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延安召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31日閉幕。日本、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朝鮮、越南和中國國內各民族代表出席大會。由朱德作總結報告,號召各民族反對日寇,助蘇抗戰。毛澤東向大會作了講話,號召各個民族加強團結,共同打倒法西斯,決定由大會產生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同盟。同盟總部設在延安,同盟宗旨為:團結東方各民族力量,建立鞏固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打倒法西斯強盜,為東方各民族自由平等與解放而努力。
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電周恩來說,共產國際要我們出席國民參政會,請周恩來根據情況處理。
12月6日在莫斯科前沿二百英裏長的戰線上,蘇聯紅軍全線出擊,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莫斯科郊外被擊退。這就成為德國最致命的轉折點之一。希特勒的力量發展到了頂峰,從此以後,就走下坡路了。
12月8日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上對美英同時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和英國對日宣戰。
12月9日中共中央為太平洋戰爭發表宣言。指出:“全世界一切國家一切民族劃分為舉行侵略戰爭的法西斯陣線與解放戰爭的反法西斯陣線,已經最後地明朗了。”宣布中國應該與英美及其他抗日友邦締結軍事同盟,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勝利。
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太平洋反日統一戰線的指示》,指出應當建立與開展太平洋各民族反日反法西斯的廣泛統一戰線,包括反對日本侵略的一切民族的政府、黨派及一切階層的人民,日本國內的反戰人民和日本殖民地朝鮮、台灣地區、越南的人民。這個統一戰線,應當是上層的、又是下層的,是政府的、又是民眾的聯盟。
12月1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敵後抗日遊擊根據地工作的指示。指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行的主要戰爭已經是太平洋戰爭,日軍在華地位發生了一些變化。敵後根據地的總方針仍舊是長期堅持遊擊戰爭,準備將來的反攻。如敵人進行掃蕩,應堅決反抗。如不掃蕩,則應利用時間,休養兵力,恢複元氣。
12月28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軍委致電各部隊負責同誌:太平洋戰爭是長期戰爭,日寇將越陷越深。目前正從華北、華中抽兵南進。重慶政策是使用遊擊對敵不用主力對峙,讓敵撤走。我軍亦應取此政策,1941年我根據地受了很大損害,應乘1942年敵人忙於太平洋戰爭對中國采取戰略守勢之際,集中精力恢複元氣。明年的中心任務在積蓄力量,恢複元氣,鞏固內部,鞏固黨政軍民。對敵偽以政治攻勢為主,以遊擊戰爭為輔,對國民黨以疏通團結為主,以防止其反共為輔。如敵人不攻蘇聯,我們即取此政策,以待敵軍之斃。如敵攻蘇或蘇攻敵,我們即有充分精力,配合蘇軍作戰。
1942年
1月1日蘇、美、英、中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的共同宣言》。規定簽字國政府保證用自己的全部經濟、軍事力量對法西斯國家作戰,並不得單獨與敵國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逐步形成和壯大。
2月—6月2月1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會上作《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8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共中央出版局聯合召開的宣傳工作會議上發表《反對黨八股》的演說。4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作出《關於在延安討論中央決定及毛澤東同誌整頓三風報告的決定》,6月8日,又發出《關於在全黨進行整頓三風學習運動的指示》。從此,在全黨開展了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整風運動。整風主要是從思想上徹底清算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王明機會主義路線的惡劣影響。這條錯誤路線在遵義會議上被糾正以後,還沒有來得及從思想上進行徹底清算,它在黨內還有一定影響,表現為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三股歪風。
2月下旬崔可夫回蘇聯。
5月11日共產國際派駐延安聯絡員兼塔斯社隨軍記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中文名字叫孫平)來到延安,同來者還有醫生奧爾洛夫和無線電報務員裏馬爾。12月,毛澤東、任弼時、王稼祥等領導人接見了他們。後來孫平在他寫的《延安日記》(1973年,蘇聯以《中國特區:一九四二——九四五》的書名公開出版)裏,幾乎每天攻擊我們不抗日,說黨的武裝“遊而不擊”,對我黨堅持獨立自主的遊擊戰,揭露和批評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表示很不滿意。孫平參加了中共七大,於1945年11月回蘇。
7月底蔣介石派宋美齡、朱紹良等到新疆和盛世才秘密談判,任命盛世才在新疆擔任國民黨黨政軍八大要職。至此,盛世才便完全撕下偽裝,公開投蔣反蘇反共。
9月17日盛世才與蔣介石勾結後加緊反蘇反共,逮捕中共在新疆的工作人員陳潭秋、毛澤民等160餘人。
9月底共產國際執委書記處通過一項特別決議,責成各國電台天天宣傳遊擊運動,根據不同情況宣傳遊擊鬥爭、反法西斯怠工行動和破壞行動的正義性。
10月12日毛澤東發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一文。這是在斯大林格勒英勇保衛戰的重要關頭寫的。文章預見蘇聯紅軍的偉大勝利,並作了以下斷語:“這一戰,不但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甚至也不但是這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人類曆史的轉折點。”
11月6日為慶祝蘇聯十月革命25周年,毛澤東指出,今年的十月革命節,不但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線戰勝法西斯陣線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的紅軍戰士作出了有關全人類命運的英雄事業。他還指出,今後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任務,就是發動對法西斯陣線的進攻,最後打敗法西斯;中國人民的任務,就是集中打擊日本法西斯,戰勝日本法西斯,這不但是確定的,而且是不遠的了。
冬蘇德戰爭進入最緊張階段。盛世才驅逐了蘇聯在新疆的顧問和軍事人員。
1943年
2月初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結束。這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偉大的轉折點。
3月8日重慶國民政府新任駐蘇聯大使傅秉常抵莫斯科,受到莫洛托夫接見。第二天向加裏寧呈遞國書,20日到古比雪夫。
5月蘇聯駐在新疆的軍隊紅八團經迪化、伊犁全部撤回蘇聯。這樣,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相互聯係的交通要道—新疆,變成了反共基地,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聯係遭到了阻隔。
5月15日由季米特洛夫等簽名的《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關於解散共產國際提議書》送達共產國際各支部批準。提議書說:“隨著各個國家國內國外環境的複雜化,由某種國際中心機關的力量決定每一個國家工人運動的任務,將會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礙。由於世界各個國家發展的曆史之深刻的差別;由於各個國家社會構造性質的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由於各個國家社會發展、政治發展的水平與速度不同;最後,由於各國工人英勇程度、組織程度不同,形成各個國家工人階級當前不同的任務。‘特別是’希特勒所挑起的世界大戰,使各個國家情況的差別更加深刻化。”
根據上述理由,同時也估計到各國共產黨及其領導幹部的發展,政治的成熟性,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出:“解散世界工人運動之國際領導中心機關—共產國際。解除共產國際各支部對於共產國際章程和共產國際世界代表大會之各決議所負的義務”。提議書最後號召凡是站在共產國際方麵的人民“集中自己的力量,協助與積極參加各國人民的反希特勒聯盟及各國的解放戰爭,以便迅速毀滅希特勒法西斯德國及其聯盟與附庸國”。
5月21日毛澤東電告周恩來:季米特洛夫來電說,共產國際主席團將於5月22日公布向各支部關於解散共產國際的提議,主要是說這個國際聯合底集中組織形式,已不能適合各個國家共產黨繼續發展為本國(民族的)工人政黨的需要,並且還成為其障礙,要求中共中央急速討論這個提議並電告。政治局會議於21日決定,完全同意此種提議。俟收到國際主席團文件後應於各報同時在《新華日報》發表,但不作評論,俟收到中央決定後即公布中央決定,並發表擁護之社論。
5月23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22日莫斯科公布的關於解散共產國際的文件,我們現在還沒有收到塔斯社的文字廣播。你處如從塔斯社駐重慶代表或從莫斯科新聞來電中收到此項文件時,請立即用電報轉告我們。
5月24日中央書記處電周恩來:共產國際解散,中央即將開會討論中國的政策,請即回延安,最好能乘飛機回來。
5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完全同意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關於解散共產國際的提議。並宣布自即日起中國共產黨解除對於共產國際的章程和曆次大會決議所規定的各種義務。同日晚,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延安幹部大會,傳達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及中共中央關於解散共產國際問題的兩個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關於共產國際解散問題》的報告,報告指出,共產國際在存在的整個曆史時期,在幫助各國組成真正革命的工人政黨上,在組織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事業上,有極端巨大的功勞。毛澤東特別提出共產國際在幫助中國革命事業中有偉大的功勞。毛澤東指出,現在共產國際這個革命組織形式,已不適合革命鬥爭需要了。因為,第一,各國內部與各國之間的情況比過去更加複雜,變化更加迅速,統一的國際組織,無法適應這種非常複雜而又迅速變化的情況。正確的領導要從仔細研究情況出發,這就更加要由各國共產黨自己來做。遠離各國鬥爭的共產國際,在過去情況比較單純、變化還不很迅速的時候,是適合的,現在就不適合了。第二,法西斯強盜在法西斯集團與反法西斯集團各民族之間劃分了深刻的鴻溝,法西斯國家中有社會主義的,有資本主義的,殖民地的,半殖民地的各種類型的國家,法西斯及其附屬國中也有很大差別,此外還有各種情況的中立國,為了迅速有效地組織一切國家的反法西斯鬥爭,國際性組織已不適宜。第三,各國共產黨的領導幹部已成長起來,他們在政治上已經成熟。報告特別強調地指出:共產國際的解散不是為了削弱各國共產黨,而是為了加強各國共產黨,使各國共產黨更加民族化,更加適應於反法西斯戰爭事業的需要。我黨近年的整風運動,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這些不好的東西,就正是為了使中國共產黨更加民族化更加適合抗戰建國的需要。
同日,毛澤東電周恩來:中央對國際解散共產國際的建議已作出決定,即日發來。望收到後,除在《新華日報》上發表外,並請即交塔斯社駐渝代表,請他們全文發莫斯科,這裏不再發去。《解放日報》另有社論一篇,亦將發給你。
5月28日斯大林就共產國際解散答英國路透社記者。說共產國際的解散是恰當和適合時宜的,這是因為:“(一)它揭破了希特勒匪徒的謊言,這謊言就是所謂‘莫斯科意欲幹涉其他國家的生活,並將他們布爾什維克化’。現在這個謊言已經被掃除了。(二)它揭破了勞工運動中共產主義敵人的誹謗,這誹謗即是所謂各國共產黨的行動不是為了他們人民的利益,而是奉了外來的命令。現在這個誹謗也已被掃除了。(三)它便利於諸愛好自由國家中愛國者,把各該國進步力量(不管其黨派及宗教信仰如何),聯合在一個單一的民族解放陣營中,把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開展起來。(四)它便利於一切國家愛國者把所有愛好自由人民聯合在一個單一的國際陣營中工作,以便對希特勒主義統治世界的威脅作鬥爭,從而為將來組織基於平等的各國親密的聯合掃清了道路。我認為這些情況的結果,綜合起來將更進一步加強同盟國家及其他聯合國在為戰勝希特勒匪徒暴政的鬥爭中的統一戰線。”
6月8日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舉行最後一次會議,討論共產國際解散問題。由於各國黨都作了肯定的答複,沒有哪一個黨表示反對,會議一致通過解散共產國際。鑒於各國支部都已批準了解散共產國際的提議,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宣布,自1943年6月10日起,共產國際執委會、執委主席團和秘書處以及國際監察委員會宣告解散。與此同時,根據共產國際執委會的決議,少共國際也宣告停止活動。
7月25日意大利發生政變,墨索裏尼被逮捕,成立巴多裏奧政府。
9月3日英美軍隊在意大利南部登陸,8日,意大利巴多裏奧政府向英美投降,宣布退出法西斯同盟。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10月5日毛澤東指出:“國際形勢已到了大變化的前夜,現在無論何方均已感到了這一變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線的命運。”
11月22日—26日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開羅舉行會議。會議中心議題是中國問題。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宣言說:“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製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身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之一切島嶼,並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並“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三國聲明:“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曾向蔣介石提出把大連作為國際自由港,以及把中國東北的某些權利讓給蘇聯以換取蘇聯對日作戰的建議,得到了蔣介石的同意。
11月28日—12月1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德黑蘭會晤。斯大林原則同意羅斯福提出的方案,設想戰後建立世界性的聯合組織,蘇、美、英、中四個國家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四警察”,如果和平受到嚴重威脅,四大國可以“警察”身份行事,向有關國家遞送最後通牒。如果被拒,就會導致對這一國家的轟炸或入侵。在發表的《德黑蘭宣言》中,三國申明,保證戰後持久和平,共同合作。德黑蘭會議期間,丘吉爾問斯大林對《開羅宣言》有何意見?斯大林說他雖不能作出任何承諾,但他完全讚同宣言的內容。不過他補充說,必須使中國人打仗,而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這樣做。
1944年
3月—4月美國共產黨總書記白勞德,以《德黑蘭宣言》為依據,認為世界已進入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長期的信任與合作”的時代,從而解散了美國共產黨。白勞德的修正主義路線,遭到美共主席福斯特的批判。經過鬥爭,撤銷了白勞德的領導職務,並宣布重建美國共產黨,選出以福斯特為首的新的領導。白勞德被開除出黨後跑到莫斯科,被任命為蘇聯書籍出版社的美國代表。當美共反對白勞德修正主義路線的鬥爭取得勝利後,毛澤東致電福斯特熱烈祝賀。毛澤東說:“白勞德的整個修正主義—投降主義路線(這條路線充分表現於白勞德所著《德黑蘭》一書中),本質上是反映了美國反動資本集團在美國工人運動中的影響。”“美國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美國共產黨反對白勞德修正主義—投降主義的勝利,對於中美兩國人民目前所進行的反日戰爭和戰後建設和平民主世界的偉大事業,無疑地將有重大貢獻。”
3月曾任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成員的意共領導人陶裏亞蒂從蘇聯回到意大利。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國王免去墨索裏尼總理職務,宣布向英美盟國投降。南部成立了巴多裏奧政府,北部仍為墨索裏尼政權控製。意共組織了遊擊隊,1944年6月合並組成40萬人的“自由義勇軍”,堅持了北部地區的鬥爭。1945年初發動起義,解放了北部地區。但陶裏亞蒂先是幫助和支持為蘇聯政府於3月承認了的巴多裏奧政府,成立全國性的團結政府,後於1945年初北部解放後,支持英美和政府當局解散遊擊隊,遊擊隊的武器被收繳。
6月6日美、英軍隊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拖延已久的第二戰場正式開辟。
8月18日德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活動家台爾曼在德國法西斯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被殺害。
11月18日羅斯福給蔣介石一封措辭曖昧的信,說他非常渴望蔣介石同中國共產黨之間在軍事上搞出一個協定,因為這個不僅是他個人的而且也是俄國人的看法,同時說,他目前不能充分解釋這句話。羅斯福還指示赫爾利在麵交這封信時,要他向蔣介石特別強調“俄國”這個詞。蔣介石在接到羅斯福的信後,立即致電斯大林,要求他接見宋子文,因為前不久,重慶國民政府曾同蘇聯駐重慶的代辦商談過蔣經國訪蘇問題。斯大林答複說,最好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接見。
11月27日曾任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成員的法共總書記多烈士,從莫斯科回到巴黎。在反法西斯鬥爭中,法共團結各種抵抗運動的力量,掌握了全國半數以上的“解放委員會”(代替議會等機構行使職權)和50萬人的“法國內地軍”(其中法共掌握的義勇軍遊擊隊有25萬人),並有100萬黨員,解放了巴黎和法國本土。戴高樂的資產階級政府,於1944年9、10月間頒布了整編內地軍、解散愛國民兵的命令,遭到各地軍民抗議示威,革命起義有一觸即發之勢。但恰在這時,多烈士回國,提出“團結、戰鬥、勞動”為法共的新口號,他以法共中央的名義,反複重申:“隻有一個政府,一支軍隊,一支共和國軍隊和警察。”從而幫助戴高樂解散了愛國武裝,解決了愛國民兵全部複員問題。這使抗戰期間由法共領導和影響的幾十萬愛國武裝力量以及法共同掌握的許多地方政府,化為烏有。
12月14日美國駐蘇聯大使哈裏曼奉命向斯大林探詢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據哈裏曼說:斯大林當時提出,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應歸還俄國。他解釋說:日本人現在控製著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人口,我們認為俄國人有權保衛通往這一重要海港的交通線,而通往太平洋的出口目前都在敵人手裏,或被敵人卡斷了。斯大林(指著地圖)在包括旅順港和大連在內的遼東半島南部畫了個圈說:俄國人希望再次租借這些港口及其周圍地區。哈裏曼向斯大林指出,德黑蘭會議設想的是一個國際自由港,而不是由俄國人租借這個地區。斯大林說“這可以討論”。斯大林進一步說,他希望租借中東鐵路和連接大連的南滿鐵路。他特別重申,蘇聯無意幹涉中國對滿洲的主權。另外,斯大林要求承認外蒙古的現狀—保持外蒙古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次日,哈裏曼致電羅斯福彙報這一情況,並表示相信:“倘在蘇聯參加太平洋戰爭之前,蘇聯與中國(國民黨)政府之間尚未作出安排,蘇聯就會支持華北的(中國)共產黨,並把紅軍所解放的中國土地交給他們(中國共產黨)去管理。”
1945年
2月4日—11日蘇、美、英在黑海沿岸克裏米亞的雅爾塔召開三國首腦會議(又稱克裏米亞會議)。雅爾塔會議是在法西斯德國崩潰在即,反法西斯陣營內部各國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但美英仍感到有求於蘇聯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由羅斯福主持,除就擊潰德國和處置戰後德國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外,會議期間,羅斯福、斯大林討論了蘇聯對日作戰條件,在中國沒有參加的情況下,達成了涉及中國權益的秘密協議。這次會議被認為是戰時美、英、蘇三國聯盟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協議說:“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麵對日作戰,其條件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複,即: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乙、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複;丙、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經諒解,有關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的協定尚需征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根據斯大林大元帥的提議,美總統將采取步驟以取得該項同意。”“三強領袖同意,蘇聯之此項要求須在擊敗日本後毫無問題地予以實現”。“蘇聯本身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俾以其武力協助中國達成自日本枷鎖下解放中國之目的”。蘇、美雙方一致同意對該協定保密。到1945年6月14日,杜魯門才指令赫爾利將這一內容通知蔣介石。
2月12日英、美、蘇三國當局正式公布雅爾塔會議經過和結果,並發表克裏米亞宣言。規定從東西南北四麵擊敗德國和幫助歐洲被解放國家建立民主政府等計劃。並決定於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會議,邀請中、法會商共同召集、討論戰後世界和平機構的組織。
4月5日蘇聯通知日本廢除《蘇日中立條約》。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接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以蘇聯政府名義聲明:“蘇日中立條約締結於1941年4月13日,此係在德國進攻蘇聯和日本與英美作戰之前。其後形勢已有劇烈變化,德國進攻蘇聯,德國同盟國的日本給予德國對蘇聯作戰以援助,且日本對美國和英國作戰。美英乃蘇聯的同盟國。在這一情況下,蘇日中立條約已喪失意義,其延長為不可能。因此,蘇聯政府通知日本政府廢止此項條約。”同日,日本小磯內閣垮台,鈴木繼組新閣,以前駐蘇大使東鄉任外相。
4月7日國民黨中宣部長王世傑對蘇聯廢除《蘇日中立條約》發表談話說:“此舉所給予日本之打擊甚為嚴重,由此將加速日本完全崩潰。”
4月8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題為《蘇聯廢除蘇日中立條約》的社論,指出蘇聯廢除蘇日中立條約是當前國際局勢中頭等重要的事件。它無疑地加速日本的崩潰。社論指出這一條約簽訂的意義時說:當時蘇聯巧妙地利用了法西斯強盜之間的矛盾來達到各個擊破這些法西斯強盜的目的。而在這一條約簽訂的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極盡汙蔑蘇聯之能事,說什麼“蘇聯改變援華政策”,甚至有所謂“東京、莫斯科、延安軸心”等等。經過這四年來的曆史發展,反動派挑撥離間、含血噴人的居心,已暴露無遺。
4月12日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為積極配合蘇聯作戰進行準備工作發出指示。指出,蘇聯廢除蘇日中立條約,表示蘇聯將要參加遠東戰爭,估計蘇日戰爭爆發時間不遠,遠東問題將發生大的變化。晉察冀地區對配合蘇聯收複東北負主要責任,因此,要求把主要發展方向,放在熱、遼與雁北地區,特別指出開辟熱河不僅對鞏固冀東有很大作用,而且應把熱河作為進一步開辟東北、直接配合蘇聯作戰的前沿陣地。毛澤東批轉了這一指示。
4月15日美國駐重慶國民政府大使赫爾利訪蘇同斯大林、莫洛托夫會晤。赫爾利在向國務院的報告中說,他向斯大林表明:美國主張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政府並支持一切為統一中國武裝而努力。為促進這項計劃,決定支持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國民政府。斯大林表示蘇聯政府支持這個政策。斯大林又說:他願與美國、英國合作,完成中國軍隊的統一。他稱許蔣介石,並說,中國國民政府某些官員中雖曾有貪汙發生,但他知道蔣介石卻是“不自私”的,而且是“一個愛國誌士”,在過去蘇聯也曾對他友好。“總之斯大林在這次會談中,對曾向他簡單敘述的美國對華政策,無條件表示同意”。
4月23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11日閉幕。毛澤東在會上號召全黨“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決心要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消滅侵華的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在加緊局部反攻的同時,積極做好總反攻的各項準備工作。
4月24日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據地:蘇聯紅軍即將完全占領柏林,各地應立即準備於占領柏林時開盛大慶祝會,以提高軍民勝利的信心。指示要求在慶祝時,強調克裏米亞方針消滅全世界法西斯主義的最後殘餘及其產生原因,反對中國式的偽裝民主的法西斯主義,反對妥協危機與內戰危機,要求成立聯合政府。並指出占領柏林對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作用,對太平洋戰爭的決定作用,證明“先亞後歐論”的最後破產。
4月25日聯合國憲章製憲會議在舊金山開幕,6月26日閉幕。參加會議的51個國家的代表一致通過並簽訂了《聯合國憲章》。中國代表團有中國共產黨代表董必武參加。同年10月24日,聯合國宣告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紐約,並建立了安理會等聯合國各種組織機構。10月24日被定為聯合國日。
4月30日蘇軍占領象征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
5月1日德軍代表要求蘇軍停戰,同時說希特勒已死去。蘇軍代表根據斯大林的指令,拒絕了德國的要求,並聲明:德國政府隻能無條件投降。
5月2日德軍的柏林城防司令維德林命令德軍停止抵抗。蘇軍攻克柏林。
5月3日毛澤東、朱德致電斯大林為蘇聯紅軍解放柏林“特致熱烈的賀忱”。
5月7日—8日德國政府的代表在西方盟軍司令部所在地蘭斯(巴黎以東)向美、英、蘇代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但斯大林認為,蘇軍是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主力,柏林是蘇軍攻克的,那麼蘭斯投降儀式從地點到方式均有損蘇軍威望。經蘇聯與美英政府商定:蘭斯投降儀式隻當作投降儀式的預演,正式的儀式,將在柏林舉行,並由蘇方代表主持。
5月8日24時,在柏林城郊的卡爾霍斯特蘇軍總司令部正式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參加儀式的蘇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帥和維辛斯基,儀式由朱可夫主持。
5月8日蘇聯新任駐重慶國民政府大使彼得羅夫向國民政府遞交國書。蔣介石對新大使說,中國抗戰期間得到蘇聯的援助,特表示感謝。
5月26日法西斯德國崩潰後,美國就如何履行雅爾塔會議關於遠東問題的秘密協定,派出總統外交首席顧問霍普金斯以及美國駐蘇大使哈裏曼同斯大林進行會談。當哈裏曼問到,假使在蘇聯軍隊開進滿洲的時候,赫爾利在促成中國統一的努力尚未取得成功的情況下,蘇聯是否準備同蔣介石委員長作出必要的安排時,斯大林元帥回答說:他們不想變更中國人對滿洲或對中國其他任何部分的主權。他強調,無論在新疆或是在別的地區蘇聯對中國都沒有領土要求。……他補充說,蘇聯人民,不會是一個以任何方式阻撓中國統一的因素,恰恰相反,他們將幫助中國取得統一。至於委員長這個人,斯大林元帥說:他對任何中國領導人都不大了解。但是,他覺得蔣介石是中國領導人中最好的。統一中國的人,將是蔣介石。他說,他看不到其他可能成為領袖的人,並且舉例說,他不相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們有蔣介石那樣好,也不相信他們有能力完成中國的統一。哈裏曼繼續問,當蘇聯軍隊開入滿洲時,斯大林是否打算讓蔣介石組織民政工作?斯大林回答說:任何紅軍所在地區,蔣介石都可以派代表建立其國民黨政權。
6月—7月在美國安排下,蔣介石派宋子文抵達莫斯科。斯大林當麵對宋子文闡述了雅爾塔協定條件。蔣介石指示宋子文接受蘇聯條件,但蘇方須同意對中國共產黨或新疆“叛亂”分子不予任何支持。經過爭執,蘇中達成協議。斯大林再次明確聲言,他不支持新疆“叛亂”分子及中國共產黨,隻支持中國國民政府。中國應由國民黨統一,中國的一切軍事力量必須歸政府管轄。
7月26日中、美、英三國以共同宣言形式發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公告指出:“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權威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對此種行動之誠意實行予以適當及充分之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8月6日、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毛澤東指出,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隻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鬥爭,原子彈是空的。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莫斯科電台廣播蘇聯政府的聲明全文如下:“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長莫洛托夫今天接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發表聲明說,在希特勒的德國戰敗並投降之後,僅有日本一國堅欲維持作戰。美、英、中三國曾於7月26日要求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為日本政府所拒絕,遂使日本政府請求蘇聯政府調解遠東戰事之舉毫無根據。同盟國以日本拒絕投降,遂邀請蘇聯參加反抗日本的侵略戰爭,借以縮短戰爭的時間,減少犧牲的人數,並協助迅速恢複一般的和平。蘇聯政府為履踐其對同盟國的義務,乃接受同盟國的邀請,並參加本年7月26日同盟國的公告,蘇聯政府以為蘇聯的這一政策,是為促進和平,解放人民,使人民不致遭受更大犧牲和痛苦,並給日本人民以機會,使他們不致遭受德國拒絕無條件投降後所遭受的危險和破壞。鑒於以上情況,蘇聯政府宣告自明日(即8月9日)起,蘇聯與日本已處於交戰狀態。”
8月9日毛澤東、朱德致電斯大林元帥稱:“我們代表中國人民,對蘇聯政府的對日宣戰,表示熱烈的歡迎。中國解放區的一萬萬人民及其軍隊,將以全力配合紅軍及其他同盟國軍隊消滅萬惡的日本侵略者。”
同日,毛澤東發表聲明指出:“對日戰爭已處於最後階段,最後地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經到來了。”在毛澤東的號召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武裝,在東北、平津、綏遠、太原、平漢、隴海、濟南、膠東、津浦、滬寧、廣九各前線,向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麵反攻。同時,延安《解放日報》發表題為《蘇聯對日宣戰》的社論。指出,蘇聯的參戰,無疑地將加速反對日本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結束,中國人民以能與英勇的蘇聯人民並肩作戰為榮。社論還指出,蘇聯的參戰標誌著我國抗日戰爭第三階段—反攻階段的開始,解放區一萬萬軍民應全麵展開對日寇的反攻,切實配合盟軍作戰,切斷敵人交通,攻占一切可以攻占的城市與據點,猛烈擴大解放區。
8月9日—23日9日,百萬蘇聯紅軍,從東西兩方麵沿兩千英裏前線攻入東三省。東部蘇聯軍隊越過三百英裏的西伯利亞地區,自海參崴以西八十英裏之琿春至海參崴以北二百五十英裏之呼圖,西部方麵蘇軍進軍距外蒙邊界五十英裏之滿洲裏,和日本關東軍發生激戰。另外蘇聯空軍同時轟炸東三省主要鐵道交叉點的哈爾濱、長春、吉林和朝鮮的羅津港。10日,蘇軍解放滿洲裏和呼倫。11日,蘇軍解放朝鮮羅津及雄基兩港。19日,日本關東軍在前線若幹地段開始向蘇軍投降。20日,蘇軍解放齊齊哈爾、長春、沈陽、承德等地。21日,日本關東軍在哈爾濱正式向蘇軍投降。22日,蘇軍解放旅順、大連。23日,蘇軍解放東北全部和南庫頁島全部,俘虜日軍51萬人。同時蘇軍繼續向朝鮮推進。
8月10日—11日為日本即宣布無條件投降,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發布受降及配合蘇軍作戰等七號命令。命令原東北軍呂正操、張學詩、萬毅以及李運昌等部由原駐地向熱察綏、遼寧、吉林進發。
8月14日重慶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分別由王世傑和莫洛托夫代表簽字。《條約》要點是:一、防日軍事同盟三十年。二、蘇聯三項聲明:(1)一切援助給予“國民政府”。(2)重申尊重中國在東三省主權及領土的完整。(3)新疆問題,無幹涉中國內政之意。三、“外蒙”問題,如經公民投票,證實其獨立願望,中國當承認其獨立。四、中蘇共管中東路、南滿鐵路三十年。五、大連為自由港三十年。六、旅順為共用海軍基地三十年。七、蘇軍進入東北後,收複區內由中國派員設立行政機構並派軍事代表和蘇聯聯係。八、日本投降後,最遲三個月內蘇軍全部撤出東三省。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形式宣布投降。當天,鈴木內閣總辭職。
同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全中國人民聲明:“中國解放區、中國淪陷區的廣大人民和一切抗日武裝力量,應有權派遣自己的代表參加同盟國接受敵人的投降和處理敵國投降後的工作。”
8月16日蔣介石通知赫爾利,認為“中蘇條約”指明:(1)蘇聯方麵有意幫助促成中國軍隊的統一;(2)有意支持中國創造一個統一、民主政府的努力;(3)有意支持中國“國民政府”。赫爾利得出結論說:“蔣介石現在將有機會發揚實在而真正的領導地位,他將有機會發揚不僅在戰時,而且在平時為中國人民領袖的資格。”
8月斯大林用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的名義,打電報給中共中央,要求中共不要反對蔣介石,不要打內戰,說如果打內戰,民族就有毀滅的危險。要中共同蔣介石談判,光是周恩來還不夠,要毛澤東也去重慶參加。
8月22日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改變戰略方針奪取小城市及廣大鄉村給各黨委、各軍區發出指示說:由於蘇聯受中蘇條約的限製以及為維持遠東和平,不可能援助我們。蔣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敵軍投降,敵偽隻有將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給蔣介石。在這種形勢下,我軍應改變方針,除個別地點仍可占領外,一般應以相當兵力威脅大城市及要道,使敵偽向大城市及要道集中,而以必要兵力著重於奪取小城市及廣大鄉村,擴大並鞏固解放區,發動群眾鬥爭,並注意組訓軍隊,準備應付新局麵,做持久打算。望各地按具體情況逐步轉變思想與部署。指示還指出,蔣介石占領各大城市和要道,需要相當長時間,國民黨內部困難仍多,美、蘇均不讚成中國打內戰,我黨在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下準備和國民黨談判,爭取有利於我黨及人民的條件。另外指示還說,對大城市仍應積極派人去發動群眾、爭取偽軍、出版報紙、布置秘密工作,爭取我黨在城市中的地位。
8月22日中共中央關於到蘇聯占領區建立地方政權和武裝給冀察晉分局發出指示。指出蘇聯紅軍占領了熱河、察哈爾,紅軍在占領區政策還不完全明了,但我為爭取熱察兩省起見,應指示各區黨委抽調大批幹部,由一部武裝掩護,到紅軍占領區去建立黨的組織,建立地方政權,發動與組織群眾,建立地方武裝,在紅軍占領的城市中,亦應派幹部去建立政權,組織群眾,出版報紙。如果紅軍能允許我之武裝部隊進城,亦應派一部武裝進駐。如果紅軍在政策上有所顧慮,須用很好的態度與他們商討,並在紅軍所允許的範圍內進行工作。
8月29日中共中央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製廣大鄉村,向晉察冀、山東、晉冀魯豫、華中等地發出指示:1.蘇聯為維持遠東和平與受中蘇條約限製,必須將東三省交給國民黨政府,國民黨軍隊亦將進入東三省。我軍進入後,蘇軍不肯和我進行正式接洽,或給予幫助;2.但中蘇條約規定“所有中國籍人員,不論軍民均歸中國管轄”,蘇方不幹涉中國內政。這樣,我黨我軍在東北活動隻要不直接影響蘇方在外交條約上之義務,蘇將采取放任態度。同時,國民黨在東北與熱察又無基礎,派出軍隊尚有困難,道路不通,紅軍將於三個月內撤退,這樣我黨還有很好的機會爭取東三省和熱察。3.準備去東北的部隊和幹部應迅速出發,可用東北軍及義勇軍名義,隻要紅軍不堅決反對,我即可非正式地進入。不聲張,不登報。進去後不坐火車。進占大城市,可走小路,控製廣大鄉村和紅軍未駐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權部隊,發動群眾。不能進去的大城市,亦須派幹部去工作。對紅軍做非正式接洽。紅軍堅決反對之事,必須照顧不使之外交上、法律上為難。
9月3日在東京灣的美艦密蘇裏號上,舉行日本正式投降的簽字儀式。
同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紅場慶祝戰勝日本大會上發表演說時指出,在日俄戰爭中俄國軍隊的戰敗,在我們俄國人的心理上銘記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俄國曆史上的汙點。他說,我們俄國人民確信而且期望,打敗日本並消除汙點的一天總會到來的。我們老一輩等待了40年,現在,這一天到來了。
9月11日劉少奇、朱德等致電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說:“膠東區黨委派呂易率一排武裝,乘汽船到大連與紅軍聯絡,現已返回。紅軍某少將與之非正式接頭,據稱我在鄉村活動紅軍不加幹涉,在大城市組織非武裝團體亦可。”“現紅軍隻控製大城市及要道,鄉村及內地小城市相當混亂,偽組織有的等待交待,有的畏罪逃跑,有的小城市被土匪占領,群眾情緒極高,自動毆打日人,並有自發組織。”“我在東北之抗日同盟會員有大作用及活動。”又說:“我一排武裝在大連登陸後一經號召,便有數百人參加工作。”“從膠東去東北水陸甚便,亦甚安全,部隊過渡船亦不成問題。”
同日,中央指示山東分局:抽調部分武裝力量,用東北義勇軍或東北其他地方軍名義進入東北,首先進駐鄉村、小城市及紅軍尚未占領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線,發動群眾,壯大力量,建立地方政權,改編偽軍,組織地方武裝,協助紅軍,建立民主秩序,對紅軍也不用八路軍和黨的名義進行正式交涉。此外還要求另派城市工作幹部到東北紅軍占領的各大城市及交通要道,組織群眾團體,改善人民生活,出版報紙,發動民主運動。
9月15日中共中央再次發出關於進入東北問題的指示,指出:1.蘇聯紅軍後貝加爾湖前線總指揮(東北紅軍總指揮)馬利諾夫斯基9月14日派代表到延安,向朱德總司令轉達以下幾點:(1)按紅軍統帥部指示,蔣介石軍隊與八路軍進入滿洲,應按特別規定時間;(2)在紅軍退出滿洲前,蔣軍及八路軍均不得進入滿洲;(3)八路軍之個別部隊已到沈陽、長春、大連、平泉等地,紅軍統帥請朱總司令命令各部隊退出紅軍占領之地區;
(4)未得紅軍允許進入滿洲之國民黨部隊,已被紅軍繳械。紅軍統帥部轉告朱總司令,紅軍不久即將回國,屆時中國軍隊如何進入滿洲,應由中國自行解決。2.朱總司令答複馬元帥,知悉在紅軍自滿洲撤退後,蔣軍及八路軍才能進入滿洲,現已進入長春、沈陽、大連、平泉之八路軍部隊,即令其退出上述地區。但遼寧、熱河之一部原屬冀熱邊軍區者,自抗戰以來即活動於該區,並建立起根據地,請馬帥允許八路軍仍留該地。3.根據上述交涉,以後八路軍不得以自己名義進入滿洲。各地部隊幹部進入滿洲者,絕不能再用八路軍名義,應以其他各種名義(如地方保安隊)設法經過紅軍未占領之地區,進入滿洲。現滿洲很自由,秩序亂,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入滿洲各地,各種武器資財可隨便拿,擴兵也極易。各地務須迅速派遣部隊和幹部進入滿洲,隻要不用八路軍、共產黨名義,不打旗號,一切好辦。
同日,中共中央關於進入東北給各中央局發出指示,指出: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但在東北絕不能采用八路軍的番號,也不能用共產黨的公開名義和紅軍接洽並取得其幫助,而隻能用東北地方正規部隊非正規部隊(如東北人民自治軍、某省省防軍、保安旅團、縣區鄉隊、工人自衛隊等)及非共產黨的麵目,才能與紅軍指揮機關做正式的接洽,並可取得紅軍的各種幫助及委任。山東、晉察冀、冀魯豫及太行準備開入東北之部隊,應迅速繼續前進。但在進入滿洲邊境時,絕不可被紅軍及英、美、國民黨人發現,絕不要經過有紅軍駐紮的地方。並且一進入滿洲境內,即須使用滿洲本地番號,銷毀八路軍原有的證件。
9月30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迅速渡海向東北進軍的命令。要求派員立即到旅大與蘇聯言明我軍行動。我軍渡海到達旅大口外蘇聯海防線內(但不要在蘇軍駐地靠岸)再沿遼東海岸東行或北行至適當地點登陸。
10月15日中央為紀念十月革命節發出指示,要求宣傳口號應以慶祝中蘇條約之訂立為中心,應指出由於中蘇同盟條約的訂立及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保障了同盟國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勝利,並指出該條約對於徹底消滅日本帝國主義殘餘,保障遠東和平,增進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及其對於中國人民和平、民主運動的推動,將起到偉大的曆史作用。
11月17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洛夫就重慶國民政府攻擊蘇聯幫助中國共產黨一事,照會國民政府外交部,否認蘇軍曾給予中共任何幫助,並指出,中國共產黨軍隊占領蘇軍撤出的某些地區,是國民政府無力控製的結果。照會還建議,倘若國民政府希望蘇軍推遲撤出東北(原定12月3日撤完),蘇聯政府能夠安排推遲一個月,必要的話,推遲兩個月。
12月1日塔斯社就重慶國民政府要求延期撤退東北蘇聯軍隊一事發表雙方商談經過稱:“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曾將關於依照8月14日的中蘇條約蘇軍從滿洲撤退的計劃書遞交給中國政府駐長春的熊式輝將軍,這個計劃規定:到1945年12月3日,所有蘇軍全部從滿洲撤退。中國代表一再聲稱,中國政府在向滿洲運送其軍隊方麵由於中國非政府的軍隊在若幹地方出現,而受到很大困難。中國政府考慮到滿洲的局勢,特向蘇聯政府聲明,倘若蘇軍依照規定的時間從滿洲撤退,中國政府就要麵臨極端困難的局勢,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政府既不能把自己的軍隊運到滿洲,也不能在滿洲組織民政機關,鑒於此,蘇聯政府已同意中國政府的要求,將暫緩從滿洲撤退,中國政府已滿意地接受了這一決定。蘇聯和中國雙方並且商定:由馬利諾夫斯基和中國政府的代表們在長春就此舉行談判。據消息靈通方麵人士對塔斯社記者稱:在長春談判期間,中國方麵提出關於中國軍隊在大連營口和葫蘆島各港登陸的問題,蘇聯統帥部解釋說:因為依照蘇中條約,大連是指定運貨而非運兵的一個商港,軍隊不能在大連實行登陸。蘇聯統帥部並且指出:營口和葫蘆島西港,可供中國作為其軍隊登陸之用。中國政府又向蘇聯駐滿洲統帥部提出關於中國政府軍隊在營口和葫蘆島港登陸方麵以及沿北寧路運兵方麵予以協助的問題,對於這個請求,蘇聯統帥部答複說,依照曾經及時通知過中國方麵的那個計劃,蘇軍已經從營口和葫蘆島兩港撤退,並且也已經從沈陽以南地區撤退了,所以蘇聯駐滿洲的統帥部,不能在這些地區予以所請求的協助。”
12月29日新華社發表莫斯科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公報關於中國問題部分。公報說關於中國內部戰爭達成共同意見,他們重申忠實於不幹涉中國內政的政策。莫洛托夫聲稱:蘇軍已完成解除滿洲日軍武裝,並從該地撤退蘇軍的任務,但根據中國政府的請求,蘇軍因而延期到2月1日前撤退。
1946年
1月3日中央致電中共駐重慶代表團:國民黨提議馬歇爾參加國共談判,我們可以提議英國、蘇聯參加停戰、受降、恢複交通等談判。因為這些問題的解決牽涉很廣,如前線委員會技術司令部等,能有英蘇參加均較好。如做不到即作罷。
1月13日國民黨當局宣布,凡東北境內的一切敵產均歸中國政府所有。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告訴蔣介石,蘇聯政府認為中國政府這一聲明“既無根據,且無效力”。
1月30日美駐蘇大使哈裏曼和馬歇爾就東北敵產問題向美國國務院提出一份報告。報告中說:蔣介石對哈裏曼講:“馬利諾夫斯基表示俄國人願意把這批設備留在滿洲,倘若他們得到這些企業的股票的話。他們要求得到重工業股份的51%,輕工業股份的49%,蔣介石不同意這樣做。但蔣說‘為了防止俄國人拆除這批設備,從而破壞滿洲的經濟生活,他願意把許多企業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的利益給俄國人’。哈裏曼則認為:‘如果我們默許俄國人要求中國讓與這些重要的工礦企業中的利益以換取他們放棄戰利品的要求,那麼俄國就會控製滿洲的工業和經濟,從而嚴重地影響美國的商業利益和整個門戶開放政策’。”
2月11日雅爾塔秘密協定簽訂一年之後,在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三地同時公布。
2月26日馬利諾夫斯基的參謀長向報界發表聲明,談到蘇軍撤退稍為緩慢的原因時說:“由於中國(國民黨)軍隊開抵蘇軍駐防區域過於緩慢,因此,在許多情況下,蘇軍指揮部也隻得延緩撤兵。……中國政府曾屢次向蘇軍指揮部要求,等待中國軍隊到達後,蘇軍再行撤退,蘇軍指揮部不能不估計到這一情況。”至於其他原因,聲明說是由於東北鐵路遭到“嚴重破壞”、“煤炭缺乏”以及“氣候條件”等等。聲明最後強調指出:“蘇軍指揮部肯定蘇軍自滿洲撤退,將在美國陸軍從中國撤退以前完成。無論如何不能遲於這一時間。”
3月20日蘇聯政府通知重慶國民政府,蘇軍撤退將於4月底完成。
5月3日駐中國東北蘇軍全部撤走。
5月杜魯門派考察團來中國進行兩個月的調查。據考察團估計,蘇軍拆運東北工業設備的價值共八億五千八百萬美元,而彌補轉移、損壞和一般損失的全部重建費用,約達二十億美元。
1947年
1月29日蘇聯《消息報》公布把作為賠償而從滿洲拆除的設備的總價值定為九千七百萬美元。
9月22日—10月5日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德國、意大利等九國共產黨與工人黨代表在波蘭華沙舉行會議,通過《關於國際形勢的宣言》,號召全世界人民起來反對帝國主義奴役計劃。
10月5日成立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機關刊物為《爭取持久和平,爭取人民民主》(1956年4月17日,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解散)。
11月6日新華社發表紀念十月革命三十周年社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論指出:當人類命運所係的偉大反法西斯戰爭以蘇聯的決定性的打擊而勝利結束的時候,來慶祝十月革命節三十周年,蘇聯的力量和威信已達到空前的高度。十月革命打開了帝國主義統治的第一個缺口,三十年後的今天,帝國主義戰線不但在蘇聯而且在整個東歐、在中國也已被衝破,整個資本主義體係被大大削弱了,然而帝國主義和各國反動派仍舊迷信帝國主義紙老虎的拜物教,我們必須用偉大十月革命的曆史教訓來喚起各國廣大人民群眾,克服過低估計自己,過高估計敵人力量的危險。社論最後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能戰鬥的民族,俄羅斯人在十月革命以來所創造的戰勝帝國主義與國內反動派的偉績,中國人民也能創造出來,今後數年的時間,必能證明這一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已是燎原的時候了。”
1948年
2月10日斯大林同南共卡德爾、巴卡裏奇、傑拉斯談話說:“戰後我們曾邀請中國同誌來莫斯科討論中國的形勢,我們坦率地告訴他們,我們認為,在中國開展武裝鬥爭是沒有前途的,中國的同誌們應當找到某種同蔣介石妥協相處的安排,他們應當參加蔣介石的政府,並解散他們的軍隊。”“但是,他們集合力量組織了軍隊,並且像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他們正在打敗蔣介石的軍隊。目前從中國的情形來看,我們承認我們是錯誤的,這證明對的是中國同誌,而不是蘇聯同誌。”
11月為紀念十月革命三十一周年,毛澤東為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機關刊物《爭取持久和平,爭取人民民主》寫了題為《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的論文。文章指出:以蘇聯為首的世界革命統一戰線,戰勝了法西斯主義的德意日,這是十月革命的結果。文章還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以後,美國帝國主義及其在各國的走狗,正在瘋狂地準備著新的世界戰爭。這個敵人還是有力量的,全世界革命力量必須團結起來,組成以蘇聯為首的反對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遵循正確的政策,否則就不能勝利。另外,這個敵人,由於它內部矛盾重重,它又是虛弱的,是能夠被戰勝的,“對於敵人力量的過高估計和對於革命力量的估計不足,將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文章最後指出:“中國人民是勇敢的,中國共產黨也是勇敢的,他們一定要解放全中國。”
1949年
1月1日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幻想再次玩弄和平陰謀,以便取得喘息時間,保存實力,卷土重來。一些資產階級右翼也希望在中國再次出現曆史上的“南北朝”或“三分天下”。
同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了新年獻辭《將革命進行到底》。號召黨和人民必須把革命進行到底,決不能半途而廢,並告誡一些朋友們,決不能憐惜敵人,要同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共同努力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
1月4日國民黨政府的張治中向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私人顧問付經波說:“中共決心打下去,可並不是由於蘇聯的關係。蘇聯隻勸告他們沿著長江停止進軍。”
2月米高揚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中共中央就形勢與建國等問題交換意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接見了他。米高揚在中國住了七天。
4月21日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以後,人民解放軍遵照毛澤東、朱德的命令,在西起九江、東至江陰長達五百餘公裏的戰線上,強渡長江,徹底摧毀敵人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6月30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文章公開宣告我們“一邊倒”。指出:“孫中山的四十年經驗和共產黨的二十八年經驗教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中國人民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牆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我們反對倒向帝國主義一邊的蔣介石反動派,我們也反對第三條道路的幻想。”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