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鮮味美飄香 揚州美食叫響(1 / 1)

午餐法海日西斜,

子鴨清蒸大似鴉。

才得老秀生別記,

豬頭分啖小銀家。

我們常聽人說:“吃在揚州”。這是因為揚州的美食聞名全國。由於揚州人愛吃會吃,加上揚州的蘇商中有很多都是餐飲業的食神級人物。餐飲業中的蘇商是蘇幫商人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久而久之,揚州的餐飲文化形成了一定規模。在揚州不乏年代久遠的老字號。像冶春、富春、菜根香、共和春等等。

說起揚州美食的曆史,那真是相當悠久了。而史書上記載最多的,當然要屬曆朝曆代皇帝由於對揚州美食的偏愛而留下的故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後,就將揚州菜肴列為宮廷禦膳。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經三下江南。每次隻要下榻揚州,揚州的官吏、鹽商勢必都要大擺宴席,席間揚州美味有上百種,再配上各種鮮果小碟,簡直可以和“滿漢全席”媲美了。

揚州菜係的傳統名菜種類繁多,但是揚州的“三頭”即清燉獅子頭、拆燴鰱子頭、扒燒整豬頭,可是享譽海外的名菜!

第一頭“獅子頭”,它的選料就十分講究。肉一定要選用新鮮的五花肋條肉且肥六瘦四,選好肉再剁成餡,拌進調料,做成一個個大而圓的獅子頭。不僅如此,獅子頭在不同季節,采用的配料也不盡相同。第二頭“拆燴鰱子頭”鰱魚雖然是魚中的下品,但拆燴鰱子頭是揚州菜中的佳品。一般都要選取8斤以上的大鰱魚頭來拆燴,做好後,鰱魚唇邊的肉肥嫩美味,魚腦及骨髓噴香爽滑、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第三頭扒燒豬頭。這道菜主要以冰糖為佐料,很是講究火功,所扒燒的豬頭要達到酥爛脫骨卻不失其形的水平,可見製作工藝之講究。

煮千絲和燙千絲就是最普通卻久享盛譽的揚州家常菜。說起煮千絲當然屬富春茶社的“富春千絲”最為有名。富春茶社是一家久享盛名的百年老店,清光緒十一年由揚州人陳藹亭創辦,開始時是專營花草買賣的,叫富春花局。到了清朝末年陳藹亭的兒子陳步雲改花草營生為茶座,改名富春茶社。

千絲,實際上就是豆腐。“富春千絲”選用的白豆腐幹是自己店裏特製的,且製作千絲的刀工極其精細,每塊豆腐幹都切得細如發絲,配料豐富,有香菇、冬筍、木耳、海米、幹貝、魷魚絲等,將這些配好佐料的千絲放在高湯裏一煮,上菜時再浸以雞湯。吃上一口,簡直細嫩鮮美到極致。就是這道小菜成為富春茶社吸引客源的招牌菜,許多客人是慕“富春千絲”之名而來,這就使得茶社生意十分紅火。

而對於大眾的普通飲食,揚州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共和春的蝦籽餃麵,陳共和春餃麵店始建於1930,店裏有一種特製的壓麵板,有長長的木製手柄,壓麵時人要坐在柄上跳壓,這樣壓出的麵,下鍋不爛不粘,入口爽滑。用這種麵做成的餃子,皮薄肉鮮,餃子邊像荷葉,煮熟後餃頭翻上,像朵朵白色的荷花飄在鍋裏。要是把餃麵下進蝦籽湯鍋裏,那種經夏天的烈日曬幹的蝦籽特濃的鮮味就滲入餃麵之中,味道之鮮美可想而知。

無論是名菜還是家常便飯,揚州的餐飲商人們都會下一番工夫。他們懂得在注重商品質量的基礎上,打造知名品牌,開發新品種。最關鍵的是揚州的蘇幫商人將吳地文化融入到了他們所經營的領域,是真正的文化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