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爺爺講梁(1 / 2)

木匠爺爺是我的本家,可他並不與我同姓,他是我的本家,是因為他很就被抱養,終於成了我的本家.旱獺木匠爺爺,當然是因為是他那手木匠活。他又很多徒子徒孫,有大脈的,也有脈的。到大脈和脈,又很多人不明白,農家人管修房架屋的匠人叫大脈,而管做嫁妝或家具的木工叫脈。我的本家爺爺最擅長的還是大脈。在我很的時候,山村人家都是清一色的木頭房子,當時的爺爺很忙,活兒是一家接一家的,锛鋤是一劈到黑,刨子、斧頭總是啲哩咚嚨的,忙得是兩隻腳板不落地。

動大脈是要看期的,爺爺在去幹活前,總會吧黃曆翻上好幾遍,生怕動木時候不對,對主人家不利,壞了自己的名聲。在動木的前幾,爺爺都會到主人家家裏掂對木料,看看到底還缺什麼,提前告知主人,讓其做好準備,買也好,到自家的財林裏砍也好,總之,是要把料弄得差不多了才動木的話。爺爺帶著自己的徒子徒孫幹活,分派新手學剝樹皮,鍛煉锛木片,圓木頭要一锛鋤一锛鋤地锛成方檁子,圓柱頭上鑿幾個長方形的孔,不能大,也不能,大了,怕接頭是鬆的;了,接頭進不去。下脈的事情自然是爺爺的活,脈下了後,爺爺就在一旁看著徒弟們幹活,檢查他們锛的光滑與否;鑿的孔是不是沿著脈下去的,有沒有鑿偏;下料的人的尺寸有沒有偏差……雖動大脈是粗枝大葉的木匠活,但粗中總是有細的,總不能把一列房子的料下了,到最後,有一根逗不攏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賠主人家的木料不,自己的名譽就掃地了,傳出去就再也沒人請了。爺爺從來不幹這樣的事情,所以,他很嚴格地要求自己的徒子徒孫,謹慎地下脈,精確地丈量尺寸。俗話,彎木頭,端木匠。木匠手裏沒廢料,一根再彎的木頭,在一個好的木匠手裏都會變成筆直的料子。爺爺用一雙肉眼丈量著每一個木頭的用處,不輕易丟掉一節木料。

因為用眼過度,爺爺剛到古稀之年,就看不清事物了,做事情也是摸索著幹的。後來,隨著山村修房蓋屋的材料的改變,木製房屋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而嫁妝家什也改用層板,不再用實木,山村的木匠們舞台就轉變成打雜的份兒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年輕人開始嫌棄木匠活是吃力氣的活,山村的木匠一年比一年少,少得想找一個人刨一根鋤頭把都沒地找去。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還親自參加了一個鄉親的修房蓋屋慶典儀式,親耳恭聽了爺爺按照地方風俗開展的一次講梁活動。到這裏,我不得不囉嗦兩句,給讀者介紹一下我們家鄉原始的修房蓋屋風俗。

新房的材料準備好以後,按照尺寸做好穿孔,等到吉時,把每列房子扯起來立在既定的位置,堂屋兩邊的幾列用檁子連接,堂屋中間的脊梁要特別看一個時間,由木匠師講梁,用大紅公雞雞冠上的血祭奠完畢後,讓公雞踩在上麵,再由幾個身手敏捷的青壯年木匠拉上頂,而這幾個木匠的身上用圍裙裝了許多發糕、餅幹、糖果和硬幣,木匠師傅將梁拉到房頂上,鑲裝起來,然後把包袱裏的東西撒向看熱鬧的人群。

爺爺是清朝遺老,穿著長長的藍色衣衫,站在還沒有蓋頂的新房的堂屋前,兩個腳馬上放著一根已經做好的脊梁,爺爺先點燃了三炷香,拿著一個角尺走到梁的中間,脊梁兩邊已經各自綁上了一個比拳頭稍的麻繩,邊上各自站了兩個腰上別著斧頭的年輕木匠。爺爺提了提神,扯開喉嚨講梁了:一不早,二不遲,正是主家上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