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補助與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研究
資本市場
作者:蔣恩平
摘要:政府補助作為政府的“有形的手”對調控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然而,政府補助也存在著一些消極效果,地方政府基於自身利益考慮,往往對當地上市公司進行不合理的政府補貼,操作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本文以地方政府以政府補助參與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為假設,並以浙江上市公司的政府補助情況為基礎進行探析。研究發現地方政府補助確實與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關鍵詞:政府補助 盈餘管理 地方政府 上市公司
一、引言
我國政府補助準則中指出,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具有無償性、直接取得資產等特征,其主要形式有:財政撥款、稅收返還、財政貼息、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資產。政府補助按其關聯情況分類可分為兩種: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政府補助作為國家財政實施的一種手段,是政府與上市公司財政關係中非常突出的一個方麵。
二、地方政府利用政府補助參與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
(一)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進行補助原因
1.保牌動機。上市公司往往是當地的龍頭企業,是地方經濟的支柱,對提高當地知名度,減輕政府就業壓力,增加當地稅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因為證監會嚴格的審核製度使上市公司資格成為一個十分珍貴的“殼資源”。因此,當上市公司虧損進入ST行列,麵臨退市的危險時,當地政府往往會給予上市公司大量的財政補助,從而達到繼續保持上市公司資格,發展當地經濟,穩定社會就業的目的。
2.融資動機。為了爭奪更多的資源,地方政府會積極參與當地企業的盈餘管理,以幫助本地區的企業贏得上市資格和配股權。而政府補助正是上市公司參與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
3.競爭動機。政府補助是政府財政扶持某一產業的重要手段。通過政府補助,使這種產業迅速發展,在國內或者國際贏得競爭優勢,從而提升當地經濟總量,促進就業和反哺財政。
(二)上市公司利用政府補助進行盈餘管理
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製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資本市場上市、配股的原因。上市公司基於在資本市場上市和配股的原因對公司進行盈餘管理。我國的證券法規定,公司上市的最基本條件是在上市前三年必須連續盈利。因此,為了符合上市條件,企業往往會對利潤進行粉飾。同時,上市公司一個較好的盈利能力會推高公司進行配股的股價,這也促使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
2.經營管理的契約動機。在企業中存在一個三角的契約關係:首先是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契約關係。一般來說經營者的薪酬、升遷都與公司的業績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些動機將促使公司的經營層對公司業績進行粉飾。然後是債權人與所有者的契約關係。企業為了更好融取資金或滿足債權人的要求,往往會對企業財務數據進行粉飾。
3.避稅動因。企業為了降低稅負、減少現金流出,也會盡量降低淨收益。另外,企業也會利用一些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將收入轉移到優惠期間確認,將費用轉移到其他期間確認,以達到減少稅負和增加利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