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3)(2 / 3)

喬貴發帶著一點積蓄去其他地方租種土地,重操舊業種地放羊。過了一年,口外糧食豐收,秦氏乘糧價便宜時購買了一大批黃豆,想著為以後做豆腐生豆芽儲藏原料,沒想到第二年口外黃豆顆粒無收,黃豆價格漲了數倍,秦氏乘機將黃豆全部賣出,大賺了一筆。他馬上給喬貴發捎口信,讓他趕回共同再做買賣。他們的生意紅紅火火地又一次發展了起來,在喬貴發去世之前,終於創下了一片家業。由於其後繼有人,喬家家業不斷擴大,終於成為一方巨商。晉商家族大都經曆著與喬家相同或相近的發家經曆。

曹氏商業的創始人是曹三喜。曹氏始祖曹邦彥,由太原流落到太古北洸村,到曹三喜這一代已是家徒四壁,再加上旱災連年,無法度日,16歲的曹三喜不願過這種貧困的生活,於是一個人背起行囊,流浪關東,在東北一個叫三座塔村的地方落腳,一開始租種土地,種植蔬菜和大豆。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略有積蓄後,與當地一個叫王義的人合夥做生意,以收獲的大豆磨豆腐賺錢,用豆腐渣養豬,買賣日益紅火起來。合夥人見生意有利可圖,提出與三喜分開各自經營。分財產時,兩個文盲向來無賬記載,一個說多,一個說少,爭執了半天也沒結果,不得已告到縣衙。三喜為人憨厚,聽從官方判決,就多讓與本地人。從此三喜更加勤奮,由磨豆腐養豬向加工釀酒發展,將山西釀酒業推廣到這裏。

山西製酒業曆史悠久。著名的貴州茅台酒,據說是首先由陝西商人改造後,清朝時山西商人在這一基礎上以汾酒製法,再次進行改造而興盛的。山西人善於釀酒,多出名酒,尤其山西杏花汾酒曆史悠久,色香味俱佳。汾酒原名汾清,又有羊羔酒、汾州乾和酒等別稱。明人王世禎說:“羊羔酒出汾州、孝義等縣,白色,瑩澈如冰,清美饒風味。”清代,汾酒以色香蜜甜而聞名。清乾隆年間曹樹穀曾作《汾酒曲》:

味澈中邊蜜樣甜,

甕頭青更色香兼。

長街恰付登瀛處,

處處街頭揭翠簾。

甘露堂皇釀法疏,

空勞春鳥勸醍醐。

酒人好辦行春馬,

曾到杏花深處無。

神品真成九釀漿,

居然遷地弗能良。

申明亭畔新淘井,

水重依稀亞蟹黃。

沽道何妨托一厘,

家家釀酒有新傳。

當壚半屬盧生裔,

傾酒情深懶學仙。

玉瓶不讓穀溪春,

和入青韶味倍純。

最是新年佳釀熟,

又逢鐵鼓賽郎神。

瓊酥玉液漫誇奇,

似此無漸姑射肌。

太白何嚐攜客飲,

醉中細校郭君碑。

火候深時融辣味,

酒花園處寄遐情。

曲生元晏誰能作,

千古隨園有定評。

無限閑愁付酹醽,

停杯坐對人山青。

老王記得高王語,

兩字汾清補酒經。

晉商把汾酒的製作技術傳到了外地,帶動了當地釀酒業的發展。東三省、山東、察哈爾、綏遠各省地方,凡產有高粱、豆、米等原料的都由山西人將製酒技術傳到當地,稱為燒鍋。釀酒作坊在當地叫燒鍋。三座曹家大院塔一帶盛產高粱,釀酒本小利大,三喜的買賣像滾雪球一般快速發展起來。此後,三喜又向赤烽、建昌等地發展,開設雜貨、釀酒、典當等店鋪。再後來又向奉田、錦州、四平等地發展,主要還是經營雜貨、釀酒業。經過幾年拚搏,他創立了“三泰”商號,以此為根基,一大批“三”字商號如三隆皮局、三慶燒鍋、三泰錢莊相繼成立。曹三喜之後,曹家商人輩出,一浪高過一浪。在一代代人的經營下,曹家成為雄踞一方的豪商巨賈。清乾隆年間,三座塔村改製為朝陽縣,民諺有:“先有曹家店,後有朝陽縣。”可見當時曹家對朝陽縣是頗有貢獻的。因曹家是在東北朝陽磨豆腐發家的,曹家商號每年磨豆腐三次,每次磨豆腐經理必須親自向磨神叩頭以乞神靈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