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勞動二重性學說
D。 勞動力商品理論
5. 一本書售價18 元5 角, 這裏的 “元、角” 是 ( )
A。 價格標準
B。 價值尺度
C。 觀念貨幣
D。 貨幣價值
6.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是 ( )
A。 生產的日益社會化
B。 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
C。 國內有效需求的擴大
D。 生產集中程度的提高
7. 毛澤東指出, 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是 ( )
A。 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
B。 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
C。 認清中國社會的特殊國情
D。 認清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8. 1930 年5 月, 毛澤東的 《反對本本主義》( )
A。 論證了土地革命、武裝鬥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的關係
B。 孕育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方麵的思想
C。 提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任務
D。 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9. 中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的過程中, 在利潤分配上采 取的政策是
( )
A。 統籌兼顧
B。 勞資兩利
C。 公私兼顧
D。 四馬分肥
10.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 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 ( )
A。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B。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鞏固社會主義製度
C。 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D。 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11. 當前,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指 ( )
A。 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
B。 由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
C。 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D。 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12. 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提是 ( )
A。 實現兩岸三通
B。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C。 發展兩岸經貿關係
D。 促進兩岸關係良性互動
1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認為,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屬於 ( )
A。 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
B。 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
C。 不同的經濟製度的範疇
D。 不同的生產關係的範疇
14.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 ( )
A。 人民當家作主
B。 人民民主專政
C。 人民代表大會製度
D。 人民參與國家管理
15. 中國共產黨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 《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 指出, 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 核心問題是 ( )
A。 堅持理論聯係實際
B。 加強黨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C。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
D。 健全製度, 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各種不良作風
二、選擇題Ⅱ ( 共15 題, 每題2 分, 共30 分)
16. 孫中山先生指出, 人的認識過程是 “以行而求知, 因知以進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進於行”。這一思想表明了 ( )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進
D。 行先知後
E。 行難知易
17. 從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來看, “畫餅不能充饑”, 這是因為 ( )
A。 精神與物質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對物質具有相對獨立性
C。 精神不能轉化為物質
D。 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不等同於事物自身
E。 觀念的東西不能代替物質的東西
18. 馬克思主義認為, 人的全麵發展 ( )
A。 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
B。 是一個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曆史過程
C。 是社會發展的目的
D。 既是社會發展的結果, 又是社會發展的原因
E。 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
19. 對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分析的意義在於揭示 ( )
A。 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資本運動所采取的形式
B。 可變資本是工人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C。 不僅可變資本而且全部資本都是工人勞動創造的
D。 工人的個人消費不過是為資本家再生產勞動力
E。 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是物質資料再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20.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 )
A。 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批判、繼承和發展
B。 是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
C。 是研究價值分配的理論
D。 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奠定了理論基礎
E。 是隨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
21. 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 )
A。 價值便轉化為生產價格
B。 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總額與剩餘價值總額不相等
C。 有些部門獲得的利潤高於本部門生產的剩餘價值
D。 有些部門獲得的利潤低於本部門生產的剩餘價值
E。 生產價格的變動不再以價值的變動為基礎
22. 毛澤東在 《〈共產黨人〉發刊詞》 中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認為正確地理解了這些問題及其相互關係, 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這些基本問題是 ( )
A。 革命轉變問題
B。 統一戰線問題
C。 武裝鬥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