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有幸調入城區學校,這是一片廣闊的天空。在這裏,我欣賞了精彩的課堂教學,目睹了名師的風采,聆聽了專家的教學經驗。開闊了眼界,提升了內涵,一個夢又悄然形成… …
如何麵對家長的請送
李香凡
在世人眼中,學校是一方淨土。然而,在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的衝擊下,學校也難獨善其身。不知何時,請客送禮之風吹進校園,迅速蔓延,並悄然變質。起初,還隻是雞蛋、鴨蛋,再到煙酒,更有甚者直接送紅包。送禮對象主要給班主任或是語數外老師。越來越盛行的校園送禮,怎麼都難以看成是學生對老師真摯情感的真實表達。而家長呢?送禮未必完全出於對老師的敬重,討好老師、希望照顧子女等成人化的動機隱藏其中。家長送禮是潛規則,人人痛恨潛規則,但人人都希望潛規則戰勝明規則。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難免會對“送禮”的學生多些“關照”。“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思想在孩子心中紮根……這些無疑將汙染孩子純潔的心靈,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麵對家長的請送,首先明白家長送禮的目的和動機:多多關照他的子女,好好愛護他的孩子,跟孩子開“小灶”。其次想想我們為什麼要收,或許有老師說:“我們也擔負著承前啟後的家庭責任,肩上挑著兩頭,一頭小,一頭老,我們也需要養家糊口,我們笑納了。政府、社會把我們當神看待,而不給神的待遇,我們收了,犯不了多大的錯。”收了後我們會幹什麼?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給他的孩子多些關愛,位置上的優等,學習上的偏愛,心裏的天秤失衡了。最後,這樣做的後果是失去了尊嚴,失去了學生對你的敬畏,失去了師德,泯然眾人矣。俗話說:“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收與不收自己掂量。
麵對家長送禮風,我們應該怎麼辦?
——加強自身修養抵製歪風邪氣
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當楷模。教師守住道德底線,不收受學生禮物。因為我們麵對的是需要對其品性進行塑造的“花朵”,如果這些“花朵”從小就缺少好土壤的滋養,從小就受到不良風氣的“侵蝕”,那後果是可怕的!有一學生,其家長從事餐飲業,這位學生因為多次目睹一些單位“管事人員”要求他父母“虛開發票”的行為,所以對“腐敗行為隻是社會支流”的觀點怎麼也無法認同,任你怎樣解釋,都難以消除他心中的“烙印”,可見耳聞目睹的社會現實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有多大。如果教師收受了家長或學生所送的禮品,形象必然受損,學生對我們的信任度必然降低,繼而就會影響教育效果。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今中外名垂青史的教育家,無不具有高尚的品德。世風不純,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隨波逐流。教師固然清貧,但一定要從我做起,抵製歪風,絕不能帶頭擊碎道德底線。
——拒絕從第一次開始
一所重點學校的吳老師說:“教師收禮是作繭自縛。當一位家長送你禮時,如果你沒有拒絕,從那一刻起,你就無法言行一致地倡導平等和公正了。你的良知和正義不允許你對那位家長的孩子特別關照,但你在批改作業時、上課提問時、安排座位時……那份禮物總會在你腦子裏冒出來,你的工作就不那麼從容和自由了。”
如果第一次沒有拒絕,自然會有第二次,而且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學生之間也有交流,在他們頭腦中自然會形成這樣的印象,我們的老師對某某這麼好,就是因為收受了他家長的禮物。要時刻記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將左右和影響著你的學生。不要破壞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拒絕請從第一次開始。
——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該發揮效能
杜絕家長請客送禮,僅僅依靠教師的自覺是不行的。要從根本上刹住此風,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是關鍵。必須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在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的同時,靠製度斬斷教師索要錢物的黑手,還校園一個純淨的天空。盧誌文校長在翔宇教育集團辦學理念中公開提出:“不接受家長宴請,不收受家長禮物,不利用家長辦事。”學校把它看作是關係到每個家庭切實利益,關係到教師形象,關係到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什麼時候請客送禮之風在校園銷聲匿跡了,什麼時候我們的校園就開始純淨了。
麵對我們的大環境,請客送禮之風,還不能就此絕跡,所以雲南的王文銘認為:“現今校園裏的確有了滋生腐敗的溫床,可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對學生給老師送禮一概予以否定。我認為下麵幾種禮品老師可以收取。一是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或體現純潔感情,有紀念意義同時價格又不昂貴的禮品。這樣的禮品,不是為了拉攏、收買老師,想在老師那裏得到不正當的好處,對此,老師不僅要收,而且還要精心珍藏。二是學生步入社會,有了自己的收入後送的禮品。三是為了酬謝老師的栽培,學生自己動手做的禮品。所謂‘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樣的禮物能不收嗎?總之,不是為了走歪門邪道,而是為了表達師生真摯感情的禮品,老師應收取。而那種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目的而送的禮品,則堅決不能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在中國,目前教師這一職業還是比較清貧的,但我們要看到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高,教師的待遇也逐步改善。雖然我們不必再像古人那樣“安貧樂道”,但是不要忘記,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是無愧於祖國的人民教師。
愛的接力棒
康小琴
2008年9月10日,一個普通的教師節,但對我卻是不平凡的一天。因為這是我教師生涯的第一天,是報到的日子,也是我的第一個教師節。
我要去的學校地處縣域最北端,與鄰縣交界,地處偏遠、山路崎嶇,距離縣城有四個多小時的車程。帶著忐忑、帶著期望,天還沒亮我就在家人的陪同下驅車前往。行李用四個大編織袋裝得滿滿的,我還特意帶上心愛的古箏,準備在那山上打發我無聊的日子。在縣城吃完早餐,豆大的雨點就開始啪嗒啪嗒地往下掉。雨越下越大,猶如瓢潑,我們放慢車速,穿過好幾個鄉鎮,越往前走山越高,路越窄。雨下得更猛了,沿途的山崖上掛出了許多臨時“瀑布”,煞是好看。我無暇去欣賞沿途的風景,一心隻想著什麼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希望一路平安。
一路顛簸了四個多小時,就在快要到達目的地的前一個鄉村,我們被橫在公路中央的電線杆擋住了去路,無法前進。不可能返回,隻好與學校的校長聯係,校長聽後叫我不要著急,他找人來接我。等了一會兒,一輛麵包車駛來。原來,他就是來接我的人,家人把我的行李送上麵包車後,卻無法承載他們,所以,就此與家人告別,隻身前往。上了車才知道接我的是中心校的校長,他負責把我送到前往的學校。可就在我們前行不遠的地方,泥石流阻斷公路無法通過,隻好商量暫時到中心校休息。就在我們掉頭的那一刻,一塊石頭砸下來,幸好校長司機臨危不亂,使勁踩油門才避免了可怕的一幕。現在想起來都有點後怕!
到校休息片刻,校長打電話說還有一位新老師也在來的途中,等我們碰頭後再找人來學校接我們。下午兩點鍾左右,雨漸漸停了下來,在焦急的等待中我終於見到了我的同事。好心的校長和司機又把我們送到山體塌方處。這時,對麵來了幾輛摩托車,下來兩個男子,一高一矮,高的那位年紀較大,頭發花白,稍矮的那位有點胖胖的。當我正在納悶他們要怎樣接我們時,隻見他們脫掉了鞋襪挽起褲管往河邊走來,難道他們要踩著淤泥過來?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呀!右邊是混濁咆哮的河水,左邊是塌方後不知深淺的淤泥,看著都讓人心驚膽戰。他們用木棍試探著前進,每走一步都是那樣的艱難,平日裏隻需大概一分鍾的距離,現在走過來要花十幾分鍾。他們走過來時,首先歡迎我們的到來並做了自我介紹,年紀稍大的那位姓王,是學校的會計,年輕的那位是位語文教師。他們叮囑我們先別動,打算先搬我們的行李,看著那脹鼓鼓的四大口袋,再看看我那背在背上比人還高的古箏,我不好意思地低著頭,他們二話沒說搬著行李沿著剛才的腳印,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回走,來回搬了幾次後終於搬完了,我也長舒了一口氣。可接下來該我們了,我脫掉鞋襪害怕地看著周圍不敢下腳,生怕一個不留神就長眠於此。年老的王會計看出了我的害怕,微笑著說:
學考結合 相得益彰
康小琴
麵對學生的分數,學校、家庭、社會要引導孩子正確麵對,不是一味要求高分而摧毀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對學習的自信心。學習有一定壓力是必要的,但超過學生承愛範圍,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對學習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孩子學習、生活。對學生來講,考試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要嗬護孩子原本就脆弱的自信心,讓孩子相信自己是能夠進步的;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比分數更為重要。
一、教師用什麼方法更能教懂學生
(一)麵向全體學生授課,用全體同學最能接受的方法進行講解;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對重、難點進行歸納並多次講解。
(二)麵向個體學生輔導用被輔導學生能接受的方法進行輔導,查漏補缺,對學生不懂的部分多講幾次、多鞏固幾次。
二、學生要解決學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自我,改變學習態度
1、認識自己的學習態度是否認真,上課認真聽了嗎?作業認真完成了嗎?該記的記了嗎?
2、最關鍵的是要認真總結,找出丟分的原因;特別注意自己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丟分;不能隻是將正確答案寫在試卷上,要深入分析答錯的原因。
3、以後的學習中該怎麼做,針對自己學習中的缺失應該怎麼補救。
(二)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考試不是唯一的手段,不要以一次考試成績的不好而否定自己,否定老師,而要善於在考試後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適應環境,適應老師。
三、關於教師、家長的評價問題
(一)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不要分數束縛學生的心靈
一次考試後,我班一個成績不錯的學生沮喪著走到我麵前,說:“老師,我這次考得不好,對不起爸媽,也得不到他們向我許諾的新書包了。”可見,分數給學生的壓力有多大,現在不僅是家長對學生抱有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心態,教師為了追求分數評比對學生也施加了不少的壓力。
(二)不能以分數高低去評價學生的優劣,要全麵客觀評價學生
考試的分數要與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相對照,和自己比看自己進步了沒有。其次,不要誇大分數的含義,分數隻代表學生對某些知識的掌握程度,並不能代表學生的所有成績與綜合能力。
一次單元測試,我發現一位平日特別聽話的孩子竟作弊,我沒有驚動她,考完我把她叫到辦公室。孩子膽怯地告訴我:上次測試她考了97分,媽媽說她考得太差,若下次考不到一百就會受罰,所以她隻能“鋌而走險”。就因為父母的一句評價而改變了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造成孩子對學習的片麵認識。因此,教師、父母必須樹立正確的分數觀,正確評價分數。
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同樣重要,隻注重學科學習結果,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在其他課外知識上的研究成果,會阻礙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解決孩子的自我評價教師、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自我評價,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去關心孩子,讓他感悟老師對他的愛與期待;成績不夠好卻能樂於助人,調皮搗蛋卻能勞動積極……對於每位孩子我們都要抓住他們的閃光點,讓他知道自己也有閃光點,同時領悟到自己還應該有更多閃光點,並相信自己是一個很不錯的孩子。
錯“悟”
陳誌強
韓愈《師說》篇中有雲: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所傳之道決定所授之業,也關係著能否真正為人解惑。一個合格的教師,不但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育和教學的各種能力,而且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規範自身的教師道德行為,培養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品質,完成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教育任務。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知道,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時,不等於知道要怎樣去當一名教師,而是在以後的學習實踐和社會實踐中認識教師這一職業,了解教師這一職業,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
教學經曆中,有這樣一件事情,讓我深有感觸,一輩子記憶猶新。記得是在我剛畢業的時候,被分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小山村任教。在那裏,交通不便,學生和老師都比較少,而且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家留守,父母在外打工掙錢,缺少文化的爺爺奶奶在家帶孩子。學生的基礎較差,年齡相差較大,我們班有一個叫龐小華的孩子都已經十三歲了,還在讀三年級,教育教學工作極其不好開展。分到這裏,自然要當班主任。那時,作為年輕人,很想在工作中能夠有所建樹,走馬上任的第一天,我就給全班學生立“規矩”。雖說學生不多,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作為一個班集體,在我的全權主導下,建立了新的班規,如有違反,必將接受老師單獨的思想教育。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大家都相安無事。直到有一天,學校訂了批校服,一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同學沒有購買。雖說如此,全校的校服也讓我拉了滿滿一摩托車,天又下著小雨,騎摩托車很是吃力,公路離學校還有一段小路,步行大約四五分鍾。筋疲力盡的我一動也不想動,於是讓人叫了幾個較大一點的同學幫忙搬,由於實在太累,我沒想過要搭一把手,隨行的幾位老師也都沒動手,全讓學生搬了。開初,學生的積極性還比較高,抬的抬,扛的扛,我班的龐小華也扛了一大包往學校而去,老師們則在後麵跟著。臨近學校時,龐小華把衣服扔在了半路上,好幾套衣服上都沾滿了泥水,他自己則空著手跑回到了教室。回到教室,我絲毫沒有找自己的原因,認為他是妒忌人家的新校服,於是把氣一股腦兒全發泄在了他身上了,一句話也沒說,也沒問,動手就給了他幾下,剛在氣頭上,下手也不知道輕重。當時他哭得非常厲害,臉上還留下兩道紅印,為了掩飾我做法的過錯,我狠狠地教訓起他來:“為全校同學出力,哪裏那麼辛苦,全班同學如果都像你這樣,怎麼像個集體,再哭,再哭把你爸爸叫到學校來,讓他修理修理你。”又聽他嘀咕了幾句什麼,我氣不打一處來,便又雜七雜八地說了他一節課,直到我的氣消後才算結束。又過了一節課,問他原因,他說:看到老師們都沒有動手搬,他自己到半路實在是也搬不動了,於是就扔在了路上,並且,這些校服裏麵也沒有他的,他也沒訂。我不禁對自己當時的衝動感到很不好意思,身為教師,為人師表,自己都沒有做到,該怎樣去要求學生呢?為了老師的麵子,我又給他分析了一些道理,也列舉了一些互相幫助的實例,直到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明確表示今後應該怎樣怎樣我才罷口。
事後,通過打聽才了解到,這個孩子,母親是外地的,生下他後,嫌棄他們家窮,借外出打工為由,離開了孩子,已經十一二年沒有音信了,父親也就守著他們家的那幾分土地過日子,過得並不如意,連校服也從沒有為孩子買過,孩子讀書也都讀讀停停,不管冬天夏天,晴天雨天,都是單衣單褲、赤腳。後來我調離了那個學校,聽說那孩子連四年級沒讀完就隨父親去外地打工了。
現在每想起這件事,我感到萬分羞愧,發自內心的愧疚,這件事我也沒好意思向外人提及。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這個孩子身上,我究竟應該做到哪些,而我又做到了哪些,真正是在為人師嗎?從我的身上感到了一絲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溫暖了嗎?沒有!感受到一絲不一樣的關愛了嗎?沒有!與他說過幾句貼心的話語嗎?從來沒有!發自肺腑地去了解過他,幫助過他嗎?也沒有!從沒有走進過他的內心世界,談何了解,談何關愛。為人師者,德不可丟,不然從何去修身也。關愛孩子,是師德的體現,我們都應該去深思,在教育教學中,德字我們擺在了什麼位置,是否做到了用賞識之風,關愛之情,去播希望之種?
身正立德
陳誌強
胡錦濤同誌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國民教育體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首次把“立德樹人”寫進黨的教育方針,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凸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發展和升華。進一步指出要“立德樹人”,這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古人重視“立德、立功、立言”,將“立德”擺在第一位。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教師若不是路標,縱然你的理論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藝術性再強,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每個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是無聲路標的示範性將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形成內化力、感召力。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都難免遇到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這些小事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記得剛到實驗小學任教,我參加一次師德方麵的培訓會,首次聽聞“破窗理論”:一麵窗戶,如果較為殘破,很快,人們的行為就會導致它更加破敗,換一麵新的玻璃,這麵窗戶就會保存得更好。起初,不是很理解,直到我班發生的一件事,我有了更深的體會。那一學期,學校參與省級文明城市的創建,要求各班的衛生要保持。為了我們班的榮譽,我特地在教室一角放上了一個垃圾桶來存放垃圾,我發現,隻要有一個人扔垃圾,接二連三就會有很多人跟著扔,反倒使垃圾桶裏麵和周圍滿是垃圾。馬上我拿掉桶子,把教室的這個角落清理得幹幹淨淨,反而沒有一個學生到那裏扔垃圾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破窗理論”吧。
在城市中也如此,有的地方幹淨得讓我們不好意思在大街上亂吐亂扔。人家講秩序,我們跟著講秩序,前麵如果亂作一團,後麵的人就會更瘋狂地參與其中。同樣如此,路邊、牆角,隻要有一片垃圾,就會出現第二片,第三片……出現一個人橫穿馬路,第二第三個跟著也會出現。由此可以想象,如果沒有第一片垃圾,沒有第一個橫穿馬路的人……又會發生什麼?由此我想到,如果我來做那個第一個,將會發生什麼?作為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學生眼裏就是所謂的“第一個”。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就應該做到。我們不但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被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在少年兒童的成長階段,教師對其的影響甚至會超越父母。如果教師的不良言行被學生牢記或模仿,那麼可能會對學生的一生造成難以彌補的惡劣影響。所以,教師不但要處處為人師表,在學生麵前做好表率,而且要心胸寬廣,以德服人,做好“靈魂的工程師”。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
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但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是不能等待的。教師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也是學生主要的模仿對象。我們的品質、性格、愛好、素養,都會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在學生成長中留下印記。我們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至關重要。在教育教學乃至生活中,要規範我們的行為,以深厚的思想感情、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產生耳濡目染之效。從你麵對學生的第一句話語,第一個動作,第一個眼神,都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相信,隻要你能彎下腰,撿起地上的第一片紙片,身後就會出現很多彎腰的小身影,也可能一個也不會出現,那必然就是地上再沒有可撿的東西。我們講秩序了,文明了,全班、全校就會影響全社會參與進來。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的影響就顯得更加重要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無道理,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時代在發展,教育的環境、對象、任務、渠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並正在變化之中,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以開放的眼界和胸襟,引導學生建立新思想、新道德、新觀念,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並化作實際行動。
那些令人感動的瞬間
黃小傑
那些令人感動的瞬間,來自於孩子們的美好心靈。每一份感動,如同每一朵歡樂的浪花在大海裏嬉戲;每一份感動,仿佛每一抹淡雅的微綠在春風中擴散。每一份感動,都是鏡頭下真實的寫照。
鏡頭一:課間休息時,本班教室裏。“老師,我給十個花盆裏分別放了一條蚯蚓,蚯蚓會鬆土的。”一個壯壯的小男孩漲紅著臉對我說。“真的呀!你想得太周到了,那我們班的花肯定長得好!”聽了我的驚訝和讚揚,小男孩樂滋滋地跑開了。
學校為美化校園,讓每班選出十名“護花使者”在校園養花。這件事我從未經管,隻對孩子們說過:“愛花,就請悉心照顧它。”本期末,我們班的十盆花草在烈日下顯得生機勃勃。那俏麗的花朵旁,我仿佛看見一個小男孩忙著放蚯蚓的身影。