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拐撐起一片藍天——同命運頑強抗爭的王延(2 / 3)

為了鼓勵聾啞青年掌握語言交流能力,他製訂了助學金獎勵製度,凡進西安市聾啞學校學習的殘疾人,殘聯每人每月發助學金40元,平均每年有5名聾啞人得到助學金的資助。

在他的殘疾人資料記事本上,有近50名智力殘疾者。這些人年齡小的上學跟不上級,年齡大的什麼事也不會幹,給家庭帶來了沉重壓力。為了解除這些智殘者家庭的困擾,王延組織大家討論後,決定辦起特殊教育班和工作療養站,讓智殘者學文化、長知識、練身體,待恢複一定功能後,輸送到福利廠,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殘聯為這兩個班每年補助經費5萬餘元,累計支出已達105萬元。至此,凡是西電公司的殘疾人都做到了各得其所。

王延每每講到他辦殘聯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全公司的殘疾人服務。他為殘疾人辦事不講任何條件,不惜任何代價,隻要殘聯能辦到的、能承受得了的,就想辦法去辦,要把西電殘聯辦成西電殘疾人之家。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在解決了殘疾人生活基本出路之後,第二個奮鬥目標就是要向文化知識、精神文明進軍,縮小殘疾人在文化生活、精神享受等方麵和健全人的差距,做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雙豐收。

殘聯辦起的殘疾人綜合服務大樓,為殘疾人開展了一係列的教育、康複、工療、文體等活動。辦起了圖書室,各類書籍達萬冊之多,並為殘疾人送書上門,安排人員每星期五將圖書送到各福利企業,滿足了殘疾人的文化生活和知識需求。建立了康複室,配備了康複器械,定期開放,為殘疾人功能恢複起到了促進作用。修建了殘疾人專用浴池,解除了殘疾人洗澡不便之苦。此外還有特教班、工療站、文體活動室等等,大大改善了殘疾人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活動環境,殘聯每年都為這些活動支出費用平均在10萬元以上。

為活躍殘疾人文化生活,殘聯根據殘疾人的需求,開展廣泛性、多樣性活動,讓每個殘疾人都能在文化娛樂方麵找到自己的位置,為此,又開辦文化活動室,包括書畫室,象棋、跳棋室,橋牌、圍棋室等。

殘聯每年都以不同形式舉行小型運動會,如歌詠比賽、燈謎賽、春節聯歡會、中秋聯誼會、卡拉OK賽、象棋賽、跳棋賽等活動,豐富了殘疾人文化生活,並湧現出書畫、粉筆畫、篆刻、時裝設計、計算機編程等一批成名人才。其中一人參加了國際技能比賽,獲第二名;二人書畫出國展出,四人作品獲得了省、市榮譽獎;殘聯組織的詩歌朗誦榮獲西電集團第一名,演講賽獲西安市第一、二名;輪椅舞蹈曾參加陝西省春節文藝晚會節目表演;特教班的文藝節目被中央電視台錄用。1993年被陝西省殘聯授予“文體活動先進單位”。

同時還組織殘疾人到西安郊外以及鹹陽、北京、大連、洛陽等地春遊。每年還組織重殘人社會觀光,使殘疾人大開了眼界,增強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激情。自從和駐軍39111部隊通信二連、市國稅二分局結成精神文明共建單位後,每年組織重殘人春遊觀光成了一道風景,幾十名重殘人由解放軍和稅務幹部從車上背上背下,再推上輪椅,讓重殘人觀賞西安的名勝風景,使路人都為之感慨。

在體育運動上王延更舍得投入。早在殘聯建立初期,王延就多方聯絡,組建了西北地區第一支輪椅籃球隊,購置了一批體育器械。每年開一次小型體育運動會,培養出了許多體育愛好者。籃球隊先後十多次參與國內比賽,被譽為“西部黑馬”。

殘聯還培養和選拔各項運動健兒,多次參與國際、國內體育大賽,並獲得國際、國內大獎。據統計,西電殘聯的殘疾人運動員參加區級以上比賽的共有131人次,共獲獎牌200枚,其中金牌81枚(獲國際金牌17枚),銀牌63枚(獲國際銀牌14枚),銅牌56枚(獲國際銅牌11枚),並有二人打破世界紀錄,一人在遠南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十佳運動員”稱號。

在開展各項活動的同時,王延還呼籲殘疾人要多掌握文化知識和科技本領。為鼓勵殘疾人奮發向上,殘聯規定,凡拿到一個大專以上文憑增加一級工資。在他的呼籲下,殘疾人開始奮發學習,先後有12名同誌拿上了大專文憑,有4名同誌被評為工程師、經濟師,有3名殘疾人的書畫、篆刻獲得省以上榮譽稱號,有兩名同誌的作品選送國外參展。一名殘疾人工程師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83個國家參加的智能展示會,在計算機編程競賽中獲獎。聾啞職工崔向農,一專多能,每月在廠裏拿頭份工資,最高月份達到1800元。

除此之外,每年的助殘日、中秋節、春節等節日,殘聯都要到60餘戶重殘人和特困戶家庭進行慰問,並送去大米、麵粉、食油、水果等物品及現款,幫他們愉快地度過節日。王延得知一個福利企業因故停產,8名殘疾職工未拿到工資後,每月從殘聯的經費中擠出2000元,送到每個職工手中,一連送了5年,使這8名遭遇天災人禍的殘疾人,及時得到了殘聯的資助。

王延為殘疾人辦事是用一種犧牲自己的精神作為代價的,他心裏裝滿了殘疾人,裝滿了殘疾人事業。他說,殘疾人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和奮鬥目標。我們不但要把殘疾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還要帶領他們奔上幸福的康莊大道。他常告誡殘聯的工作人員說,檢驗你的工作,就是要看你是不是心係殘疾人,根紮幸福泉。

端端正正做事 明明白白做人

王延在事業上的成功與他道德品質的高尚密不可分。他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人,以實際行動溫暖人,以身體力行感化人。大家都願意和他相處,願意向他傾吐肺腑之言,有困難也願意求助於他。本地區的且不說,對於外地江蘇、大連、北京、東北等地的殘疾人,不管南來北往,如果有人在西安遇到困難或麻煩,隻要給他撥個電話,他就會馬上去見麵,要麼將本人領到自己家中管吃管住,要麼自己掏錢為其安排食宿,臨走還給上足夠的路費。

他還在各單位大力支持下,籌集了1萬元,將一名盲女送進寶雞自強中專,籌集3萬餘元將2名重殘人分別送進寶雞福利院和安康福利院,給6名重殘人送去輪椅,為一名重殘人送去電腦,並派專人授教。他為尋找一名雪中迷失的弱智女孩,駕著代步車,跑出十多裏以外,在風雪中呼喊了5個小時,終於找到了她。而他自己卻被凍僵了下肢,整整剜心地痛了一夜。

在他關心過的殘疾人中,有許多他是不相識的,但在對方的心目中,王延的名字和事跡卻深深地紮根於心中。因此,大家給他送了“及時雨”、“小濟公”的雅號。

王延這種品德是從小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的。早在招待所當營業員時,顧客登記後遺忘了物品、錢包,他發現後拄著雙拐到客房裏一個一個查詢,直到把失物交到顧客手中。他的這種簡樸而實在的行為,給顧客留下了永恒的記憶,廣為流傳。因此,招待所迎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新客人。

隨著王延的職務、環境的改變,他這種品德也不斷發揚光大。他的廉潔、磊落、為人處事是有口皆碑的,誰都能講出王延的許多故事。他辦事光明磊落,從不染手財務或錢款,遇到花錢的事,他都要上會集體討論。對每項重大決策,他都反複地征求意見。他經常強調的就是要端端正正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因此,他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西電殘聯已經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堅強凝聚力。

為了光輝夢幻 何懼萬水千山

王延絕不是一個滿足於眼前成就的庸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永遠是個開拓者、進取者、攀登者。

在通往殘疾人開展體育的路上,有一個巨大的障礙,就是體育用品品種單一,而且價格昂貴。一台進口運動輪椅,折合人民幣1萬多元,這在當時是我國許多省、市殘聯都望塵莫及的,也成了王延要組建輪椅籃球隊的絆腳石。然而,敢啃硬骨頭的王延為了給殘疾人提供更廣泛的體育鍛煉機會,竟萌發了生產中國自己的運動輪椅的大膽想法——他要試一試自己的力量,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運動輪椅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技術要求是相當高的,平衡性、穩定性、靈活性、耐撞性以及輕便、快捷等條件都要求得十分嚴格,而且在選材上也特別挑剔。

經過長時間琢磨,一天夜晚,王延帶著工具一個人走進了200多平方米的大廳。他毫不猶豫地對昂貴的日、美進口運動輪椅進行了拆卸“手術”,並將一個個零部件認真地進行精確測量,做了詳細記錄,而後繪出簡單草圖。第二天,他帶著這些草圖跑了十幾個加工單位,最終確定了加工點。接著是在全國範圍內找材料、找備件、找加工單位,終於在上海找到了輪椅外胎,在哈爾濱找到了合適的管材,在鹹陽一個橡膠廠找到了輪椅前輪的加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