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種時代—古代農具2(2 / 3)

唐代曲轅犁的主要功能是翻土,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

曲轅犁主要分為犁架和犁鏵兩部分,犁架主要由木材來製作,犁鏵由鐵來做成。製作工藝較簡單:犁架多采用楗、梢、榫等來連接固定,這樣不僅輕便靈活,更堅固耐用。犁鏵采用鐵製冶煉,捶打來實現,犁鏵鋒利,有利於耕作。

據陸龜蒙的《耒耜經》記載,唐代曲轅犁為鐵木結構,由犁鏵、犁壁、犁底、壓镵、策額、犁箭、犁轅、犁評、犁建、犁梢、犁盤等11個零部件組成。

犁鏵用以起土,犁壁用於翻土,犁底和壓镵用以固定犁頭,策額保護犁壁,犁箭和犁評用以調節耕地深淺,犁梢控製寬窄,犁轅短而彎曲,犁盤可以轉動。

整個犁具有結構合理,使用輕便,回轉靈活等特點,它的出現標誌著傳統的我國犁已基本定型。《耒耜經》對各種零部件的形狀,大小,尺寸有詳細記述,十分便於仿製和流傳。

後來曲轅犁的犁盤被進一步改進,出現了二牛抬扛,直至現在仍被一些地方運用。

唐代曲轅犁功能性突出,它的應用和發展,得力於其精巧設計。

與直轅犁相比,唐代曲轅犁的設計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僅可以通過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製耕地的深淺,還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有很高的勞動效率。

曲轅犁的犁盤上可以架兩頭或更多牛,這樣既保護了牛,又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有古書記載:江東犁的效率來自於牛,按古人計算“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犁田十畝”,犁架加大就顯得更加穩定,便於在耕地時的控製。

犁鏵多為“V”字形,尖頭更加鋒利,便於入土。曲轅犁的功能相當完善,使用性強。

從經濟性來說,唐代曲轅犁的設計,更經濟實用,適合普通老百姓的購買和使用。

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鐵,木材價格低廉,隨處可取。當時鐵已廣泛用於各種器物上,冶煉的技術被人普遍掌握。從結構上看,既簡單又連接牢固。整體經濟性好,便於普遍推廣利用。

從技術上看,唐代曲轅犁的設計更加先進,領先歐洲近兩千年,是當時人類最先進的耕地農具。

曲轅犁犁鏵的犁口鋒利,角度縮小到90度以下,銳利適用。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規格定型化,種類繁多,形製也因需要而有差異。

曲轅犁的犁頭實現了犁冠化,使用於多沙石地區的犁頭,多加裝鐵犁冠,其形製類似戰國時期的“V”字形犁,對犁鏵刃部起保護作用,可隨時更換。

曲轅犁的犁鏵實現了犁壁化,犁上裝有犁壁,便於翻土,起壟,用力少而見效多。當時人們對鐵的冶煉技術的掌握已相當純熟,對木材結構連接的設計也相當完善。所以從技術上是相當先進的,直至目前曲轅犁還在很多地方使用。

唐代曲轅犁的設計較以前的直轅犁更加人性化,符合人機工程學要求。曲轅犁材料選用自然的木材,農民對木材特有的感情會使其在使用時有親切感。

曲轅犁設計上符合人機工程學的要求,主要體現在通過犁梢的加長,使扶犁的人不必過於彎身,同時,加大犁架的體積,便於控製曲轅犁的平衡,使其穩定。

唐代曲轅犁不僅有精巧的設計,並且還符合一定的美學規律,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犁轅有優美的曲線,犁鏵有菱形的,“V”形的唐代曲轅犁,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還有良好的審美情趣,曲轅犁的美學價值也體現出來了。

均衡與穩定是美學規律中重要的一條。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後左右間構成的平衡關係,是依支點表現出來的。穩定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間構成的輕重關係,給人以安定,平穩的感覺,反之則給人以不安定或輕巧的感覺。

在唐代曲轅犁造型中,以策額為中線,左右兩邊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從色彩上來看,木材的顏色是冷色,而鐵也是冷色,可以達到視覺上的均衡。犁鏵為“V”字形,是一種對稱,可以給人以舒適,莊重,嚴肅的感覺,對稱本身亦是一種很好的均衡。

穩定主要表現在實際穩定和視覺穩定兩方麵。從造型上看,下麵的犁壁,犁底,壓镵,體積質量較大,重心偏下,有極強的穩定性,這就是實際穩定。

從視覺平衡上看,犁架為木材,下麵的犁鏵為鐵製,由於鐵的質量分數比木材的質量分數大,從而給人以重心下移的感覺,有很強的視覺穩定感。

在唐代曲轅犁造型中,雖有直線的犁底,壓镵,策額,犁箭和曲線的犁轅,犁梢,但它們的連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來連接固定,且主體以直線為主,這就是在變化中求統一。

在唐代曲轅犁造型中,以直線型為主,給人以硬朗穩定的感覺,但犁轅和犁梢的曲線又使造型富有變化,給人以動態的感覺,起對比和烘托作用。

曲轅犁以木材為主,而鐵質的犁鏵與木質的犁架形成了對比,這就是在統一中求變化。

犁鏵本身也有一定的長寬比例,並與犁架的比例相統一,相和諧,這既滿足了局部之間的比例關係,也照顧到了局部與整體的比例關係。

尺度是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同時,以人的身高尺寸作為量度標準的,其選擇應符合人機關係,以人為本。

犁鏵的尺度由耕地的深度寬度來確定,滿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犁梢的長度符合人機尺寸,減少了農民耕地時的疲勞。

唐代曲轅犁在我國古代農具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影響深遠。它不僅技術上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而且設計精巧,造型優美。

在設計上,曲轅犁經濟實用。從美學上看,曲轅犁有著獨特的造型,優美的線條和恰到好處的比例與尺度,符合審美需求。曆經宋、元、明、清各代,曲轅犁的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

江東曲轅犁在華南推廣以後,逐漸傳播到東南亞種稻的各國。17世紀,荷蘭人在印尼的爪哇等處看到當時移居印尼的我國農民使用這種犁,很快將其引入荷蘭,以後對歐洲近代犁的改進有重要影響。

唐代曲轅犁的發明,在我國傳統農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它標誌著我國耕犁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的階段。此後,曲轅犁就成為我國耕犁的主流犁型。

[旁注]

陸龜蒙 (?~881年),字魯望,自號江湖散人、甫裏先生,又號天隨子,唐代蘇州吳縣人。唐代詩人、文學家。他與皮日休為友,時常在一起遊山玩水,飲酒吟詩,世稱“皮陸”。陸龜蒙也是我國農業史上著名的農學家,曾經大力推廣曲轅犁。代表作品《耒耜經》。

《耒耜經》 唐代詩人陸龜蒙撰寫的專門論述農具的古農書經典著作。是我國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古農具專誌。《耒耜經》共記述農具4種,其中對被譽為我國犁耕史上裏程碑的唐代曲轅犁記述得最準確最詳細,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獻,曆來受到國內外有關人士的重視。

人機工程學 就是應用人體測量學、人體力學、勞動生理學、勞動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人體結構特征和機能特征進行研究,提供人體各部分的參數。其顯著特點是將使用“物”的人和所設計的“物”以及人與“物”所共處的環境作為一個係統來研究。

美學 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閱讀鏈接]

陸龜蒙以其所著《耒耜經》,對唐代曲轅犁的推廣做出過了貢獻。他曾經隱居生活在故鄉鬆江甫裏,就是現在的江蘇吳縣東南甪直鎮。

甫裏地勢低窪,經受洪澇之害。在這種情況下,陸龜蒙親自身扛畚箕,手執鐵鍤,帶領幫工,抗洪救災,保護莊稼免遭水害。他還親自參加大田勞動,中耕鋤草從不間斷。

平日稍有閑暇,便帶著茶壺、文具等往來於江湖之上,當時人又稱他為“江湖散人”、“天隨子”。他也把自己比作古代隱士涪翁、漁父、江上丈人。

宋元明清的農具

宋元時期,農業生產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一時期,由於稻田的興起,以秧馬為代表的水田農具大量出現;北方旱地農具隨著旱地耕作技術體係的成熟也已基本定型。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些利用動力創新的農具,有效利用了自然資源。

明清時期的農具基本上繼承了宋元形製,沒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在耕犁方麵有改進,是比較突出的進步。

宋元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稻作的勃興,一大批與稻作有關的農具相繼出現。這時最突出的農業貢獻是出現了秧馬、秧船等與水稻移栽有關的農具。

秧馬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可以有效減輕勞動強度的農具,專門為水稻移栽而設計製造出來的農具,在泥地裏乘坐秧馬可以提高行進速度,減輕勞動強度,起到勞動保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