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創業艱難百戰多——漢高祖劉邦(2)(2 / 3)

至於劉邦醉後揮劍斬蛇的位置,《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簡略到隻有“豐西澤中”四字。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歲月磨蝕,它究竟在何處,恐怕很難確指了。我們知道至少有兩個地方築有“漢高斬蛇”碑、亭之類的建築物,以此來證明當地是漢高祖斬蛇而起的“龍興之地”:一是江蘇省豐縣,據《史記·高祖本紀》注引唐代地理書《括地誌》記載:“斬蛇溝源出徐州豐縣中平地,故老雲高祖斬蛇處,至縣西五十裏入泡水也。”有人相信,位於今豐縣城西十多公裏的王溝鄉“斬蛇亭”,就是當年的事發之地。一是河南省永城市邙山鎮,此處地處豐邑之西,位於劉邦起事前期隱身之處的邙碭山一帶。民間傳說,西漢惠帝時為了紀念斬蛇起義,在此建高祖廟;漢文帝時在廟前立斬蛇碑。現在可見的石碑,是明朝隆慶五年(1571)所立“漢高祖斷蛇處”的殘碑一塊。宋明以降多有文人墨客來此憑吊,有若幹詩文流傳於世。可以參看朱繼彪、曹長春主編《漢興史論選編》(中華詩詞出版社,2006)。因為明代石碑殘破,1982年永城市仿照原碑在原址之上重立斬蛇碑,並且建有碑亭。有意思的是,這塊新立的石碑,竟然出現了充滿神秘氣氛的靈光幻影。在名為《中國·邙碭山》的風景區介紹材料中就有如下文字:

永城斬蛇碑亭

近年來此碑卻出現一種神奇的靈光幻影。每當夜幕降臨,燈光直射碑體,隻見一尊金光燦燦的古代帝王影像當麵而立,恰似當年戎馬征戰的劉邦再現,被譽為“天下奇觀”。

朱繼彪、曹長春主編的《漢興史論選編》,對此有平實的表述:“新碑因碑麵凸凹不平,夜晚燈照時,顯出幻影,成為當地奇觀。”據說這是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報道這一奇觀時采用的觀點。

“漢高祖斬蛇地”的地理位置之爭,延續至今依然沒有定論,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漢高祖在曆史上影響巨大的一個例證。

劉邦在斬蛇之後,率領著他的第一批追隨者,擺脫了秦朝的人身控製,從而成為一支民間武裝力量的首領人物。為了躲避秦朝地方官吏的緝捕行動,劉邦選擇了邙碭山一帶作為自己的藏身之處。又一個政治神話應時出現了:據記載,秦始皇帝多次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借助“東遊”來加以鎮壓。劉邦據此而自疑,這股神秘莫測的“天子之氣”是否應在自己的身上?於是,率眾逃亡,隱匿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劉邦的妻子呂雉多次帶人來找他,總是順利地找到他。劉邦感覺奇怪,問其原因,呂雉的回答令在場者驚奇不已:“你所居之地的上空時常有雲氣,我按照雲氣所在尋找,總是能夠找到你。”劉邦聽後心中特別高興。

如此眾多的靈異,集中在劉邦身上,為劉邦爭取人氣,起到了極好的輿論動員作用。史載“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這正是劉邦與他的妻子呂雉所要看到的效果。

劉邦的政治流亡生涯,隨著陳勝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的爆發而發展到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率領戍卒揭竿而起,打起了反抗暴秦統治的旗幟,建立了號為“張楚”的政權。響應者遍及各地,形成了“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的局麵。秦朝的沛縣縣令在驚恐之中,為了自保,也萌生了以沛縣響應陳勝的念頭。而沛縣的豪吏蕭何、曹參卻告知他:“君為秦吏,今欲背之,帥沛子弟,恐不聽。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他們二人本來就是劉邦的好朋友,這一建議的本意是借機將逃亡中的劉邦迎接回來。縣令起初聽從了二人的建議,派出劉邦的連襟樊噲召他入城。當時,劉邦的部屬已有數十百人之眾。很快樊噲跟隨劉邦率軍來到沛縣城外。看到人多勢眾的劉邦,縣令卻後悔了,唯恐劉邦借機生變,就下令閉城堅守,拒絕劉邦及其部眾入城。並且準備誅殺蕭何、曹參等劉邦密友。蕭、曹脫身而逃,逾城投奔劉邦。劉邦寫了一封告喻沛縣父老的書信,用箭射到城上,信中說:“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沛縣父老就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接劉邦,準備共同擁戴他出任沛縣的縣令。素來號稱豪邁不羈的劉邦此時卻自謙起來,他自稱恐怕才能有限,不能保全父兄子弟。希望推舉其他更合適的人擔任一縣之主。蕭何、曹參等人不願意做反秦義軍的首領人物,或許也有為自己預留後路的考慮,全部推戴劉邦。沛縣的父老都說:“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邦在幾次謙讓之後,答允眾人出任縣令,並且按照楚地舊俗,自稱為“沛公”。劉邦的密友蕭何、曹參、樊噲等人,都是當地有勢力、有影響的人物,分別出麵招集了沛縣子弟二三千人,參加到劉邦的軍隊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