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有為”和“無為”的矛盾,一是要認識自然的規律,二是人要認識自己的行為。自然的運行是天生的,不可強力更改;人的行為應該有自己的規範,不能超越範圍。人的認識也是有限的,應該知道這個限製。從個人來說,知道了這兩個方麵,才能“終其天年”。從人類社會來說,知道這兩個方麵,才不會幹出蠢事來。
總之,道家“萬物一體”的自然觀,“道法自然”的生態觀,表現了人類文化的深刻智慧,為現代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文明,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旁注]
太學 是我國古代的大學。“太學”之名始於夏商周時期,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到了漢代,在京師設太學,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
煉丹 道教主要道術之一,是近代化學物理前驅。為煉製外丹與內丹的統稱。外丹術源於先秦神仙方術,是在丹爐中燒煉礦物以製造“仙丹”。外丹術指道家通過各種秘法燒煉丹藥,用來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點化自身陰質,使之化為陽氣。其後將人體擬作爐鼎,用以習煉精氣神,稱為內丹術。
修煉 一般指修心煉身。《高級漢語大詞典》解釋為“道教的修道、煉氣、煉丹等活動”。“修”有整治、改正、修理之意。“煉”原指用加熱等方法使物質溶化並趨於純淨或堅韌,道家用來指煉丹等活動,如通過煉內丹使身體更健康。“修煉”兩字合用,多見於道家典籍。
生態 指一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生態”一詞涉及的範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
《應帝王》 《莊子·內篇》中的最後一篇,它表達了莊子的為政思想。什麼樣的人“應”成為“帝王”呢?那就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基於此,莊子的政治主張就是以不治為治,無為而治,這便是本篇的中心。
陰陽 是我國古代聖賢創立的哲學範疇。古人仰觀、俯察取類比象,將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歸納出“陰陽”的概念。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包括哲學、曆法、中醫、軍事等領域。
赤子 剛生的嬰兒,後比喻熱愛祖國,對祖國忠誠的人,如“海外赤子”。“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說,道德修養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樣,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鷹隼不搏擊他。
和 哲學範疇的“和”,是自然社會不同事物的矛盾統一。“和”是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存在的常態和功能的佳境。莊子認為,“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和、人和,即是順應自然,而不要人為地幹擾,甚至破壞自然,這是萬物之美所以產生的哲學根據。
[閱讀鏈接]
莊子名莊周,他有一次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蕩蕩,十分輕鬆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過一會兒,他醒來了,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莊周夢蝶”的故事因其深刻的意蘊,浪漫的情懷和開闊的審美想象空間而受到後世文人們的喜愛,同時也成為了後世詩人們借以表達離愁別緒、人生慨歎、思鄉戀國、恬淡閑適等多種人生感悟和體驗的一個重要意象。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思想家,他在30歲時,有機會到洛陽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樂。
老子姓李,名聃,年紀比孔子大得多,在洛陽當西周王朝“守藏室之史”,掌管國家文物典籍。他見孔子來向他虛心求教,很喜歡,還真拿出老前輩的熱心來,很認真地教導孔子。
孔子此行受益匪淺,他回到魯國後對自己的弟子說,自己見了老子,就像見到真龍一樣,佩服之情溢於言表。
就在孔子會見老子那一年年底,鄭國掌握國家大權的執政子產去世了。鄭國人都流淚,好像親人去世了似的。孔子一聽到子產噩耗,也哭起來。他說:“子產是我所想念的人啊!”
孔子很欽佩子產,也跟他見過麵,像尊敬老大哥那樣尊敬子產。子產在思想上受孔子的影響很深。
鄭國有一次遭到了火災,別人請子產去求神,子產說:“天道遠,人道近;我們要講切近百姓利益的人道,不講渺渺茫茫的天道。”
鄭國有一年發生水災,別人又請他去祭掃龍王爺,子產說:“我們求不著龍,龍也求不著我們。誰跟誰也不相幹。”
子產的這些思想,在當時可以算是很了不起的。子產在講天道、人道時的主要觀點,其實就來自於孔子。孔子和子產都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對待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他們都表現出了樸素的人本主義,都不迷信鬼神,提出人事才是可以掌控的。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大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繼承和吸收前人天人思想的同時,從人道上突破了原始天命觀的限製,以“天命”和“人道”作為聯係天人之間的紐帶,將“仁”作為實現貫通天人關係的途徑,通過“修己”“安人”的修養功夫體悟天人和諧之境。
孔子主張向先賢那樣遵循天道,通過潛誌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這種理論和實踐,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就是“則天”。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意思是說,帝堯作為一代君王是多麼偉大!他像崇山一樣高高聳立著,上天是最高大的,帝堯就是在效法著上天!他像大地一樣一望無際,民眾無法用現有的詞語來稱道他!因此,他所成就的功業是如此崇高偉大,他所製訂的禮儀製度是如此燦爛輝煌。
堯是我國傳說時代的聖君。孔子在這裏用極美好的語言稱讚堯,尤其對他的禮儀製度愈加讚美,表達了他對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孔子的“則天”就是效法堯那樣遵循天道,這其實是孔子的功夫論,包括是道德修養和社會實踐。
孔子終其一生提倡和踐行“則天”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孔子正是通過“則天”的不懈追求,加強個人修養,盡心治理國家,並達到了絕大多數人無法達到的思想境界。
孔子的“則天”其實就是儒家一貫倡導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雖是我國古代大多數哲學家所共同宣揚的基本觀點,但在我國傳統文化範圍內,則大多數情況下指儒家的“天人合一”。因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複雜,影響我國文化也最深遠。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過程是曆代儒家學者在探索“天”、“人”的關係中演變過來的。他們首先闡發了關於“天”的一係列思想,其次是與人相對應的“人”的思想,最後便形成了“天”“人”關係的和諧的價值取向,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中的“天”,被儒家學者賦予了各種意義,有自然之天、命運之天、意誌之天、倫理之天、神聖之天、救贖之天、創造之天等。大凡宇宙萬物之起源、人類社會之形成、政治製度之合法性、倫理道德之標準、人類未來之命運等,無不可以從儒家有關“天”的論述中得到最權威的解釋。
因此可以說,“天”在儒家傳統的思想體係裏構成了一個最高的概念,折射著儒家有關“人”的地位、命運和價值取向的方方麵麵,因而它們相互關聯的“天人合一”自然也就表達著儒家理論的豐富內涵。
“天”,作為儒家思想中最高的一個概念,在其發展過程中,具體表現為自然之天、主宰之天和義理之天。
儒家的“天”表現於自然界時,即為自然之天,天人相分的天。荀子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天的意誌成分,而賦予天以更多的自然物質因素;並認為人與自然有所區別,人類要掌握並利用自然規律為自己服務。
儒家的“天”具體地表現出一種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時,它可以左右人的命運,並含有超強的意誌與力量,即成為主宰者。這一觀點主要表現在儒家思想的初期,以孔子為代表。孔子曾經說“君子畏三命: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其中的天雖然帶有一定的道德意味,但仍然是以一個令人可畏的主宰者的形象出現的。
儒家的“天”在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客觀的“理”,這一思想在先秦孟子那裏就開始萌芽了。孟子最先把天與人的心性聯係起來,以為盡心便能知性,知性就知天了,正如他所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的天也就是往後宋明儒家所言的“理”。程顥發展成“心即是天”,程頤則說“性即理也”;朱熹所謂“天即理也”。到後來明代王陽明所倡“心即理”,這些無疑都是對孟子“盡心知性知天”從不同角度的詮釋。
以上這3種表現分屬於儒家哲學不同的時期,然而又不能將其截然分開,畢竟它們隻是一個概念的不同內涵而已。儒家諸子對天的理解雖人各有殊,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認為人最高的理想是掌握宇宙間最高智慧,無不追求達到完美的“天人合一”之境。
儒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高度體現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儒家思想。儒家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均是天道、天性或理這一最高原則的天所一貫而成的。宋代大儒朱熹的“理一分殊”的觀點就是對此精彩的描述。所有事物各有一理,而單說理卻隻有一個。
基於此,儒家認為,人於自然地位是平等的,無所謂貴賤,兩者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人與自然亦有差別;人與自然可以感通,通過感通自然,人可以認識把握最高的規律。
儒家的普世情懷,是其倫理思想的起點和動力。正是因為儒家竭力追求“天人合一”,所以才將表達宇宙萬物之“天”與表達生命與親情的“人”自然統一起來了。如《周易》中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意思是說,天是乾,它給人的啟示是生命的起源和無限活力;天也自然涵蘊著地,地是生命的承載體,它通過其所承載的生命啟示出天地道德涵義。總體意思是君子要懂得順應天道,懂得承載包容。
我國儒家對於給予他們生命起源和養育之恩的體驗和反思,比較容易從經濟性、簡易性和可靠性方麵強化其倫理價值的普遍性,其特點被孟子精確地描述為一個“誠”字。孟子認為,“誠”是天之道,隻有按天之道去想、去做,才是為人之道。
儒家傳統的價值觀的體驗是關乎個體的人的,但其立意或動機最終追求的卻是關乎天下蒼生萬物的,此二者之結合既有生命之情懷亦有宇宙普遍之道理,其精髓俱見於宇宙生成論、倫理學和人生論。張載曾這樣描述過“天人合一”的倫理意義: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意思是說,天是我的父親,地是我的母親;我是個小小的生靈,在他們中間親密相處。因此,充滿宇宙之間的,是我的身體;指引宇宙運行的,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兄弟姐妹;萬物,是我的同伴。
張載在這裏明確表示人與萬物都是天地化生的,而且天還規定了人的本性,人類社會理想的倫理製度、人對自然萬物所應當遵行的倫理原則以及人對自己生命態度。張載認為,如果不如此,人的生命倫理就不能體現出天命精神,個人就不能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人倫價值就沒有普遍意義。
總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天地萬物秉承“天命”而生生不息,這其中自然又蘊涵著“人”,所以“人”活著也是在履行“天”命,“人”的倫理價值也是展示“天”的普世價值。人隻要生活在天地宇宙間,隻要有人的生命情懷,他就一定還有天地良心,他就一定有存在的價值。
[旁注]
子產 (?~公元前522年),本名姬僑,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他是鄭穆公的孫子,春秋後期鄭國人,與孔子同時,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公元前554年鄭簡公殺子孔後被立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執掌鄭國國政,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論語》 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著作之一。記載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語錄體散文。全書共20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麵。《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是有關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
荀子 (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