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0年底,米夫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來到中國,1931年1月,以共產國際使者身份出席了在上海舉行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支持王明等人在黨內取得領導地位。六屆四中全會以後,米夫返回蘇聯。王明也擔任了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職務。1932年編輯了他從1926年到1931年寫的關於中國的文選。1933-1934年,他為共產國際刊物撰寫了關於中國問題的文件,散布了許多關於中國革命的“左”的觀點。1933年12月以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名義在共產國際執委第十三次擴大全會上講演。從1934-1937年,他編輯關於中國問題的著作,於1938年去世。
中山大學第三任校長是威格爾。威格爾是一個教育家,老布爾什維克。被任命為中山大學校長之前,在莫斯科的很多大學任過教。當中山大學在人數越來越多的工農學生要求根本改變教育計劃的壓力下,作為一個富有經驗的教育家的威格爾被指定來擔任這一工作。他對學生非常關心。他在擔任校長的同時,還被任命為《中國問題》雜誌的編委,這是1929年起在莫斯科出版的季刊,他稱得上是蘇聯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之一。
威格爾當“中大”校長時,正值“中大”清黨,處在一片混亂之中。1930年,“中大”正式宣告停辦,威格爾離開了學校。
“中大”校長下設秘書處、總務處和教務處。秘書長由波哥裏耶夫等擔任;總務處處長由維索梯擔任,在這個處工作的有楊明齋等人;教務主任由伊格納托夫擔任。
1928年以後,學校增設中國同誌擔任校領導副職,王保禮、李竹聲等先後擔任副校長;殷鑒等擔任教務處副主任職務。
這所學校的經費,包括學生的衣、食、住、行、圖書、文具、寒暑假費用,回國路費等全由校方負擔。
“中大”還有三個附屬機構—中國問題研究所、翻譯局、中文印刷所。“中大”還編譯出版《國際評論》中文周刊。
@@@三、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教學活動
“中大”教學目的和課程設置的出發點:
(1)學習的目標在於培訓熟練的政治工作人員,並非培養科學家,不設自然科學。
(2)為適應中國革命迅速發展的需要,訓練政工人員必須速成,講究實效,學習期限為兩年。
(3)理論和實踐並重,學生既要具備群眾工作的能力,又要具備軍事指揮的才幹。
(4)除了學習書本理論外,必須對蘇聯黨、政、軍等進行現場考察。
從上述各點出發,“中大”的課程安排如下:
(1)俄語。俄語是第一學年最重要的必修課,也是決定一個學生是否及格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俄語外還可選修第二門外語,如英語、法語或德語。
(2)曆史。曆史課包括: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俄國革命史、東方革命運動史、西方革命運動史。所有上述各科曆史都是厚今薄古,重點是講授近現代史。
(3)哲學。這門課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學生們被這門新鮮學科吸引住了。
(4)政治經濟學。這門課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因《資本論》很難讀懂,用考茨基的《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作教材。
(5)經濟地理。
(6)列寧主義。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在莫斯科斯維爾德洛夫大學作了一連串的講演,係統地闡述了他對列寧主義的解釋。他第一次提出列寧主義的命題。他的這些演講以《論列寧主義基礎》為題,編印成書作為教材。這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
(7)軍事學。這是一門重要的課程,是中山大學特色之一,開設這門課程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是中國革命的實踐需要。這門課程進行得十分認真細致,由高級軍官擔任教官,他們當中有師長、大校。中山大學軍事研究室主任阿基莫夫,是一位空軍聯隊指揮官。
在軍事研究室裏陳列著各種普通的武器如:大炮、步槍、機槍、手榴彈、榴彈炮,還有各種地形沙盤,作為正規課堂教學的補充。在這個研究室講解各種武器的結構和使用。校方還經常組織學生去莫斯科附近的軍事院校參觀和附近兵營去打靶。暑假期間,所有男生都要穿上軍裝,住到莫斯科附近的某一處兵營去接受野營訓練。
除了上述各門課程外,還有黨的建設、蘇維埃建設和工人運動等。擔任講授的教師都是從蘇聯各大學抽調來的有聲望的老黨員教授。如教經濟學的是馬丁諾夫、利浦曼等,教西方革命史的是瓦克斯,教中國革命運動史的是拉狄克。此外,在學生中挑選了一些黨員如張聞天、陳紹禹、秦邦憲、董亦湘、傅勝蘭、王稼祥、沈誌遠等充當助教(翻譯)。
蘇共、共產國際領導人也時常來校作重要報告。如斯大林於1927年5月13日作《和中山大學學生的談話》,在三個小時的報告中,回答了十個問題;布哈林講過宣傳工作;羅佐夫斯基講過國際職工運動;克魯普斯卡婭作過《共產主義教育》的報告。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張國燾、周恩來、向忠發、瞿秋白、陸定一、鄧中夏,關向應等來校作過報告。赴蘇聯訪問的國民黨人胡漢民、馮玉祥、於右任等人也來“中大”講演。宋慶齡、陳友仁也曾訪問過“中大”,並在“中大”舉行的招待會上講了話。
※※第二節 共產國際和蘇聯援助馮玉樣國民軍,支持國民會議運動
@@@一、北京政變,共產國際和蘇聯對馮玉祥的支援
1924年10月23日,直係將領馮玉祥發動政變,推翻了曹錕、吳佩孚把持的北京政府。北京政變後,馮玉祥把自己的部隊,改稱為國民軍。馮玉祥為國民軍第一軍,駐察、綏;胡景翼為國民軍第二軍,駐河南;孫嶽為國民軍第三軍,駐陝西。通電孫中山立即北上,共商全國統一大計。
正如幫助孫中山一樣,共產國際和蘇聯,對於馮玉祥采取了聯合、支援的方針。因為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等,都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援助馮玉祥國民軍,反對奉、直軍閥,必然會削弱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勢力。這樣,從1924年秋起,共產國際和蘇聯,對馮玉祥國民軍,給予了積極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