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領土爭端,在過去和未來之間(1 / 2)

領土爭端,在過去和未來之間

國際看點

作者:尹繼武

4月中旬以來,中印邊界驟然升溫,兩國邊界出現“帳篷對峙”。進入5月以來,隨著印度外長的訪華,以及李克強總理親赴印度等相關國家訪問,緊張的邊界對峙又開始降溫,邊界地區恢複了往日的寧靜。至今,中國已成功解決了與周邊12個國家的陸地邊界問題,隻剩中印和中不(丹)兩國存有爭議,解決尚須時日。中印邊界問題的現狀,是建立在幾十年的曆史恩怨基礎上的,同時也折射了中國的邊界爭端解決之複雜。

曆史的恩怨情仇

中印兩國的曆史交往源遠流長,兩國均是亞洲文明古國,近代曆史中,兩國均遭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按理說,這種相似的經曆,應該能夠拉近兩國的情感距離。事實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印兩國經曆了短暫的蜜月期,兩國領袖也是當時國際舞台上的風雲人物。

由於中印兩國的邊界線,自古以來均未正式劃定過,所以形成了特定的邊界線,包括實際控製線、傳統習慣線以及由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身上的“麥克馬洪線”。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者和印度當局,背著當時的中國政府,在暗地裏操作的一條非法邊界線。這條所謂邊界線,從未被中國的任何政府所承認,所以,新中國政府同理,在法律上決不會承認這條非法的邊界線。長期的殖民曆史,以及在民族敘事中所形成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是絕不容許中國政府和領導人承認舊的不平等條約的。但是,恰恰因為殖民曆史,由於帝國主義的外在幹預,為中印兩國的邊界爭端埋下了一顆不知何時就會爆炸的炸彈。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印兩國進入蜜月時期,中國政府認為邊界談判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對於中印、中緬等陸地國家的邊界問題均沒有談及。但是,印度方麵,出於對西藏等戰略要地的一種想象,以及對於中國在邊界問題上的不著急心態,誤認為是中國的軟弱,以及中國默認印度方不斷的進攻性和事實占領的姿態,同時

受尼赫魯個人的大國心態膨脹之誘惑,印度方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逐步在邊界地區動作不斷。直到1959年,印度方的不斷挑釁和侵占,導致了兩起流血事件。中國政府本著和平、尊重現狀以及誠意的政策態度,一直力圖避免與印度的交惡。但即使是實行了“後撤20裏”的政策,印度方的進攻性態勢仍不減弱,反而變本加厲。最後直接導致中印雙方在1962年10月,在邊界爭端的“不毛之地”,發生了一場邊界戰爭。中國在軍事上大獲全勝的情況下,仍出於維護兩國關係的目的,主動撤回控製線之內,善待印度俘虜,交還繳獲的武器,等等。

然而,中國的善意並未獲得印度方的報答。邊界戰爭的失利直接導致了尼赫魯在國際舞台上地位一落千丈,而印度國民從此在心裏留下了屈辱的陰影。這種民族的屈辱感,直到現在還一直作祟,邊界地帶一有風吹草動,印度的民族主義情感,認為中國侵略印度的言論就大有市場。盡管從1962年邊界戰爭之後,中印邊界一直保持著大體和平的態勢。而且冷戰結束以來,中印關係改善,雙方簽訂了在邊界地區維持現狀、增強互信的條約,但受印巴關係、印度國內政治等因素影響,邊界地區仍不安寧,時有衝突發生。而且雙方在邊界爭端地區的衝突,呈現出經常沒有任何征兆,突然升溫,然後又突然悄無聲息的奇怪狀態。總體而言,中印邊界的遲遲未解決,與曆史的複雜因素相關,也跟印度的國民心態和領土要價相關,同時也與中印邊界複雜的地理因素相關。

中國打什麼牌

在中國麵臨的與14個國家的陸地邊界之爭中,最為棘手的就是中印邊界問題。其他重要的爭端,均已得到解決,這為中國保持周邊穩定,增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往奠定了基礎。中國與緬甸、朝鮮、巴基斯坦等國,均有和平解決邊界的範例;其次,在冷戰期間,由於大的冷戰格局,以及邊界問題的複雜性,中國也采取了武力與和平手段結合的方式,但“打是為了談”是基本的方針政策。最後,冷戰結束後,中國與蘇聯的邊界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在此基礎上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也是一項成果。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所麵對的領土和邊界紛爭,已經由傳統的陸地走向海洋。眼下時常成為關注熱點的中日釣魚島、南海問題等,均是中國海洋領土劃定所麵對的棘手難題。我們看到,領土的紛爭,不僅僅是一種實際利益的爭奪,同時更多是承載了相關國家的民族情感以及政治訴求。所以領土問題的解決,需要考慮到多重因素。由此觀之,中國對於不同地區領土和領海爭端的手段選擇,受到戰略利益、民族情感以及外在大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