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將帥風雲1(3 / 3)

大漢開國元勳淮陰侯韓信,死時年僅35歲。

[旁注]

關中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棧道 又名“閣道”、“複道”、“棧閣”。古代在今四川、雲南、陝西、甘肅諸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這些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

井陘 地處冀晉結合部,距石家莊30千米,距北京300千米。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乃冀通衢要衝,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楚漢戰爭時的背水之戰就是在井陘發生的。

垓下 古地名,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垓下古戰場俗稱霸王遺址,現在叫霸王城,當年的垓下古戰場位於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城東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垓下村一帶,現在的垓下村就是2000多年前的霸王古城。

項梁 下相,即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後代,項燕之子。項羽的叔父。在反秦起義的戰爭中,因輕敵,在定陶被章邯打敗,戰死。

趙王歇 即趙歇。秦末人。戰國時趙貴族。公元前208年被立為趙王,都信都,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漢楚戰爭中,趙王歇被追殺。

蒯通 本名蒯徹,漢初範陽固城鎮人。因為避漢武帝之違而改為通。擅長縱橫之術,妙論戰國之權變。據說自序其說,名為《雋永》,有人認為《戰國策》為其所著。蒯通曾建議韓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田廣 (?~公元前204年),秦末齊國狄縣,即今山東省高青縣東南人,齊王田氏宗族,田榮之子。田榮死後,被叔叔田橫立為齊王。後烹殺了酈食其。軍隊被韓信打敗,被殺。

張良 (約公元前250~公元前186年),字子房,祖先五代為韓國丞相,漢高祖劉邦的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張良在去世後,諡為文成侯。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王朝的建立者,著名軍事家、“勇戰派”的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在會稽郡斬殺郡守之後迅速崛起,舉兵反秦。後在垓下被劉邦打敗,自刎於烏江邊。

劉邦 (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漢朝開國皇帝,在位8年。諡號“高皇帝”。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劉邦手下“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由於居功自傲,使他對韓信則越來越猜忌。再加上其他各種複雜因素摻入其中,他最後將韓信殺了。

[閱讀鏈接]

韓信年少時品行不好,不能被推選為官吏,又不能做生意為生,曾經從別人那兒得到食物,人們大部分都很討厭。

韓信釣魚在城下,有個漂洗衣物的婦人,看見韓信十分饑餓,給韓信飯吃。

韓信十分高興,告訴洗衣服的人說:“我以後一定重報您!”

洗衣服的人十分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可憐年輕人,你吃頓飯難道就要報答?”

韓信後來被劉邦封為齊王,錦衣玉食,就召見當時給他飯吃的洗衣婦人,報答她千萬兩黃金。

漢之飛將軍李廣

李廣(?~公元前119年),生於隴西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西漢時期名將,驍騎將軍。

曆經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曾經參與平定七國的叛亂,勇奪軍旗,戰功顯赫。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深入敵後,巧妙周旋,堪稱孤膽英雄。匈奴畏服,稱之為“漢之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李廣的祖先是秦王政時李信,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接受仆射這一官職。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少年從軍,抗擊匈奴。他作戰英勇,殺敵頗眾,使漢文帝大為讚賞。因善於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漢中郎,以騎士侍衛皇帝。

李廣曾經多次跟隨漢文帝射獵。

有一次,漢文帝出去狩獵。突然,眼前跳出一隻斑斕猛虎。負責侍衛的李廣立刻跳出,與猛虎扭打在一起,最後,李廣以短劍將老虎刺死。

漢文帝慨歎道:“可惜呀,你生在太平時期。如果生在大漢初年的戰爭年代,以你的武功,做個萬戶侯豈也不在話下!”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升為騎郎將。

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7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叛亂發生後,李廣以驍騎都尉官職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得叛軍軍旗,立下顯赫戰功。

平定“七國之亂”後,李廣被調往上穀、上郡、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西北邊陲做太守。他在抗擊匈奴入侵的過程中,屢涉險境,戰果斐然。

有一次,匈奴進攻上郡,漢景帝派了一名親隨到李廣軍中。這名親隨帶了幾十騎衛士出遊,路上遭遇3名匈奴騎士,結果,衛士們全被射殺,親隨本人也中箭逃回,並把事件報告給李廣。

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說完,他帶上100名騎兵前去追趕那幾個匈奴人。

那幾個匈奴人沒有馬,徒步前行。剛走了幾十千米,就被李廣追上了。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

李廣開弓引箭,射殺了其中的兩個,活捉了一個。李廣一問,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李廣剛把俘虜縛上馬,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等人,以為是漢軍誘敵之兵,連忙搶占了一座高地。

李廣所帶的100名騎兵士慌忙欲逃。李廣大喝道:“我們遠離大軍數十裏,逃必死!不逃,匈奴以為是誘敵之計,必不敢攻擊我們。”

於是,帶領兵士向匈奴騎兵迎去。離匈奴陣前1000米處,他令士兵下馬解鞍。

匈奴搞不清他們的意圖,果然不敢攻擊,隻派—名將官出陣試探。李廣飛馬搶到陣前,將他射落馬下,然後從容歸隊。

至夜半時,匈奴認為一定有漢軍埋伏夜襲,就引兵而去。

公元前128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穀。李廣任驍騎將軍,率10000騎兵出雁門關。在作戰中,李廣因寡不敵眾而受傷。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生擒李廣。

匈奴騎兵抓住李廣後,把受傷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裏。走了5000多米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奔馳。

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餘部回到了京師。

李廣展現出的驚人騎射技術,給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匈奴稱其為“漢之飛將軍”的由來。

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4000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出征匈奴。部隊前進了數百千米,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40000名騎兵包圍。

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

李敢率幾十名騎兵,衝入敵陣,突破匈奴的重圍,抄出匈奴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

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

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麵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

此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麵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致力於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

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這時,一隻救兵趕到,解了匈奴之圍。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漢武帝認為他年老未被啟用。後來漢武帝終於任命其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

在發兵前,衛青得知單於的駐紮地,決定自率部隊正麵襲擊單於,而命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東路道迂回且遠,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

李廣希望作為先鋒正麵對抗單於。可是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出征時總是遇到各種狀況,就暗地裏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單於正麵對陣。

李廣堅決拒絕調動,衛青不接受他的請求,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說的辦。李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回到營中,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

但他的部隊因無向導或者向導死亡,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麵,耽誤了約定的軍期。

漠北之戰,衛青雖然有效擊殺匈奴,但單於逃走,衛青隻得徒勞而返。在回軍的路上,衛青與李廣、趙食其會合。

會合後,由於要向武帝彙報此戰的經過,衛青派長史拿了幹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衛青回來後向天子上報,把走失單於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

李廣一身正直,自然不答應,他歎道:“我與匈奴交戰70餘次,如今幸隨大將軍深入漠北,而大將軍又令我率部迂回遠行,又迷失道路,這真是天意呀!”

言畢,自負的李廣拔出佩劍引頸自刎。

李廣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李廣死訊,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旁注]

仆射 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仆射。漢代仆射是個廣泛的官號,自侍中、尚書、博士、謁者、郎以至於軍屯吏、騶、宰、水巷宮人皆有仆射。

射雕手 所謂射雕手,就是匈奴人中射箭最好的大力士。射雕手能力出眾,基本上就是古代的特種部隊,專門負責軍中的特殊任務,比如偵探,放冷箭殺敵手等。另外射箭技術精湛的人,一般來說也有很敏捷的躲箭能力。

雁門關 又名西陘關,位於我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千米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郎中令 官名。始置於秦,為九卿之一,掌守衛宮殿門戶。漢初沿置,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職。所屬有大夫、郎、謁者及期門、羽林宿衛官。漢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祿勳”。漢末建安十八年,又稱郎中令。

漠北 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之北,包括蒙古和貝加爾湖,在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動中心, 是北方遊牧民族向中原漢族發動侵略的根據地。

趙食其 西漢將軍,祋祤人,在漢景帝、漢武帝屬下。本為主爵都尉,公元前119年,為右將軍,與曹襄、李廣、公孫賀隨衛青,出定襄,迷路當斬,贖為庶人。

漢文帝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即劉恒,漢高祖中子。漢代第五位皇帝。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葬於霸陵。在位期間,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複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曆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景帝 (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即劉啟,漢文帝劉恒的長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後竇氏,即即竇太後。出生於代地中都,即今山西省平遙縣。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諡孝景皇帝。他統治時期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

[閱讀鏈接]

李廣是使弓的高手。

當時,我國有許多老虎出沒,某一天,李廣遠遠見到老虎,於是拉弓射出,沒想到老虎卻完全沒有倒下。大家感到不可思議,於是便靠近察看,才知道那是一塊形如老虎的巨石,而那支箭卻深深地射入了石中。這就是“箭立於石”的故事。

本來,箭是不可能射在石頭上的,然而這時箭卻立於石中,因而表示李廣這人弓箭威力之強,李廣也因此聲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