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奎和靈哥的馬車同時到達東門,又同時到達西門,不分勝負。
被撞傷的人在西門口等著他們賠錢治傷,兩位闊少抱著有錢能解決任何事的心理,他們各掏出一大把銀票朝那些人扔去,讓那些人在地上胡亂撿著。
侯奎和靈哥覺得還未盡興,於是又出了個新招,用錢票點火吃水煙鬥富,看誰吃得快,燒得多。當下,各人麵前放了很厚一疊錢票,一張錢票是一千文。當時二十文就可買到一斤麵粉,一張錢票被燒掉就相當於燒掉了五十斤白麵。這種鬥富的方法,真是到了世間罕見的地步。他們將一張張錢票點上火開始吃水煙。看著一張張一千文的錢票瞬間化為灰燼,周圍那些看熱鬧的窮苦百姓真是心驚肉跳。
侯奎隻活了43歲就一命嗚呼了,幸虧沒趕上家業敗落的時候。
辛亥革命後,侯氏各地商號接連被搶、被燒,紛紛倒閉。即使是這樣,侯氏家族的那些太太少爺們仍然過著養尊處優、腐化奢侈的生活。他們大量吸食鴉片,每頓必須是酒肉海味,真是驢倒了,架子還在。經濟清人吸食鴉片圖來源斷絕時,坐吃山空,靠出賣財產過活。到了抗戰前夕,顯赫一時的侯氏家族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甚至侯家的末代子孫侯崇基已是食不果腹。不久,日軍侵入山西,侯崇基竟然因煙癮發作和凍餓交加,死在自家後房裏。
曹三喜 賣豆腐 吃苦發財
曹家發跡於明末清初,擁資數百萬,聲勢顯赫二百餘年,是山西著名的富商之一。太穀一向是商業發達之地,被人譽為“金太穀”“小北京”“華爾街”,經商風氣盛行一時。太穀城鄉參與商業活動者幾乎占全縣成年男子的半數以上。太穀城內也先後出現了著名的富商大賈,如太穀的“黨家、杜家、白家、孫家、孟家、孔家、趙家”等八大家,以及“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裏喬家”等,都是腰纏萬貫的巨商,而曹家是其中的佼佼者。曹氏最初住在晉源縣花塔村(今屬太原市南郊區),明洪武年間遷到太穀縣北恍村。
曹家發跡開始於明末清初的曹三喜。當時他因家貧外出謀生,跟隨闖關東的人到東北三座塔(在今天遼寧朝陽縣),租地種菜、豆為生。略有積蓄後,便與當地人合夥做賣豆腐生意,當地人提供作坊,曹三喜提供資金、技術和勞力。用所種的豆子磨成豆腐出賣,用豆腐渣養豬。由於他的豆腐做得好,買賣公道,周圍的人都願意買他的豆腐,買賣興隆。辛苦經營多年,日漸發達。後來,那位合夥人提出與曹三喜分夥各自經營。可是兩人都不識字,賣豆腐生意沒有收支賬簿,錢財分不清楚,兩人因此發生爭執,到衙門打起官司。地方官勸曹三喜說:“你是外地人,就吃點虧分夥算了。”曹三喜於是把多一半的資產分給了當地人,就這樣和那人分了夥。從這以後,曹三喜還是做豆腐生意,他薄利多銷,買賣十分興隆。而當地那人自分夥後,由於經營不善,生意很清淡,後來又把生意頂給了曹三喜。從此曹三喜更加勤奮。隨著三座塔地方的繁榮,人口的增加,清政府設立了朝陽縣。由於曹氏在該地早已開辦有商鋪,所以當地有“先有曹家號,後有朝陽縣”的說法。此後曹三喜又將商號開辦到赤峰、林源及建昌等地,經營範圍也擴展為雜貨業、典當業、釀酒業。後來又在沈陽、四平、錦州等地設立商號。到清兵入關時,關外七廳都有曹氏商號,這樣曹氏成為關外大商。清兵入關後,他向關內發展,太穀有旱碼曹家大院主樓頭的稱呼,在1935年正太鐵路通車前,太穀一直是山西省的交通樞紐,兩淮商貨入太原達蒙古,都要經太行山的子洪口或範村口在太穀落腳。從河西走廊甘肅、涼州及寧夏、伊克昭盟等地的皮毛、藥材等貨物,渡黃河經磧口、汾陽到太穀集散。曹家在東北發跡後,深知太穀在商務地理上的要緊位置,遂將商務中心和家業轉回太穀發展。他首先在原籍太穀設商號,後來商業興盛時又在華北、西北各商埠設號。
曹三喜致富後,把資產分給七個兒子,不過在商業上仍然合資經營,七家各出資10萬兩,組成總管理處,稱曹七合,後來因為一個兒子出門承嗣,又把曹七合改為六德公。六門各有堂名,分別是懷義堂、罄義堂、留青堂、三多堂、五貴堂等。他們合資辦的商業到清道光、鹹豐時達到鼎盛,代表曹家豪富的珍玩室成為擁有遍及全國商號640餘座,資產高達1200萬白銀,雇員有37000人的商業巨族。有人說:“有麻雀飛過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號。”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曹家的商號的確分布很廣:濟南、徐州、蘭州、太原、天津、北京、沈陽、錦州、四平、張家口、黎城、屯留、太穀、長子、榆次等,在新疆庫倫、莫斯科伊爾庫茨克等地也設有曹氏商號。其經營範圍很廣,如綢緞、布匹、呢絨、顏料、藥材、皮毛、雜貨、洋貨、茶葉、賬莊、典當、錢莊、票號等。曹氏在商業經營上合資共管,在家庭的經濟上則各門自立。
東北的烏拉草值得一提的是,曹家經商富於開拓性,涉外行業在其經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以設在太穀礪金德賬莊、三晉川商號為大本營,以彩霞蔚綢緞莊的名義出資,在張家口、赤峰、天津、濟南、徐州等地開設商號、分號。又在俄、英、日、朝等國開設字號,專營茶葉、煙、綢緞、紗、絹等貿易。設在張家口的大型商號——“錦泰亨”,在庫倫、恰克圖、莫斯科設立“錦泰亨”小號,在倫敦設立“錦泰亨”駐莊。在朝鮮、日本設立“三晉川”駐莊,分別向歐、亞等地開展貿易,經營茶葉、絲綢等物品。僅張家口的“錦泰亨”,轉往俄國各地的綢緞每年就達萬餘匹。貨銷後又販回俄國毛毯、呢絨、金砂等貨物,獲利無數。曹家開展外采業務,獲利也很豐厚。曹氏從同治、光緒年間就聘雇外國商人大辦外采生意。在天津、張家口、平泉等地都有“彩霞蔚”和“三晉川”的跑外老板,與英、美、德、法、日等國商人洋行掛鉤,曹家大院的角樓或駐國外洽談業務,采辦洋貨,銷往關內各地。如平泉“三通當”賬莊特聘日本商人大野擔任該商號辦貨老板,出入日本采購商品或者進行彙兌達十年之久,既溝通了中日民間的貿易往來,又從中獲得了巨額利潤。在乾隆、道光年間曹家商業達到鼎盛時期,據北恍村村史資料記載,至民國27年(1938)統計,曹家經商300年,商號發展到640多座,經營行業達20多種,資產達1200萬兩白銀,雇用掌櫃、夥計達37000人之多,商號遍及國內外。其中,曹氏商業的主體“三多堂”就有商號400餘座,資本達600餘萬兩白銀。
曹家經商的特點之一是錢莊、當鋪、糧店、燒鍋及雜貨五位一體。當鋪利潤投放錢莊,充實錢莊資金,錢莊放貸所得厚利支援糧店囤積居奇,轉手得利。糧店又將其所得投入燒鍋、雜貨等商號,以謀取利潤。通過各商號之間以及商號與錢莊、錢莊與錢莊之間的相互拆借,抽疲轉快,相得益彰共同發展。這樣,曹家建立起一個密切合作、相互支援的經營體係。
在曹家六門中,以三多堂最盛,在曹培義當家時,家財有300萬兩,年開支3000餘兩。到曹中美當家時,家財600萬兩,年開支萬兩。曹氏商號用人,剛開始以曹氏家族為主,後來商業發展,家族的人不夠用,用人範圍才有所擴大,但選用的人員必須是山西人。曹家商號的選用經理有的是各大掌櫃舉薦的,有時會在夥友中提拔。被舉薦者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業務經驗,被提拔者必須有一定功績,否則沒有資格任職。曹氏經商,十分重視任用人才,而且一旦被聘用,就很信任,放手放權。據說,沈陽富生峻錢莊開辦時,曾聘一位掌櫃。不料幾年以後,這個掌櫃把財東拿出的本錢賠了個精光,但是曹財東聽了這位掌櫃講述的賠錢原因後,不但不責怪他,反而問他還敢不敢幹,這位掌櫃十分自信,表示還敢再幹,領了本錢回沈陽再幹。不想過了幾年,這位掌櫃把新領的本錢又賠光了。盡管如此,曹財東仍然信任他,又第三次給他本錢讓他再幹。這位掌櫃這一次沒有辜負財東的重托,幾年工夫不僅賺回了前兩次虧損的銀兩,而且大獲其利,並新開辦了富盛泉、富盛成、富盛長、富盛義四家分號。由於曹氏在用人上重視真才實學,他們的商號中有很多生財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