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創業艱難百戰多——漢高祖劉邦(2)(3 / 3)

此後,劉邦以“沛公”的名號,參加到反秦義軍的陣營中來,而且其影響日益擴大。從斬蛇起事到自稱沛公,劉邦的軍隊由小到大,而且軍隊的基本骨幹力量,開始形成。

三、鴻門宴

反秦義軍受到了嚴重挫折。秦軍統帥章邯擊敗了陳勝的主力軍隊,吳廣、陳勝先後被殺。章邯毫不容情地對各地義軍展開鎮壓。在反秦義軍處於低潮的時刻,由項梁、項羽叔侄二人率領的楚軍,在控製了江東會稽郡之後,渡江北進,成為各地義軍中軍威最盛的一支,也就成為抗擊秦軍的中堅力量。由項梁擁立的楚懷王,自然成為反秦義軍中繼陳勝之後的政治中心。

此時的沛公劉邦,還沒有完全獨立的能力,他審時度勢,及時投奔到項梁麾下。項梁很器重劉邦,為了表示對劉邦率眾來歸的嘉獎,項梁下令將精兵五千、五大夫將十人撥付劉邦指揮。劉邦也對項梁充滿敬意。所以,劉邦與項羽同為項梁部下的重要將領。

項梁分兵作戰之時,項羽和劉邦曾聯手對敵,在成陽、濮陽、定陶、雍丘等戰役中,連破秦軍,斬殺了秦三川郡郡守、丞相李斯的長子李由,扭轉了陳勝被殺以後的被動局麵,義軍的局勢再度好轉。項梁在此一階段,無疑起了主持大局的作用。遺憾的是,項梁在連捷之後,盲目輕敵,秦軍統帥章邯突襲定陶,項梁戰死。正合兵攻打陳留郡城的項羽和劉邦,不得不撤兵,退守彭城、碭縣一線,以穩定局勢。楚懷王也遷都於彭城。

項梁所擁立的楚懷王,在反秦鬥爭中曾起了號召關東諸侯的“盟主”作用;但在項梁的控製下,他隻是一具傀儡。項梁被章邯襲殺後,楚懷王急謀應變之策。雖然曆史留給他的時空舞台太過狹小,他的政治才幹,無法得以完全施展開來,但從幾件偶載於史冊的事情來看,楚懷王實非庸劣之輩。項梁被殺之後,義軍以彭城(今徐州)為中心,收縮防守,以三支兵力布防:呂臣駐防彭城以東,項羽守衛彭城以西,劉沛屯兵碭縣。三支軍隊互為犄角,成為拱衛彭城的屏障。由此可見,劉邦在義軍陣營中的地位已經是舉足輕重。楚懷王很快從原駐地遷至精兵屯衛下的彭城,並立即把呂臣、項羽所率的兩支精兵,全部置於自己的直接指揮之下。顯然,懷王有意於擺脫傀儡地位,這當然需要抑製項羽。這也為此後劉、項之爭,留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