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財務管理:企業的戰略選擇
財務管理
作者:趙存麗
摘要:經濟危機和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後,更多的生態危機與環境問題接踵而來,使企業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巨大的環境困境。企業必須尋找一種新的財務管理模式,在實現自身發展,以及為股東、員工、顧客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企業、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企業綠色財務管理必然成為企業未來財務管理的戰略選擇。
關鍵詞:財務管理 環境困境 內涵 途徑
我國政府“十二五”規劃主動降低了對未來五年經濟增長速度的要求,把實現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公平和推動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發展綠色經濟,創造綠色利潤,實現綠色增長將成為未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戰略選擇。在這種環境背景下,傳統財務管理麵臨著環境的挑戰,其功能的缺少導致企業無法實現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企業必須尋找一種新的財務管理模式,才能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並實現其不斷增長。
一、傳統財務管理麵臨的環境困境
經濟危機和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後,更多的生態危機與環境問題接踵而來,使企業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巨大的環境困境。
(一)經濟發展的困境。金融危機後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的良性發展,它要求經濟發展必須從粗放式、高投入的增長模式向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轉型。如何科學的向自然資源投資,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政府和企業的雙贏,將是傳統企業財務管理麵臨的首要困境。
(二)生態文明的困境。我國的生態環境處於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轉折期,盡管已經實現了較高的人類發展水平,但是卻是以自然資源被破壞、環境質量降低和高溫室氣體排放為代價。在我國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的背景下,企業必須在資本配置上向節能減排、保護能源、提高效率方向發展,這是傳統企業財務管理麵臨的第二困境。
(三)技術創新的困境。隨著國家政府導向的技術創新的悄然推進,我國的研發投入將從2006年占GDP的1.5%增長到2020年的2.5%,且要降低30%的國外技術的依賴。科研技術的投資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綠色技術的發展,使企業在技術上獲得了競爭優勢。如何利用國家技術創新投入的政策、資金推動企業自身的技術革新是企業財務管理麵臨的第三困境。
(四)社會和諧的困境。企業環境惡化、員工利益損害、造成環境破壞的事件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在信息民主化的社會背景下,企業的隱私空間越來越小,企業如何重新麵對經營環境,資金如何配置,順應時代潮流,實現環境、勞動者、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贏是企業財務管理麵臨的第四困境。
二、新環境下傳統財務管理的缺失
傳統財務模式產生於物質資本稀缺的時代,依存於特定的製度背景,在傳統財務模式所依托的製度背景和經營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其缺失將不可避免。
(一)財務目標狹隘。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通常被認為是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現實發展來看,盡管利潤最大化原則對推動市場自由和社會財富增長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必然導致社會生產規模不斷擴張,成本約束被弱化、虛化和狹隘化,資源耗竭、生態惡化,從而在根本上削弱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財務資源觀狹窄。傳統財務模式中的財務資源即是物質資源,物質資源的獲取、利用、分配等構成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受資源觀的限製,傳統資源的配置所關注的效率隻是短期效率,沒有從企業長遠發展、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獲得和維持角度來配置資源,從“利潤最大化”到“股東財富最大化”到“企業價值最大化”再到“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無疑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但他們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隻考慮了財務資本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而忽略了人力資本、顧客等軟資源對企業經營活動的作用。囿於物質資本保值、增值的資源配置不利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持續競爭優勢的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