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時期——哲學巨人2(1 / 3)

中世時期——哲學巨人2

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蘇州府昆山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學問淵博,晚年治經重考據,注意經世致用,開清代漢學風氣。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顧炎武的家庭是江蘇有名的四大富戶之一,又是世代相傳的書香門第。從他的高祖到他父輩,祖孫五代都做過明朝的大官。顧炎武的養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學識的婦女。

顧炎武從小學習非常勤奮,3歲時,王氏就親自教他讀當時的兒童教育課本《小學》,還給他講古代英雄的故事。10歲開始跟隨祖父學孫子、吳子的兵法著作和《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等書,14歲就考中了秀才。

後來,他參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學團體複社。從此,他的視野開闊了,開始關心國計民生的大事。

明朝滅亡以後,顧炎武接受了福王的招聘到南京擔任兵部司務。可是,還不到一年。福王政權也滅亡了。顧炎武滿懷亡國之恨,回到家鄉組織義軍抗清。

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顧炎武率義軍奮戰了4個晝夜,因為力量懸殊終於失敗了。後來,顧炎武被清朝政府關進監獄。多虧他的好朋友設法把他搭救出來。

顧炎武在家裏難以立足,隻好背井離鄉,開始了長期的旅居生涯。以遊為隱之後,顧炎武專心著述。對於清朝科舉應試、清朝開辦史局的征聘,甚至邀其南歸,他都予以拒絕。

因此,他著述甚豐,據說他寫的書稿,堆積得有自己身體那麼高了。今天可以見到的近50種400多卷。其中《日知錄》32卷,他一生為學所得,大都薈萃其中,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在《日知錄》中,最為可貴的是他所表現的有價值的民主思想和強烈的民族意識。顧炎武將神聖不可侵犯的君權,大膽地列入了自己的討論研究範圍。

在《日知錄》卷24《君》中,他廣泛征引曆代載籍,以論證“君”並非封建帝王的專稱。在古代,君為“上下之通稱”,不唯天子可稱君,就是人臣、諸侯、卿大夫,乃至府主、家主、父、舅等皆可稱君。這樣的論證,簡直近乎在嘲弄封建帝王了。

在論君的基礎上,顧炎武進而提出了反對“獨治”,實行“眾治”的主張。他認為:人君對於天下,不能搞“獨治”,如果搞“獨治”,則刑罰嚴苛;搞“眾治”則大不相同。顧炎武雖然沒有否定君主製,但他對君權的大膽懷疑,並進而提出“眾治”、“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等主張,是難能可貴的。

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也是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反複闡述的“華裔之防”。這其實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思想。

在《日知錄》中,顧炎武還對宋明理學、王陽明的心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日知錄》中的《夫子之言一性與天道》中,他指出:理學家們,言心言性,“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他認為這整日空談,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才引起了國家民族的危機,造成了明朝的滅亡。其危害之大,後果之嚴重,是極為痛心的。

顧炎武從政治上批判了心學的危害之外,還從哲學上指出心學的錯誤。他否定心的全能,但不否定人們主觀意識的能動作用。他強調“經世致用”、“引古籌今”,學習要為現實服務,人們要從外界的具體事物中去探求真理,而不能隻從自己的頭腦中尋求答案。

他認為,應該把天道性命等抽象的論述,還原於日常的經驗之中,不要清談妙悟,而要把著眼點放到探討與國計民生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上,做些實實在在的事。

顧炎武還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他認為宇宙是物質構成的,強調要從具體的事物中探求真理,反對主觀空想。他積極主張改革政治經濟。

顧炎武不但是傑出學者,而且也是著名詩人。他詩歌根底深厚,於古人兼學並蓄,尤得力於杜詩。詩的內容大都是眷懷君國,感慨滄桑。詩風沉鬱悲壯,慷慨蒼涼,絕無敷衍應酬之作。所作眾體兼備,七律尤為杜甫以後屈指可數的作者。其詩集有《亭林詩文集》。

除此以外,顧炎武在音韻學、考據學、訓詁學、曆史學、文學等方麵,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著述。

顧炎武45歲離家出走,在外麵整整漂泊了25年。到了晚年,他定居在陝西華陰縣,但仍然經常來往於河南、山西、陝西一帶講學。1682年,顧炎武旅經山西曲沃時不幸患病,不久與世長辭。

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同時,顧炎武的道德學問、治學精神、思想方法,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世學者,發揚其治學精神,繼承他的治學方法,沿著他開辟的路徑走下去,取得了清代學術文化多方麵的成果。

此外,顧炎武還注意到了人心所潛在力量對社會麵貌的重大影響,注意到了端正人們精神麵貌在變亂世為治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這一切也給後世以有益的啟示。

[旁注]

官宦人家 家裏有人做了大官,或者幾輩人做官,常被人稱作官宦人家。在這裏,官、宦是同義詞,指做官的人。官宦人家帶有一定程度的貶義,反映出普通百姓的“仇官”心理。多用於古代,現代很少用。

史局 即史館。官署名。北齊始置。清置國史館撰述國史,另於每帝死亡,新君繼位後置實錄館編修前帝政令,事畢即撤。

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