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條簽去修雙腳,
嗅袋煙來剃個頭。
等戲開台尋坐凳,
看汪班內老名優。
商業的繁榮帶動了揚州經濟的繁榮,使揚州最終成為一個消費城市。蘇幫商業文化的一些現象逐漸被揚州市民傳承下來,逐漸演變成為他們生活習慣的固定程式。說到老揚州人的生活習慣,不少人會想起兩句話:“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兩句話是對當時的有錢人和市民階層日常生活的真實反映。先說“皮包水”。顧名思義,即胃裏包水。李鬥《揚州畫舫錄》裏記述:“吾鄉茶肆,甲天下,多有以此為業者。”可見揚州人喜歡“皮包水”由來已久。
揚州著名的茶社有幾十家,但資格最老的要屬冶春茶社,已有200多年曆史。清代康熙年間,揚州府推官王士禎邀集眾多文人修禊虹橋,專門用“冶春詞”作題寫詩,冶春茶社的店號名稱就是根據“冶春詞”起的。揚州人對冶春茶社很熟悉,來這裏“皮包水”的茶客實在不少。
運河邊的“景吉泰”茶莊是外地來揚州經商的人聯絡同鄉、聚議商事的地方。景吉泰之所以獲得信譽,關鍵在於這家店對茶葉的加工要求極為嚴格,這主要表現在:篩選嚴格,焙製時火候嚴格,烤好的茶葉貯存嚴格,同時茶葉的包裝也很講究,可作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揚州的茶社,泡茶十分講究,是用揚州本地珠蘭、浙江龍井、安徽魁針配製而成。取珠蘭的香、龍井的味、魁針的色,融於一壺,名曰“魁龍珠”,色香味俱佳,且可多次羼泡仍色味不減。通常揚州人吃茶也根據不同情形分為“倒茶”、“衝茶”和“泡茶”三種。“倒茶”即隨倒隨喝已經泡好的茶;“衝茶”是將茶葉放在小茶壺裏,泡出濃濃的茶鹵子,再摻進適量白開水後飲用。“泡茶”是將茶葉放在杯中,隨時衝泡。“倒茶”和“衝茶”一般都使用帶把兒的茶壺和茶杯。但是“泡茶”卻很講究。首先茶具就很講究,要用茶碗、茶蓋、茶托齊全的茶具,稱“蓋碗茶”。同時斟茶也很講究。往往茶房斟茶都是帶有表演性的,很吸引人。
.各家茶社為了適應顧客的需要,除備好香茗保證顧客“皮包水”以外,還準備了各種別具特色的風味食品,如冶春茶社的四色鍋餅、四色洗沙、棗泥、水晶、蔥油、香酥爽口、甜鹹兼備、黃橋燒餅、蔥油火燒、徽州薄餅等。最負盛名的當數富春茶社的點心,花色繁多,約有120多種。常年供應的有生肉包、洗沙包、幹菜包、青菜包、水晶包、金絲卷等。以三丁包子、翡翠燒賣和千層油糕最為出名,被譽為揚州名點“三絕”。凡進茶社吃茶的同時還可以點進各類風味茶點。一壺香茗,再來一碗煮千絲或一碟燙千絲,或者一盤肴肉、幾籠雜色點心。如果一壺茶上午喝不完,臨走時隻要將壺蓋翻個身,跑堂的會給你保管好,留到下午你來時拿給你,讓你繼續喝。
茶社是揚州人進行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像蘇州茶社一樣,揚州茶社裏有解決糾紛說理的,有家長請媒人吃謝媒茶的,除此以外,茶社還是商人談生意經、名藝收徒、暴發戶與破落戶談房產田地買賣和親朋好友、鄰裏之間交流感情的場所。所以在揚州,各家茶社從早到晚都茶客不斷,熱鬧非凡。開茶社的商人們正是將茶樓的經營與揚州市民的日常生活聯係在一起,所以才收到了不俗的效益。揚州的蘇幫商人不僅是在經營商業,更是在經營一種人與人之間最和諧溫馨的關係,或者是在經營一種輕鬆休閑的氛圍,所以揚州茶樓所具有的人文關懷是其經久不衰的秘密。
再說“水包皮”。用水“包”皮是指在浴室洗澡。揚州有句歇後語說的好“享受洞房花燭夜不如享受開水燙腳”,充分表現出揚州人對“水包皮”的喜愛。揚州的老浴池,無論是從裝修還是從設施配置都很簡單,但是很實用。一般浴池上麵蓋著粗木條製成的欄架,洗浴的人可以躺在上麵享受池裏熱水騰起的水蒸氣,很像現在桑拿浴中的濕蒸。大池裏的水溫度恰到好處,熱而不燙,若是浴客把全身都泡在水裏就成了真正的水包皮。這裏還給“小浴客們”設有專池。由此可見,揚州浴池的老板們在經營的同時不但很注重人文關懷,更注重的是一種對“水包皮”文化的滲透,揚州的洗浴業正是在這種經營理念的指引下,才生意興隆、客源不斷的。
在揚州“三把刀”是非常有名的。一把是廚師用的廚刀,一把是修腳師傅用的修腳刀,還有一把是理發師用的剃頭刀。揚州的修腳刀有好多種,有的用於挖雞眼,有的用於拿嵌指,有的用於片老皮。過去揚州理發師的所有理發工具規定重量加起來是二斤十三兩四分五錢,二斤代表“南北二京”,十三兩代表“天下十三省”,四分代表“四海”,五錢代表“五湖”。有些老浴客從浴池裏出來,坐上浴池外麵的石凳,理發師傅手裏拿一把雪亮的剃刀,三下五除二,就給他刮盡滿臉的胡子,或剃出一個大光頭,動作是那麼嫻熟利落,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