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嫁妝(1 / 2)

生活有時候很無奈,而活著的人卻總是向往著更遠的生活,這就是人們所的希望了,因為有了希望,所以有了奮鬥一詞.因為奮鬥,學子們不惜寒窗十二載,萬人共擠那獨木橋,根基好的,順利度過,走進了世人羨慕的象牙塔——大學。我沒有直接參與那令人心驚肉跳的擠橋考試,選擇了曲線救國的道路。因為在高中參加了一個函授班的學習,高中還沒有畢業,我就有了一個報社的實習記者證。我告別了我的老師和同學,選擇回到生我養我的山村,想憑著的那個方方正正的記者證把山村推出去,讓寂靜的山村也熱鬧熱鬧,擴大山村人們的視野,改變山村貧窮落後的麵貌。

因為聽我是一個記者,父親的一個在機關上班的朋友找到我,我應該去闖一闖,至少得去找鄉上的領導交流一下。畢竟是山高皇帝遠,一個鄉政府的幹部在山村的人們看起來就是很了不起的官了,何況還獨自闖了一回縣政府,文章被幾個報刊雜誌登了出來,父親也覺得窩在家裏沒有什麼前途,於是也鼓勵我去闖一闖。剛出校門的我沒有時髦的采訪包,沒有高檔的采訪筆,也沒有正式的采訪筆記本,連穿著都是清貧無比。當我背著書包,從書包裏拿出鋼筆在一本稿箋上記下我的采訪內容的時候,我是不知道周圍人們的眼光,但不知道圍觀采訪的人們會怎樣看待這樣的一個記者。好在文章很快就在報紙上發表了。後來,當地政府給了我一個聯係人,我每次需要什麼材料就找她,當地政府有什麼重大的事情也找我,當然我聽到有什麼社會新聞的材料也會主動去采訪的。因為不是專業出身的新聞記者,稿子的命中率不是很高,但與機關裏的其他人相比,也算是不錯的了。但我總覺得知識不夠用。為此,我每除了幹家務活、農活,采訪、寫作,還要抽空學習《四川日報》、《四川農村報》、《樂山報》等報刊上的一些新聞,研究他們的寫作方法。

199年春,我正在采訪一個村道建設的稿子,住在一個初中同學的家裏,早晨聽廣播新聞的時候,聽到了四川大學當年要辦首屆新聞專業函授班,招生渠道是成人高考,我匆匆忙忙結束了采訪,回到家連飯都來不及吃,又匆匆忙忙地趕到縣城,四處打聽招生辦的位置,可找到招生辦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我隻好找到在繅絲廠上班的同學那裏借住,第二一早再來。記得空中下著牛毛細雨,我沒有雨傘,頭發絲上粘滿了雨露珍珠,我大大咧咧地用袖子一抹,算作是整理了儀表,怯生生地走進了招生辦,開始了我大學夢。也許是老作弄人,當我出四川大學新聞係的時候,老師們都詫異地看著我:“沒聽過四川大學新聞係要招生啊,你是不是弄錯了?”我肯定地回答:“沒有,肯定沒有,今兒早上的四川新聞聯播的,連播了好幾了,肯定沒錯。”老師見我肯定,對我:“那就是新出的招生單位,我記不住招生代碼,你自己找找看。”著就給了我一摞報紙,我睜大眼睛一個一個地找,一張一張又一張,報名的人來了一撥又一撥,報紙就要看完了,老師也覺得應該放棄了,我還是堅持著要看完,終於在一張新到的報紙上找到了我要報考的四川大學新聞係的招生代碼,可報考成**學需要鄉政府的推薦和證明,我趕緊回到鄉政府,找到管教育的鄉長,辦理了證明,轉身步行了10多裏路,坐車進城。當下午才把手續辦好,回家的班車已經打烊了。我隻好再次住到同學那裏,正好要到新華書店去買幾本複習資料,因為考試的科目裏,我們有幾科是沒有學過的,必須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