斷與好友雍齒的關係,他在皇帝麵前又總想保持當年兄長的地位,劉邦對他真有幾分無可奈何,隻能在分封功臣之時,遲遲不給王陵封侯定賞,聊泄一點怒氣。當然,作為一個政治家,劉邦深知像王陵這樣質樸誠實的大臣,正是國家不可或缺的柱石,所以才會在晚年指定他為曹參之後的丞相候選人。

第三,晉封劉氏宗室為王。劉邦對異姓功臣王心存疑忌,又以秦王朝沒有宗室封王導致“孤立而亡”的曆史教訓為鑒戒,借著鎮撫萬民之心的名號,推行“大封同姓”的政策,在廢黜韓信的王號之後,先後立從兄劉賈為荊王,少弟劉交為楚王,次兄劉仲為代王,長子劉肥為齊王。劉氏四王受封,是劉邦扶持宗室力量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