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思忖了一陣,他對南漢宸說:“人民幣,是人民自己的貨幣,應當以反映解放區人民從事工農業生產為主。”

“另外,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人民幣是新中國的貨幣。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在票版的正麵和背麵,除了必要的阿拉伯數字外,一律用中文,不能像某些貨幣那樣,摻雜著英文字。”

南漢宸回去,告訴了設計師王益久、沈乃鏞,根據董必武的意見對鈔票重新進行設計,並將董必武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和錢數的一些字也一並帶過去。

兩位設計師很快就設計出10元、20元、50元3種票版來,所有的圖案都是工人、農民搞生產的圖案。

10元的正麵:左側是農民車水,右側是礦井場區;

20元的正麵:左側是農民牽驢馱貨,右側是火車在鐵道上行駛;

50元的正麵:左側是毛驢井邊車水,右側是煤礦的煤車。

以至後來發行的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萬元的票麵,也都沿用這種工農業生產的結構。

重新設計的人民幣版樣很快就通過了中央的審批。

1948年12月1日,就在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成立的當天,第一套50元票的人民幣,由河北省平山縣銀行正式對外發行。

但是,當時處在中國曆史上空前的惡性通貨膨脹時期,人民革命戰爭正在進行,城鄉經濟恢複工作在籌劃之中。因此,當時的人民幣還留存著通貨膨脹的痕跡,是戰爭環境和恢複時期特定條件下的產物,隻實現了戰爭時貨幣整理與統一的任務。

但南漢宸等中國人民銀行領導們早就意識到,在人們日常生產和商品流通中,如果經常要以億元、10億元乃至100億元計價和結算,會給經濟管理帶來許多不便,給人民幣的形象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而且,當時貨幣的麵額種類較多,版別複雜達到62種之多,人民群眾不容易識別。

另外,第一套人民幣紙的質量不好,有的印製質量也比較差,流通中的人民幣磨損、殘存比較普遍,也不利於人民幣的防偽反假工作。

另外大家還考慮到,除了少數幾種人民幣上印有蒙古文、維吾爾文以外,絕大部分隻印有漢文一種文字,不便於人民幣在少數民族地區流通。

經過3年經濟恢複和“一五”計劃的順利實施,全國財經工作實現了統一,金融、物價基本穩定,財政實現了收支平衡並略有結餘。

這時,南漢宸與中國人民銀行其他專家、學者認為,在當前國民經濟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下,鈔票印製工業也從分散走向了集中統一,人民幣印刷技術有了很大提高,發行新人民幣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了。

所以,人民銀行積極向黨中央上報建議,並提出了新人民幣的設計印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