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治世能臣1(2 / 3)

戶部主事: 戶部是我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主事屬於封建品級製度中較小的底層辦事官吏。明朝的主事為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級,官階正六品。

右都禦史: 右都禦史為明代及清代前期都察院的職官。明代左都禦史、右都禦史均為都察院長官,並且均為正二品,下有左、右副都禦史,正三品;左、右僉都禦史,正四品。

嚴嵩 (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今江西省新餘市人。明朝重要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權臣之一。

嘉靖皇帝 (1507年~1566年),即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是他的年號。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5年。諡號“欽天履命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廟號世宗。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早期整頓朝綱,史謂“中興時期”,後期崇信道教,不再理政。

明穆宗: (1537年~1572年),即朱載垕,明世宗第三子,明朝第十二位皇帝。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廟號穆宗。葬於十三陵昭陵。在位期間,倚靠張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但沉迷媚藥,36歲病崩。

[閱讀鏈接]

海瑞剛做南平教諭時,延平府的督學官到南平縣視察,海瑞和另外兩名教官前去迎見。

在當時的官場上,下級迎接上級,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隨行的兩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卻站著,隻行抱拳之禮,三人的姿勢儼然一個筆架。

這位督學官大為震怒,訓斥海瑞不懂禮節。

海瑞不卑不亢地說:“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學官,為人師表,對您不能行跪拜大禮。”

這位督學官雖然怒發衝冠,卻拿海瑞沒辦法。海瑞由此落下一個“筆架博士”的雅號。

傑出謀士範文程

範文程(1597~1666年),字憲鬥,號輝嶽。北宋名相範仲淹第十七世孫。生於遼東沈陽衛,即今遼寧沈陽。隸屬滿洲鑲黃旗。諡號“文肅”。清朝開國宰輔之一,是有名的政治家和謀略家。

他一生侍奉清朝4代皇帝,為清朝開創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

範文程出身名門,自小喜歡讀書,才思敏捷,擅長謀略。努爾哈赤攻陷撫順時,他自願投效,但未受重用。皇太極繼位後,發現他的才智並委以重任,使之成為其主要謀士之一。從此,範文程開始了他輔佐清朝4代皇帝的謀略生涯。

1629年冬,皇太極親率大軍,由龍井關、洪山口越過長城,直通北京,遭到明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的堅決抵抗,雙方激戰至北京城郊,相持不下。清軍久攻不下,傷亡越來越多,糧秣補給日益困難,一籌莫展。

此刻,範文程向皇太極獻反間計。當時後金軍俘獲兩個明朝太監,皇太極先密令部將故意議論與袁崇煥有密約,使被關押的太監得以偷聽;然後又令後金軍放走一個太監,使其返回明廷報告崇禎皇帝。

一向猜忌而多疑的崇禎帝果真誤信袁崇煥與清軍有密約,隨將袁崇煥從前方召回逮捕下獄,不久即處死。

祖大壽聞之大為驚駭,顧不上當麵清軍,慌忙帶自己手下兵將逃歸錦州。

就這樣,範文程的一條反間計,不僅為皇太極除掉了一個戰場不能戰勝的宿敵,反而使明軍自己讓開了一條通道,使清軍得以從容退出關外。由此,明清的軍事對抗,驟間產生了不利於明朝的轉化。

1632年,皇太極率滿洲八旗和蒙古各部兵馬穿越興安嶺,遠征察哈爾。不料,林丹汗得知情報後,采取堅壁清野,驅富民及牲畜,渡過黃河,丟下一座空城。

待皇太極率數萬大軍疲憊不堪趕到歸化,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時,已是人走城空,無吃無喝,一片狼煙。早已人疲馬困、糧秣告罄的清軍每日都有士卒饑渴而死。數萬人馬隻得靠獵取黃羊為食。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若從原路返回,因沿途地薄民窮,將士無所得,部隊無所食,千裏興師,徒勞而返,必將名利俱失。但若兵馬深入明境,搶劫一番,卻又苦於師出無名,不敢貿然行事,真是計無所出。

於是皇太極讓範文程等獻計。

範文程認為,唯有深入,方為上策,但必須以“議和”來當幌子。他進而解釋道:“可先寫信與明朝近邊地方官員,要求議和,並限住日期,立候結局,諒南朝皇帝,人多嘴多,近邊官員也不敢擔當,屆時便可借為口實,為所欲為。”

皇太極如茅塞頓開,立即采納了他的計謀。一方麵致書明大同、陽和、宣府等地官員,要求議和,並以10日為限;另一方麵揮師直奔宣府、張家口,沿路縱兵掠民,滿載而返。

結果,正如範文程所預料的那樣,直至清軍劫掠而去,“議和”的協定尚未及回複上報。

1642年,明朝大將洪承疇在鬆山戰敗被俘。皇太極愛才,欲招降為其效力。派諸多人前去勸降,但洪承疇誓死不降,罵不絕口,令眾人無可奈何。

於是,皇太極又派範文程前去試試。

範文程見到洪承疇,一句不提投降之事,隻與洪承疇天南海北、談古道今地閑聊。其間,房梁上有積塵濺落在洪承疇的衣襟上,洪承疇好幾次用手輕輕彈掉。

這個下意識的小動作,一般人誰也不會留意的,但範文程敏銳地觀察到後,露出了寬慰的自信。他向皇太極獻計:“洪承疇根本不想死,他對身上穿的破衣服都能愛惜,何況自己的身家性命!”他鼓勵皇太極不要灰心,隻要耐心地等待和勸說,洪承疇定會被說降的。

果不其然,經過範文程等人耐心而巧妙的遊說,一向信誓旦旦,要以死報國的洪承疇終於投降了。

1644年,清王朝擬再度伐明,但對這次出征要達到什麼戰略目標並不明確,對是否入關也猶豫不決。

正在舉棋不定時,範文程提出:“明朝覆亡,已是無可挽回的趨勢,秦朝的滅亡一樣。現在機會難得,稍縱即逝,要當機立斷,果敢地揮軍入關,挺進中原搶奪明朝天下。”

以往清軍也曾數度入關,但主要是為了掠奪。上至將帥,下至兵卒,燒殺擄掠,無所不為。但對此次入關,範文程特別強調,要一改昔日擄殺傳統,必須申嚴紀律、秋毫勿犯,以使中原地區百姓,向風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