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1 / 2)

出路當我背著行李回到山村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兒時的快樂,反而平白無故地增添了許多困惑和無奈.一些很簡單的自然現象,本來可以用科學的理論解釋清楚的,可山村的人們卻不認你的那一套,執拗地認為那是神鬼在作怪,給你扣上一個“書呆子”的帽子。其實,在這之前,我也並不覺得山村人就有多倔強,思想有多僵化,還笑話高中畢業回家的哥哥沒有奔出多大一個來,每囿於自己的地裏。

我是不是山村的第一個女高中生呢?讀者會問。應該不是,但不多,隻有兩三個,因為年代的原因,這些高中畢業生都被安排到了工作崗位。隻是到了我這會兒,時代的要求高了,高中畢業不再安排工作了,因此,我不得不自己尋找自己的處理而已。山村高中以上學曆的女孩子不多,是不是就意味著山村的女孩子生就愚鈍呢?山村的孩子上學啟蒙的年齡普遍較大,而女孩子生比男孩子成熟得早,所以,在學階段,成績優異的大都是女孩子,事隔五六年,進入初中階段學習後,山村的孩子們也步入了青春期,隨著女生初潮的來臨,思想就開始波動,思想集中點開始擴大,擴大到學習以外的地方。而男孩子隨著第二特征的逐漸顯現,變得理性化,思維開始活躍,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成績自然上升。這是生理變化,還有一個社會大環境,那就是山村人家,喜歡早早地就把女孩子推向婚姻的邊緣,如果不是一部《婚姻法》擋在前麵,許多孩子恐怕十五六歲就會嫁為人婦。所以,有的女子初中還沒有畢業,媒婆就開始往家裏跑了,有的女子因為被推向婚姻的邊緣,不得不輟學,等待出嫁。而同齡男孩子擔負著支撐家庭的重任,必須闖自己的下,又男孩子在十六七歲並不被大家承認成年,心靈擔負相對單純。

“書越看得多,涉獵的方麵越廣泛,同時越感到自己很無知。”我經常這樣對自己。為什麼這麼呢?其實,人的出生如同一張白紙,俗話,不知者無畏,在成長中不斷地製造笑話,又在製造笑話中接受社會這個大環境氣候給予的答案,而答案因地而異,至於這些答案正確與否,當事人是無法判斷的,因此,一些地方約定俗成的答案畫在了白紙上,也就畫在當事人的心上、腦海裏。隨著知識麵的侵入,一些約定俗成的答案逐漸在科學麵前褪去麵紗,被當事人從腦海中擦去,畫上科學的答案。逐漸地,當事人就遠離了原來的人群,開始獨立琢磨問題。一段時間以後,當事人要回到原來的人群去生活,那麼,當事人就成立獨立、孤獨的人,他們的行為會被看做是怪異,他們的理論會被當作是“書呆子”理論,也就是,山村不會因為你接受的知識而順從你,你也不可能突然就能扭轉乾坤。一些相對學曆高一些的人回到農村,經受不起這種苦悶與孤獨,思想上出了問題,把自己推向死亡,留下一串啼笑皆非的故事。

高中還沒有畢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鄢遠明因此而告誡我們:“因為農村的文化知識整體水平差異很大,很多高中生回到農村以後抑鬱不堪,因為他們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改變農村的認知水平,如果農村人群的認知水平都達到了大家現在的程度了,那麼他們就不是文盲、半文盲了……我們的同學,大多數是要回到農村的,你們要做好思想準備,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也不要鄙視自己所學的知識,在不同的環境中,一點一滴潛移默化地改變周圍人群的認知,急不得的啊……”他告訴我們,他的一個學生高中畢業回到農村以後,因為接受不了自己所處的環境,長久的抑鬱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講這些的時候,我還真不以為然,覺得是那個師姐沒有魄力,自己改變不了自己所處的環境,也無法讓自己適應生活,選擇死亡是她無法麵對生活選擇的逃避。

當我真的麵對農村的時候,我不得不認真地思考老師的那一番話了。首先,我不可能掩耳盜鈴,也不可能整把自己關在家裏,我得出門,得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聽農村婦女指桑罵槐,上了年紀的鄉親一些不關痛癢的諷刺……其次,我得參加勞動,依照從學校學習的技術,在勞動中必然會衝撞山村長久的耕作方式,會招來老把式的訓斥。第三,我得堅持學習,必然會招來一些異樣的眼光,因為山村的人們認為,既然沒有參加高考,你肯定是成績不好,成績不好,已經回到農村,就應該認命,跟祖祖輩輩一樣,麵朝黃土背朝,找一個男人嫁了,然後生一堆孩子,沿襲山村的耕作。第四,想改變山村,就要團結一大堆年輕人,年輕人在一起,話題自然就很多,在家的時間減少,鄉親就把矛頭對準了我,我教壞年輕人,讓年輕人有忤逆的思維……不過,山村在我們幾個年輕人的鼓搗下還真的熱鬧了起來,共青團員聚在一起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周末還要搞舞會……大家學了新技術,回家就和家裏鬧著要搞試驗田,家長們拗不過,也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