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早衰的未來”
編者的話
作者:嶽淼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增長將取決於國家創新的能力,否則中國將無可避免地麵臨“早衰的未來”——市場經濟秩序、法治精神、美國式的矽穀、擁有“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超級企業家們,以及上述因素誘發的諸多創新將是告別早衰的靈丹妙藥。
悲觀者認為時至今日,中國突破現有模式的革命性創新依然很少。即使聯想、百度等最成功的中國公司也隻是熱衷於將西方成熟的產品及商業模式拷貝到中國,投資界僅投資於現成的產業,大多數非原創技術。知識產權的製度鬆懈使得尖端研究處於尷尬之境。中國仍未輸出德魯克式的管理,政企不分亦大大挫傷了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而身處邊緣的民營企業隱患重重。
但樂觀者卻不這麼看。在《奔跑的紅桃皇後》(Run of the Red Queen)一書中,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國際關係係教授布萊茲尼茨、邁克爾·默弗裏均認為中國在獨創性事物方麵的成就可能超過你的想象,例如製造數量驚人的工科畢業生以及活力十足的小公司。在這樣一個新興經濟國家,其他形式的創新亦可產生更多的紅利。例如流程創新可幫助中國改善製造及物流體係,由此引發的一個觀點則是,中國若是世界最高效的製造工廠,它可能沒有必要成為世界最前沿的實驗室。
這顯然低估了中國的野心。瞧瞧咄咄逼人的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你就知道了——為了增強GDP的硬度與厚度,中國顯然需要更多這樣的公司,它應該釋放更多的既有活力——創新變得更加不可或缺。德勤-魔力特創新專家拉裏·基利(Larry Keeley)在《創新的十種類型》中曾這樣描述創新的必要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曆史長河中發生變化最劇烈的時代之一。實際上,變化已開始提速,創新則是必然之選。客戶在期待創新的出現,競爭對手亦伺機借創新占得先機,優秀人才會將公司的創新能力作為考量因素,投資人也對創新趨之若鶩……
但在麵對某些類型的市場和技術變化時,即使那些精於管理、精於執行的公司亦無法保持其業內領先地位。這些公司無法回避困境,但也可能走出困境。克萊頓·克裏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窘境》曾這樣描述管理者麵臨的兩難困境:管理層所做出的合乎邏輯的和強有力的決策,對企業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或許正是上述決策才導致他們失去領先地位。
類似的艱難窘境還有很多。一方麵企業要健康運行,另一方麵要動員足夠多的資源研發突破性的技術;何時放棄看似有利可圖的市場,何時不聽客戶的反倒是對的;為什麼一些看似無懈可擊的完美管理反倒會讓大企業走向衰敗之路;如何發現未來企業賴以生存的市場,並取得先機;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新技術浪潮,並扭轉頹勢。
這些仍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